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小舍吧 关注:2贴子:84
  • 4回复贴,共1

【y小舍】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from 柴静微博


1楼2013-07-03 14:01回复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白宫记者,叫海伦托马斯,逼问过9任总统,进攻性极强,后来白宫特别在新闻厅给她专门设了把椅子,上面用小铜牌刻着她名字,又用她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奖项,盛誉极隆。
    她八十多岁的时候在书里回忆自己职业生涯,曾经感叹美国新闻业的萧条,说“不知畏惧,不带好恶地去报道,美国的新闻人忘了吗?”
    我自己的经验是,不知畏惧并不算难,不带好恶不容易。
    好恶是每个人都有的,不可避免,
    只不过,有记者这个身份,会约束人们表达自己好恶的本能,它要求你提供尽可能多的事实,而不是看法。
    八十岁的时候,海伦离开供职五十七年的美联社,开始成为一个专栏作家。
    专栏作家与记者的区别是,她从此提供看法。
    在接受这个邀请的时候她说“我挺高兴的,为什么不呢?这么多年我都在按事情的本来面目描述它,现在为什么我不能按我想的样子来说呢?我每天早上醒来就可以说,今天我恨谁?”
    也许她带点玩笑,但箭一旦不再忍受约束,就会射出。
    一个月前,她迫于舆论压力辞职了,在将近90岁的时候。
    原因是她在某一个集会上,对着一个镜头说:“告诉以色列人,滚出巴勒斯坦……他们(以色列人)可以回家,去波兰、德国,去其他任何地方。”
    她是黎巴嫩移民的后裔,她说这话的原因就是她恨。


    2楼2013-07-03 14:06
    回复

      我曾经遇到过CBS的一位记者,我们谈一个问题,他下了一个判断,我说我去过那个地方,我了解到的情况有些不一样。
      他打断我“中国根本没有真正的记者”
      “记者首先要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我说。
      “你们是没有信誉的一方”
      这种对话很难谈下去。
      不信任是媒体从业者的一部分天性,这不稀奇,也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是敌意是另一回事。
      不信任可以保持疑问和观察,可以讨论与争辩,但敌意是一种预设,一种观点,寻求能支持自己情绪的证据,刻意忽略对对方有利的事实,站在一个善恶二元,黑白分明的世界上。
      我自己有过这种经验,知道英雄与混蛋的道德模式最容易煽圞动人们的情绪,一个“反对……!”的立脚点很容易变成一个集体的代言人,使人热血激沸泪水涟涟。
      法拉奇在911之后写《愤怒与自豪》,她说自己“哭了六天六夜”写下这本书----那不是报道,甚至不是文学,用她的话说是“训诫书”,这篇檄文里用的词都是“坏蛋”“强奸犯”“蛆虫”这样的字眼。
      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


      3楼2013-07-03 14:07
      回复

        我曾经写文章悼念过一位俄罗斯的被暗杀的记者安娜,叫《思考比恐惧更强大》,看到老妇人在她像前放上的白色玫瑰,我写的时候心酸眼热。
        后来遇到《华盛邮报》的记者ANN,她在莫斯科驻站十六年,说:“我为安娜难过,但我并不赞赏她的报道。”
        “为什么?”我有点意外。
        “因为她的观点太多。”她说“她总是站在她认为的弱者一方,简单地批评”
        我们都痛恨暴力和对记者的虐杀,但是,ANN的话让我不能不去想----我之前对安娜的评价是否太没有保留?抒情的背后没有更复杂的事实?单纯的强弱黑白的报道能不能完全解释现实?
        我说“也许她是在一个那样的环境下,常常被迫害的人很难避免……”
        “但这样慢慢会变成你本来反对的人”
        “……那么你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她说“最好的防御就是准确”


        4楼2013-07-03 14: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