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岸吧 关注:9贴子:1,034
  • 6回复贴,共1

→梦←梦之二,关于梦,没有其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1楼2013-07-19 23:15回复
    又一次看完梦的解析,始终感觉不过瘾:虽然对梦生的抽象解析很到位,却没有具体、让人眼前一亮的内容。
    结合自己这段时间有意记录的几个短梦,写写自己对梦的看法。


    2楼2013-07-19 23:19
    回复
      梦生。
      曾经在《十四事》MID篇(虽然只有这一篇,姑且加上番号吧……)中间,某次兴起的时候写过一段关于梦生的幼稚分析,稍加修改如下。
      梦的产生原因,大致可分为这么几类:1、缓解紧张 2、掩饰本我 3、自圆反应 4、浅层睡眠的信息检索功能性重叠 5、外界刺激、睡眠反应与应激反应紊乱
      首先是缓解紧张而形成的梦:本我,简单来说就是受战争和性支配的我;超我,简单来说是受社会道德和集体意识支配的我;自我,简单来说是平衡于二者之间,不让任何一方犯规,也就是我们平常表现出来的人格。而紧张,就是当本我的支配因素:战争和性导致自我产生与超我相悖的念头时,自我所产生的自责、内疚等等感觉和尴尬、开心等等正向或反向外现行为。
      实际上,人脑在几千年调节缓解紧张的过程中意识到,最没有风险的缓解方式就是在梦中进行缓解:梦可以很好的利用记忆碎片、虚拟现实等等要素构建出一个让人发泄或者忘却内心紧张感的情景,并且利用主场优势高效达到目的。
      缓解紧张的梦往往表现为两种相反的形式:一种是宣泄式,比如你在梦中杀人放火,获得超能力毁灭世界之类;一种谴责式,比如你在梦中犯了诸如伤害别人之类的错误,然后在梦中感觉被孤立,从而很内疚。


      3楼2013-07-19 23:44
      回复
        第二种梦和第一种梦有共通之处:都是由于本我的短暂上风导致自我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其潜在威胁。而不同之处是,第一种梦针对的是清醒状态下本我的短暂觉醒,也就是所谓的“邪念一闪”;第二种梦针对的则是半清醒状态下(还不到浅层睡眠)的本我觉醒,所谓“邪念滋生”。在半睡半醒时,由于自我的处理功率下降,本我容易突出,这时就容易产生大量的本我性念头,比如暴力念头。而此时人正处于即将做梦的状态,如果不对本我进行掩饰就会导致本我的念头直接在梦境中表现出来,从而导致强烈的紧张感——实际上,第二种梦处理不当就是大部分噩梦的根源。
        因而,第二种梦的表现形式也与第一种梦类似,出现极端对立的两种表现。但从细节来看,第二类梦对人情感的刺激会更强烈(因为要针对的内容更强烈),同时会更为矛盾激烈,内容清晰。


        4楼2013-07-19 23:51
        回复
          但第二种梦并不一定会有清晰的记忆:因为其性质是处理临时信息,所以也具有一样的临时性。
          第三种梦比较像之前提到的“见鬼”。大概来说,当紧张感和本我觉醒情况不严重的时候,同时出现了较严重的记忆缺失——这里指过去的记忆模糊,并且现实情况与潜意识中的过去记忆严重相悖。
          比较有趣的是,这种情绪与之前的“紧张”很像,但不属于弗洛伊德提到的两种紧张,所以单独讨论。
          本类梦最大的特点是:相对符合现实逻辑,容易形成清晰印象,容易找到记忆元素对照。


          5楼2013-07-20 00:01
          回复
            第四、第五类都是由于浅层睡眠时大脑功能缺失和紊乱导致的。
            在没有明显的前三类诱因情况下做梦,往往是由于此两类情况:前者是在清醒状态到深度睡眠之间,由于大脑的自动信息检索功能成为前台功能(清醒状态下处于后台也就是潜意识部分运作,深度睡眠时该功能休眠),产生的梦境往往凌乱无意义,并可能伴随着多种应激反应如抽腿反应等等。如梦见从悬崖上掉下去然后整个人在床上猛地一抽,一般人都有……
            后者则是在深度睡眠状态下受到外界刺激,在彻底清醒之前形成的意识保护机制,防止人由于突然启动大脑全功能而受到精神创伤,一般与具体现实刺激紧密相关,短暂而详细精确。比如尿床梦见上厕所之类的。


            6楼2013-07-20 00:12
            回复
              part.2.1 梦境中的虚与实,一
              下面是我用近三年及少年时期的全部有效梦境总结出来的几条很不靠谱但很有趣的结论。
              1、逻辑失效
              在非可控梦境中,本我处于绝对主宰地位,因而逻辑失效可以说是相当常见的——你不会在梦中对自己可以飞(十一岁至十四岁,飞行),有气功之类的现实世界绝不可能的事情表示惊讶,反而往往显得非常适应这些不科学的情景。
              经典的逻辑性失效包括:飞行,重力反抗(不同于飞行,只是下落减缓甚至反而上升),空间跳跃,鬼故事经典桥段,“附灵”(物体具有拟人格,不引发恐惧,一般出现在童年时期),时间温度等属性失效等等。其中小部分属于为特别目的而进行的信息强化,大部分属于受虚拟极限限制产生的低等信息失效。
              2、虚拟极限
              梦境所创造或者还原的情景存在信息量极限。这点非常有趣:如果你仔细观察、思考就会发现,现实中简单的走路也是会有轻微的触觉和视线变化的,而且嗅觉和热感会有细微但非常明显的变化;但在我这么多年的梦中,除了极少的情况会出现触觉和视线的微变化(16/6/13,KS),以上四种细节均未体现过。
              关于虚拟极限,目前总结出以下几点(适用于所有非还原性梦,即不对过去记忆场景进行超过五成的再现):a,哪怕记忆再深刻也无法回想起任何一个梦境里,包括自己超过两个人的衣服颜色。b,一般不会有包括自己超过三个能喊出名字的角色出现在同一个梦的同一个场景中,但是往往都对比较主要的角色有熟悉感。c、不会有嗅觉和疼痛体验,但可能会有味觉(八岁,食虫)d、不会有g等物理学限制,由人在梦境中走路不会有轻微颠簸可以看出,梦中让人停在地面上的并非引力而是惯性思维;此外,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平稳柔和的,不会有突然加减速,突发音之类的强烈刺激。
              在我三年多记录下来的内容中,有超过九成的梦是对现实生活的还原和艺术加工,并且或主动或被动的清除了诸如路人,环境音,环境温度等等冗杂信息。这部分梦有过半发生在夜晚、不会有很多人的小型区域(十三岁“梦镜”,放假中或者放学后的学校)、酷热的午后(21/7/10,过山车坠毁)冗杂信息体很少的情景;剩下的部分则非常不合常理的缺少冗杂信息体,如周末的大街空无一人(14/11/11,摩托车新区别墅)。并且都会默认为晴朗天气,时间固定,无触觉嗅觉和热感,无所事事的情况以减轻信息量。
              而有记录的在这九成之外的梦境,则以牺牲梦境的延续性为代价,专门针对某些冗杂信息进行强化,并都会产生足以让人脱离梦境的恐惧感。“如17/2/10,第一时间段,梦见午夜从采暖泵房跳转到学校教室,某间教室灯火通明,推门而入,全班陌生学生回头,脸色惨白,惊醒。”
              3、恐惧再现
              并不出人意料的,作为梦的生效核心之一,恐惧感的产生将伴随着梦境的信息量骤然加大以及情节闪回效果弱化。通俗的说,一个噩梦一般不会完全是让人害怕的情节,会有很多铺垫,发展,直到某个让你惊醒或者一辈子都记得的情节点。一般该点被我记录为“强化情节”,当梦境发展到此处时,往往不会像其他情节一样无规律无逻辑性的跳跃,一般伴随着“我”的运动量加大,背景环境更加清晰,与其他梦中角色的交流扩大等等。但根据资料显示,恐惧感产生的具体条件往往因人而异,由于条件有限无法总结其他人的情况。我的梦境恐惧条件一般是被不明物体追逐(十二岁,丧尸与龙姐)、高空坠落(七岁,第三时间段,无尽水沟)、恐怖片经典桥段(如转身见鬼之类的……7/5/11,第二时间段,婚礼)三种类型,大部分属于本能恐惧而非后天恐惧,而且都属于需要加强信息量产生效果的类型,故信息不全面。不知道幽闭恐惧症之类的情形在梦中体现出来会不会不需要加强信息量。


              7楼2013-08-03 0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