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居尘奉道吧 关注:40贴子:1,284

回复:归去来兮——晋宋士族的置业、隐居与文化自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学艺术方面,上已触及,在此不赘。科学技术上,出现了刘徽、祖冲之、葛洪、陶弘景、郦道元等,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范文澜对晋宋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又作了中肯的评价:“中国古文化极盛时期,首推汉唐两朝,南朝却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唐朝文化的成就,大体是南朝的更高发展。”傅雷也说:“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34楼2013-08-01 14:47
回复
    因此,为了传承六朝文化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很必要对它作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资料的整理工作。以往学术界对这一方面学术上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出版了极多,但从地域社会上去解读六朝的专著似乎十分罕见。有鉴于此,新昌籍学者、地方史专家陈百刚、陈新宇等先生在上世纪末撰写了系列宏文,作为“浙江省六朝地域丛书”一种的《六朝剡东文化》.


    35楼2013-08-01 14:47
    回复
      文化亦然。如果没有环境相对松驰,为学术思想的活跃留出了空间;如果不是侨姓士族在江左立足不易,生根备难,橘逾淮而为枳,比留于本籍继续发展的士族,比吴姓士族,他们土不厚、根不深,宗族不大,而于江左求田问舍,如果没有“连峰数千里,修竹带平津”的剡东佳山水的地理环境;如果以上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是难以出现这一时期文化的变异和成就的。


      36楼2013-08-01 14:48
      回复
        他们的特点是,发现自身与世不合,就十分自觉地退了出来,逃避“诚足贵”的荣华,宁肯回到田园去,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挥毫、读书和作诗上。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37楼2013-08-01 14:50
        回复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真正地透露出了晋宋士人的心声。“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形体居于世间能有几时,何不随心意听之任之,对着流水,吟咏新诗,登上高地,放声长啸;这种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


          38楼2013-08-01 14:50
          回复
            惟其如此,才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途经。这是一种迥然不同于魏西晋士人忧愤无端、慷慨任气的人生观念,这是晋宋士人所表现出的“质性自然”的精神境界。同时,它也代表了另一种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但又如此的洋溢着生命和情意的魏晋风度。应该说,这种魏晋风度是与本土地域相关的.


            39楼2013-08-01 14:51
            回复
              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
              两度共留诗画去,山阴谁说晋风流。
              晋之山阴,唐之长安,古典双壁。


              40楼2013-08-02 16:30
              回复
                山阴会稽是魏晋风流的最佳诠释者,门阀贵族顶峰时期的遗产。


                41楼2013-08-02 16:32
                回复
                  陈寅恪是个三流学者,他的观点错误百出,贻笑大方
                  楼主不需要引用这个草包的观点,多去翻翻唐诗宋词就行了


                  42楼2013-08-02 16: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