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1 梦境中的虚与实,一
下面是我用近三年及少年时期的全部有效梦境总结出来的几条很不靠谱但很有趣的结论。
1、逻辑失效
在非可控梦境中,本我处于绝对主宰地位,因而逻辑失效可以说是相当常见的——你不会在梦中对自己可以飞(十一岁至十四岁,飞行),有气功之类的现实世界绝不可能的事情表示惊讶,反而往往显得非常适应这些不科学的情景。
经典的逻辑性失效包括:飞行,重力反抗(不同于飞行,只是下落减缓甚至反而上升),空间跳跃,鬼故事经典桥段,“附灵”(物体具有拟人格,不引发恐惧,一般出现在童年时期),时间温度等属性失效等等。其中小部分属于为特别目的而进行的信息强化,大部分属于受虚拟极限限制产生的低等信息失效。
2、虚拟极限
梦境所创造或者还原的情景存在信息量极限。这点非常有趣:如果你仔细观察、思考就会发现,现实中简单的走路也是会有轻微的触觉和视线变化的,而且嗅觉和热感会有细微但非常明显的变化;但在我这么多年的梦中,除了极少的情况会出现触觉和视线的微变化(16/6/13,KS),以上四种细节均未体现过。
关于虚拟极限,目前总结出以下几点(适用于所有非还原性梦,即不对过去记忆场景进行超过五成的再现):a,哪怕记忆再深刻也无法回想起任何一个梦境里,包括自己超过两个人的衣服颜色。b,一般不会有包括自己超过三个能喊出名字的角色出现在同一个梦的同一个场景中,但是往往都对比较主要的角色有熟悉感。c、不会有嗅觉和疼痛体验,但可能会有味觉(八岁,食虫)d、不会有g等物理学限制,由人在梦境中走路不会有轻微颠簸可以看出,梦中让人停在地面上的并非引力而是惯性思维;此外,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平稳柔和的,不会有突然加减速,突发音之类的强烈刺激。
在我三年多记录下来的内容中,有超过九成的梦是对现实生活的还原和艺术加工,并且或主动或被动的清除了诸如路人,环境音,环境温度等等冗杂信息。这部分梦有过半发生在夜晚、不会有很多人的小型区域(十三岁“梦镜”,放假中或者放学后的学校)、酷热的午后(21/7/10,过山车坠毁)冗杂信息体很少的情景;剩下的部分则非常不合常理的缺少冗杂信息体,如周末的大街空无一人(14/11/11,摩托车新区别墅)。并且都会默认为晴朗天气,时间固定,无触觉嗅觉和热感,无所事事的情况以减轻信息量。
而有记录的在这九成之外的梦境,则以牺牲梦境的延续性为代价,专门针对某些冗杂信息进行强化,并都会产生足以让人脱离梦境的恐惧感。“如17/2/10,第一时间段,梦见午夜从采暖泵房跳转到学校教室,某间教室灯火通明,推门而入,全班陌生学生回头,脸色惨白,惊醒。”
3、恐惧再现
并不出人意料的,作为梦的生效核心之一,恐惧感的产生将伴随着梦境的信息量骤然加大以及情节闪回效果弱化。通俗的说,一个噩梦一般不会完全是让人害怕的情节,会有很多铺垫,发展,直到某个让你惊醒或者一辈子都记得的情节点。一般该点被我记录为“强化情节”,当梦境发展到此处时,往往不会像其他情节一样无规律无逻辑性的跳跃,一般伴随着“我”的运动量加大,背景环境更加清晰,与其他梦中角色的交流扩大等等。但根据资料显示,恐惧感产生的具体条件往往因人而异,由于条件有限无法总结其他人的情况。我的梦境恐惧条件一般是被不明物体追逐(十二岁,丧尸与龙姐)、高空坠落(七岁,第三时间段,无尽水沟)、恐怖片经典桥段(如转身见鬼之类的……7/5/11,第二时间段,婚礼)三种类型,大部分属于本能恐惧而非后天恐惧,而且都属于需要加强信息量产生效果的类型,故信息不全面。不知道幽闭恐惧症之类的情形在梦中体现出来会不会不需要加强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