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年
在想为《法兰西》写点什么的时候,正逢《战雷》热播,于是我看到了张晓菲,那个早期胆小怕死、最后又涅盘重生的富家公子。那样的张扬任性姿态,没有半分陈乔年的影子。或许也只有在笑容中,才会想起那个至死都毫无畏惧、坚守信仰的少年。
想来,他们竟也是差不多的年纪。
张晓菲在军营里浑浑噩噩,太平年代里,好像那些辛苦操练就已经是不能忍受的极限。但乔年,面对的却是满是污秽的祖国河山和茫然未知的前路。硝烟四起,却仍要向前。他的法兰西,有哥哥,有世炎大哥,有他那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有玉佩,也有宗旭之、林朗、陈箓们留下的挥之不去的遗憾和激愤。
.
初见乔年,王若飞戏称他为“苹果”,实在是太贴切的一个称呼。长相清秀俊朗,还有那眼睛,仿佛未经世事的清澈,却又可以容得下惊涛骇浪。
他是懂事随和体贴的,在他的哥哥勉强自己对赵世炎视而无睹、甚至冷嘲热讽的时候,乔年已经拉着他的手叫“世炎哥”、“我哥就那样,别往心里去啊”;在玉佩伤心哭泣的时候,也是他,递过纸巾为小姑娘抹去眼泪,柔声细语的安慰逗笑。
乔年是法兰西中一抹明朗的光亮,温暖清朗到几乎要让人忘了他从小的坎坷。
陈独秀盛名在外,但他们两兄弟却自小辛苦。二十不到的年纪,就已经在码头扛过大件,连皮带都买不起,到了法国,一顿肉也是奢侈。但他却一脸坦然的说着“少年时受过写磨难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因着这份可爱长相和未经世事一般的澄澈,乔年得到最多的形容词或许是诸如可爱之类,但他的脊梁骨,恰恰是和同仁们一样的解民倒悬、攘外安内之心,并且永远付诸于行动。曾经有人把女子比做为水,其实也可以用来形容乔年,乍看风平浪静,还带着几分柔和清朗之气,但却也可以坚硬如冰,刚硬如铁,有不可估量的爆发力。
这也是乔年最打动我的地方。
他在深更半夜还捧着《资本论》,静静看书时会为了精彩段落失声叫好;
眼中光芒闪烁,平静又坚毅的说着“人能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
宁可和赵世炎一起躲藏、避开警察的追查,也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不愿妥协。
还有点点滴滴中的柔情、主见和抱负。
.
乔年是幸运的,他和蔡和森是全剧中唯二两个“三情”齐全的人物——亲情、友情、爱情。
延年、乔年两兄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彼此的牵绊早就胜过了一切,包括他们的父亲。从小的相依为命、互相照料,期间种种相伴的幸福和坎坷辛酸不言而喻。难忘那一场戏,乔年离家多日后再度返回,煮着的肉,抱着哥哥的腿求他不要倒掉,保重自己的身体,也求他,不要抛弃自己,原谅,原谅……有事我会想,乔年借助在宗旭之家里时,即使有他世炎大哥的照顾,有玉佩的体贴和儿女情长,但他是否会孤独?有没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同一片土地上,却又天各一方的哥哥?也会想到,仅仅六年后,他们就面临真正的离别,那是生与死的距离,再也不是抱着哥哥的腿,就能回头。那是,即使有坚定的信仰,即使明知死得其所,但他又该心痛到什么地步?
关于友情。乔年很应该感谢赵世炎,因为他的转变,赵世炎居功至伟。从跟着赵世炎住进宗旭之家里开始,或者更早,从他第一次出现在两兄弟面前时,就慢慢把乔年引领进了另一片天地。借阅的书籍、各种进步社团的旁听参与,耳濡目染之下,没有比赵世炎更到位的言传身教。乔年无疑聪明而有悟性,也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向往一个公平、强大而人民做主的国家。从前,为了留下他的赵大哥,他会说“你先答应住下来”,别管“不提马克思”的事。而不久之后,到了他自己,却回绝玉佩,说着自己的原则和的信仰,不容半分含糊和妥协。
还有乔年和玉佩的这段情,来去都匆匆,如风一般,转瞬间伊人难觅,徒留清香阵阵。
“毁灭”在悲剧美学是很重的因素,既包含生命的逝去、命运的不理抗争,还有美好事物的消逝。前一刻,乔年和玉佩俩人手拉手漫步在巴黎大街,说着要同去看俄罗斯红场,同去为未来努力,但转瞬间,玉佩死亡,那时的挥手告别竟真的成为永别。
玉佩是个很好的姑娘,美丽善良,虽有大家小姐的娇生惯养,但丝毫不自傲,在和乔年的爱中,追逐、等待、甚至卑微着,“你别说了,你能知道我已经很高兴了。我绝对不扯你的后退,让我陪着你,让我跟你一起好吗”,要的从来都很简单。但俩人家庭背景的差距,双方亲友信仰的不容,实在是太大的横亘。玉佩不像张若名般有清晰的自我价值追逐,她的重心是爱情,就好像当初乔年在看资本论,玉佩张口便问“在看关于爱情的吗”,即使会因爱情催生出和家庭决裂、进而离去的力量,也逃不开最终的悲剧。
生与死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吗?至少此时,玉佩完全的进入了乔年的心,他会永远记着这个姑娘,这个他第一个爱上的姑娘,历久弥香。
而乔年,我能形容的,就是很好很好.好到不忍去想,1928年冬天,那个受尽酷刑、最后坦然赴死的孩子,只有26岁。
在想为《法兰西》写点什么的时候,正逢《战雷》热播,于是我看到了张晓菲,那个早期胆小怕死、最后又涅盘重生的富家公子。那样的张扬任性姿态,没有半分陈乔年的影子。或许也只有在笑容中,才会想起那个至死都毫无畏惧、坚守信仰的少年。
想来,他们竟也是差不多的年纪。
张晓菲在军营里浑浑噩噩,太平年代里,好像那些辛苦操练就已经是不能忍受的极限。但乔年,面对的却是满是污秽的祖国河山和茫然未知的前路。硝烟四起,却仍要向前。他的法兰西,有哥哥,有世炎大哥,有他那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有玉佩,也有宗旭之、林朗、陈箓们留下的挥之不去的遗憾和激愤。
.
初见乔年,王若飞戏称他为“苹果”,实在是太贴切的一个称呼。长相清秀俊朗,还有那眼睛,仿佛未经世事的清澈,却又可以容得下惊涛骇浪。
他是懂事随和体贴的,在他的哥哥勉强自己对赵世炎视而无睹、甚至冷嘲热讽的时候,乔年已经拉着他的手叫“世炎哥”、“我哥就那样,别往心里去啊”;在玉佩伤心哭泣的时候,也是他,递过纸巾为小姑娘抹去眼泪,柔声细语的安慰逗笑。
乔年是法兰西中一抹明朗的光亮,温暖清朗到几乎要让人忘了他从小的坎坷。
陈独秀盛名在外,但他们两兄弟却自小辛苦。二十不到的年纪,就已经在码头扛过大件,连皮带都买不起,到了法国,一顿肉也是奢侈。但他却一脸坦然的说着“少年时受过写磨难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因着这份可爱长相和未经世事一般的澄澈,乔年得到最多的形容词或许是诸如可爱之类,但他的脊梁骨,恰恰是和同仁们一样的解民倒悬、攘外安内之心,并且永远付诸于行动。曾经有人把女子比做为水,其实也可以用来形容乔年,乍看风平浪静,还带着几分柔和清朗之气,但却也可以坚硬如冰,刚硬如铁,有不可估量的爆发力。
这也是乔年最打动我的地方。
他在深更半夜还捧着《资本论》,静静看书时会为了精彩段落失声叫好;
眼中光芒闪烁,平静又坚毅的说着“人能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
宁可和赵世炎一起躲藏、避开警察的追查,也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不愿妥协。
还有点点滴滴中的柔情、主见和抱负。
.
乔年是幸运的,他和蔡和森是全剧中唯二两个“三情”齐全的人物——亲情、友情、爱情。
延年、乔年两兄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彼此的牵绊早就胜过了一切,包括他们的父亲。从小的相依为命、互相照料,期间种种相伴的幸福和坎坷辛酸不言而喻。难忘那一场戏,乔年离家多日后再度返回,煮着的肉,抱着哥哥的腿求他不要倒掉,保重自己的身体,也求他,不要抛弃自己,原谅,原谅……有事我会想,乔年借助在宗旭之家里时,即使有他世炎大哥的照顾,有玉佩的体贴和儿女情长,但他是否会孤独?有没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同一片土地上,却又天各一方的哥哥?也会想到,仅仅六年后,他们就面临真正的离别,那是生与死的距离,再也不是抱着哥哥的腿,就能回头。那是,即使有坚定的信仰,即使明知死得其所,但他又该心痛到什么地步?
关于友情。乔年很应该感谢赵世炎,因为他的转变,赵世炎居功至伟。从跟着赵世炎住进宗旭之家里开始,或者更早,从他第一次出现在两兄弟面前时,就慢慢把乔年引领进了另一片天地。借阅的书籍、各种进步社团的旁听参与,耳濡目染之下,没有比赵世炎更到位的言传身教。乔年无疑聪明而有悟性,也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向往一个公平、强大而人民做主的国家。从前,为了留下他的赵大哥,他会说“你先答应住下来”,别管“不提马克思”的事。而不久之后,到了他自己,却回绝玉佩,说着自己的原则和的信仰,不容半分含糊和妥协。
还有乔年和玉佩的这段情,来去都匆匆,如风一般,转瞬间伊人难觅,徒留清香阵阵。
“毁灭”在悲剧美学是很重的因素,既包含生命的逝去、命运的不理抗争,还有美好事物的消逝。前一刻,乔年和玉佩俩人手拉手漫步在巴黎大街,说着要同去看俄罗斯红场,同去为未来努力,但转瞬间,玉佩死亡,那时的挥手告别竟真的成为永别。
玉佩是个很好的姑娘,美丽善良,虽有大家小姐的娇生惯养,但丝毫不自傲,在和乔年的爱中,追逐、等待、甚至卑微着,“你别说了,你能知道我已经很高兴了。我绝对不扯你的后退,让我陪着你,让我跟你一起好吗”,要的从来都很简单。但俩人家庭背景的差距,双方亲友信仰的不容,实在是太大的横亘。玉佩不像张若名般有清晰的自我价值追逐,她的重心是爱情,就好像当初乔年在看资本论,玉佩张口便问“在看关于爱情的吗”,即使会因爱情催生出和家庭决裂、进而离去的力量,也逃不开最终的悲剧。
生与死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吗?至少此时,玉佩完全的进入了乔年的心,他会永远记着这个姑娘,这个他第一个爱上的姑娘,历久弥香。
而乔年,我能形容的,就是很好很好.好到不忍去想,1928年冬天,那个受尽酷刑、最后坦然赴死的孩子,只有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