新农民吧 关注:278贴子:669
  • 0回复贴,共1

孙武故里史料会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辑 广饶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建置沿革
广饶县(Guǎng Ráo Xiàn)地处山东省中部偏北即山东丘陵之北麓、黄河三角洲南端。北纬36°56ˊ09"——37°21ˊ23",东经118°17ˊ04"——118°57ˊ11"。《尚书》云:“海岱惟青州”,广饶地面属古青州所辖(按十二次度数分野是“玄枵”,二十八星宿分野是“虚危”)。今为东营市辖县,北与该市东营区为邻,东北濒临渤海,南与淄博市临淄区搭界,东与寿光市、东南与青州市接壤,西与博兴县毗邻。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公里。下辖广饶镇、大王镇、稻庄镇、石村镇、李鹊镇、丁庄镇和花官乡、陈官乡、大码头乡、西刘桥乡等6镇4乡。邑境内古济水、时水、淄水等河水汇流入海。考古发现,早在5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广饶先民就在此地生息繁衍、劳动生产,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广饶地面属齐国管辖。《国语·齐语》载,齐桓公问管仲:“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可见,齐桓公执政时,齐国就实行“建县立邑”之制,设置“五属”即50个县邑。
至齐威王执政,齐国置有120个县邑城,《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云:“(邹忌)入朝见威王曰:‘……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后又省并为72个县邑城,《史记·滑稽列传》之《淳于髡传》云:齐威王“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史学家王伯祥注曰:“那时齐、楚各国都已设县,齐威王时已有七十二县。‘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尽召全国七十二县的长官来见,加以考核”。“县的长官各依情况而不同,县有人口万户以上的,其官称令;人口不及万户的,其官称长”(1957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战国策·齐六》又云:“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所指的就是这七十二个县邑城。
先秦齐国,在今广饶地面上曾设有千乘、乐安、琅槐、钜定等4个小县。①《战国策·周赧王三十一年》云:“夫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元和郡县志》又云:千乘县是因“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而得名。千乘故城遗址在今广饶县城北1.5公里之司家村旁,向西距博昌故城(今博兴县柳桥东)13公里。②“乐安”是齐国大夫的封采食邑之地。《唐故滑州白马县令乐安孙府君(孙起)墓志铭》云:“自齐大夫书始受邑于乐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辨证》二书同云:孙武的祖父田书是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明代会元李舜臣撰修嘉靖《乐安县志·序》(广饶县前身)又云:孔子的学生“梁鳣,齐人也。县特其封邑”。战国中期,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当了齐威王和齐宣王的军师,《全唐文·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孙壬林)神道碑》亦云:“齐宣王将膑、魏将涓,战于马陵,虏魏太子名申。护子孙,遂居齐乐安”(原文颠刻为安乐)。乐安故城遗址在今广饶县城北近15公里之草桥村。③齐国琅槐之名在《山海经》中有载。其《海内东经》云:“济水……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水经注·淄水》又云:“淄水入马车渎,乱流东北,迳琅槐故城南……入于海”。琅槐故城遗址在今广饶城东北55公里之丁庄镇境内,向西偏南距乐安故城(即草桥村)40公里。④钜定县以濒临钜淀(古之“淀”、“定”通用)湖而得名。应劭注《汉书·武帝纪》之“上耕于钜定”曰:“齐国县也”。钜定故城在今广饶城东之稻庄镇东。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遂将齐国改为临淄郡,今广饶地面上的4个小县(千乘、乐安、琅槐、钜定)归临淄郡所辖。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史记·李斯传》)。
汉代,在今广饶地面上置有5个小县邑,除原来的4个外,又增设了广饶县(其遗址在今广饶城东北之大码头乡高港村)。汉高祖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境内的5个县又筑了城。1991年国家和省考古人员对坐落在草桥遗址的“乐安故城”进行发掘,发现并证实了此城为先秦和汉代两期筑城。据《汉书·地理志》载,这5个小县邑为青州千乘郡和齐郡所分辖:千乘、琅槐、乐安三县为千乘郡所辖,钜定、广饶二县为齐郡所辖。千乘县并为千乘郡的治所(首列县为郡所)。汉御史大夫儿宽就是千乘郡千乘县人(见《汉书·儿宽传》颜师古注),其冢至今犹存。
西汉末,王莽篡政,将千乘郡改为建信郡,将其郡治所也由千乘县(今广饶)迁至建信县(今高青)。东汉,把建信郡改为乐安国,又将其治所移至临济(古称“狄”,也在今高青),今广饶地面上的千乘、乐安二县属于乐安国管辖。东汉后期,今广饶地面的千乘、乐安升置为青州乐安郡,李膺为州刺史,陈蕃为郡太守。《后汉书·陈蕃传》李贤注:“《续汉志》曰:乐安,县名,本名千乘,和帝更名”为乐安郡。孙武的嫡裔孙炎、孙历、孙邕等孙氏之郡姓出处于此。
三国时期的何夔、桓嘉、管统、杨沛、陆康、夏侯惠等人,相继做过青州乐安郡太守(见《三国志·魏》和明嘉靖《青州府志》)。
晋代,称广饶县、属青州齐国所辖;又称利益县,为青州乐安国(郡)所辖。南朝宋时,今广饶地面有广饶、千乘二县,分属青州齐郡和乐安郡所辖。北魏所记与此相同。不久,此时的广饶县就被乔迁到今江苏赣榆去了。在今广饶地面上只留下千乘县,并为青州乐安郡的治所(见《晋书·孙旗传》、《地理志》、《宋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隋朝开皇初,将青州乐安郡废,其千乘县归青州北海郡所辖(见《隋书·地理志》)。
唐朝武德二年,于千乘县置乘州,领千乘、博昌、寿光、乐安、新河5县。八年州废,属青州总管府所辖(见《旧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志》)。
五代时期和宋朝,仍称青州府千乘县(见《太平寰宇记》)。
金代天眷二年,将千乘县复称乐安县(见《大明一统志》、《山东通志》和《齐乘》)。
元、明、清诸朝,都称青州府乐安县。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因避复江西省乐安县之名,将山东省青州府的乐安县改称广饶县。这就是今广饶县的地方用名。
新中国成立后,广饶县被划归惠民行署管辖,其中1958——1960年间还曾归淄博行署管辖。1983年东营市建市,将广饶县又划归东营市管辖至今。


1楼2013-08-04 22: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