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吧 关注:56,535贴子:260,020
  • 7回复贴,共1

藏族民间歌谣的形式————佟锦华 周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北1楼2013-06-15 15:02回复
    从目前所能见到的藏族民间歌谣的材料看,藏族民间歌谣的格律形式是极其多姿多彩、丰富发达的。通过宏观考察,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
    一、吐巷时期民歌的形式
    公元七世纪以后,藏族进入奴隶制社会,保留了相当数量的民歌,从格律形式上
    看,大致可以分为下列数种。
    1.六音节自由体
    这种民歌的格律形式,最少四句一首,也有五句、六句以至多句一首的;不受句数限制,也不分段落,读之如行云流水,自然起止。每句都是六个音节。四句一首的如:
    人杰呢马又强,
    夜间呢深林藏,
    夜间呢去钦哇,
    是敌呢是友方?
    2.六音节多段体
    这种格律形式的民歌,一首之中又分为数段;每段句数不限,但各段句数基本相等;
    一般每句也是六个音节。每首四段的如:
    啊!野鸭呢色黄碧,
    点缀呢翠湖绿;
    哈罗呢花丛生,
    装饰呢绿草坪;
    龙胆呢花鲜艳,
    馨香呢把体健;
    美丽呢耀眼明,
    清香呢扑鼻浓。
    这首民歌共有八句,分为四段,每段两句。另外还有一首民歌分为两段,每段九
    句。这种多段体的民歌,段与段所使用的章法和句式是相同的,其中相应的句子之
    间,在意思、用词、句式等方面,都互相对仗,甚至全句都回环反复,它起着一唱三
    叹,加强情感浓度的作用。这种格律,诗段整齐,句法统一,但统一之中又有灵活变
    化。
    六音节自由体和六音节多段体民歌格律的共同特点是:每句都是六个音节(极个
    别的例外);其中的第三个音节都是一个无意义的衬音“呢”字;其节奏停顿是二·一
    二一,也有分为三个音节一停顿的。每行诗句带“呢”字的现象与汉族古代楚辞中带“兮”的格式极相似。这种格律的诗歌,在当时的民歌中,占绝对的优势。在敦煌古藏文中发现的民间卜辞里,几乎都是这种句式结构的作品。这种民歌在当时的社会上流行极广。上至国王丞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能以之作歌唱和、答对自然,而运用娴熟。当时这类民歌被称为“鲁”、“古尔”等。
    3.七音节自由体
    敦煌发现的古藏文民间文学作品里,还有二十余首格言诗,每首至少四句,多至十
    余句;都是七音节句。四句一首的如;


    IP属地:湖北2楼2013-06-15 15:07
    回复
      多做善事生占祥,
      多做坏事遭祸殃,
      二者何为需细思,
      人皆难逃必死亡!
      诗中各句的节奏停顿多是二·二·二·一。这些诗在格律形式上受到印度格言诗的影响。因为八、九世纪口拓印度的一些格言诗作品如龙树的《百智论》等已被译成藏文。其格律大都是七音节四句体。这种通过对外族或外邦作品的翻译而产生的新的诗歌格律,出现比较晚,除上面所说的二十余首格言诗外,对当时藏族民歌的影响很小。但是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比较深远的。特别是其中的七音节四句体格律。
      总之,这个时期的民歌格律形式大致如上所述。其中以六音节句式最为流行。因为当时的诗歌多数要配合曲调和舞步,所以,它的语言是极富有音乐性和自然韵律的。其中多段体的回环反复,与汉族《诗经》中的诗歌极相似。藏族民歌的格律形式在吐蕃时期,虽然还不能称为非常的多姿多彩,但是,已有了相当的变化,为藏族后世的民歌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坚买的基础。
      二、十七世纪以前民歌的形式
      公元十一世纪前后,藏族社会逐步过渡到封建农奴制社会,民歌出现了质的飞跃,这就是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的产生和广泛的流传。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看,《格萨尔》史诗无疑是这一时期民间文学发展的高峰,同时也代表了民歌的主潮,从史诗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藏族民歌格律形式的继承和发展脉络。
      多段回环体是史诗的主要格律形式。这种诗歌形式也简称多段体,或称为“鲁体”。这种民歌格律是在吐蕃时期六音节多段体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一般每首诗歌有数段,每段有数句,每句有六、七、八、九以至更多的音节,形式比较复杂多样。
      如:
      猛虎王斑斓好华美,
      欲显摆漫游到檀林,
      显不成斑纹有何用?
      野耗牛黝褐好华美,
      欲舞角登上黑岩山,
      舞不成年轻有何用?
      野骏马白唇好华美,
      欲奔腾徜徉草原上,
      奔不成白唇有何用?
      霍英雄唐泽好华美,
      欲比武来到岭战场,
      比不成玉龙有何用?
      诗歌中的唐泽和玉龙是同一人的不同称呼,他是霍尔的大将。这首诗歌可分为四段,每段有三句,每句有八个音节,其节奏停顿是一二·二·二一,也有分为三·二·三的。各段章法、句式相同,各段在用字、组词、造句等方面都是很工整的对仗或反复关步,如各段第一句中,头三个音节分别是“虎斑斓”、“牛黝黑”、“马白唇”、“霍英雄”,都是同位结构的词组,其音节停顿也都是一、二,互相对仗,极为工整。第四、第五个音节都是“叫做”(或“称为”).一词的反复。第六、七、八三个音节都是“好华美”一词的重复。“牛黝褐”的“牛”是“野牛”、“马白唇”的“马”是“野马”,藏文原文都是一个音节的词,故译“牛”、“马”以表示对仗。其他各句也是这样的。
      下面再看看史诗中一首可分为五段的:
      善良勇敢大英雄,
      战神螺城中得胜;
      邪恶凶狠众妖魔,
      昂地城中遭失败。
      红色大鹏翔太空,
      须弥山顶得胜利;
      重生爬行黑毒蛇,
      黑土坑里遭失败。
      威猛雄狮抖玉鬃,
      白雪山上得胜利,
      翅翎晚尽猫头鹰,
      烂树丛中遭失败。


      IP属地:湖北3楼2013-06-15 15:14
      收起回复
        这里我们仅列出三段。这首歌每段有四句,每句有七个音节。其节奏停顿是二·二·二·一,各段之间章法相同,句式整齐。相对应的句子间用字、组词对仗工整。
        在《格萨尔》史诗里,还有一种不同音节相杂的多段回环体的诗歌。这里我们试举一首七音节和八音节间杂的歌词:
        这僧雏脱巴巍蛾城,
        城头黄金太阳升,
        立太阳照得四洲明,
        城腰白螺明月照,
        螺明月银光除黑暗;
        城下佛法甘霖降,
        佛法雨滋润众生乐。
        这是一首带有引头句的三段体诗歌。每段有两句。每段的第一句都是七个音节,第二句又都是八个音节。一段中的两句的音节数虽然不相等,但是,两段相对应的句子的音节数却是相等的。
        从整个史诗的格律形式看,多数都是属于这种多段回环体,可以说是《格萨尔》史诗将藏族“鲁体”民歌推到了一定的高峰。史诗中多段回环体的大量使用既是民间诗人对诗歌形式探讨的结果,同时又是史诗的博大气势所必不可少的。多段回环体的美学内涵包括两方面: (一)多段回环体从形式上保证了诗歌审美内涵的丰富性。史诗中每一首唱词包括每一个人物的对唱,分析起来看,只有最后的一段往往才是史诗人物要表示的核心意思,如果不使用这种多段回环的结构形式,那么,只要一行诗就说明人物所要表达的意思了。倘若真要这样,那么《格萨尔》就失去了今天的光辉,失去了它的博大,变得呆板而且毫无生气。实质上史诗今天的博大气势除了它的内容的丰富性外,更多的应该是多段回环的结构所产生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格萨尔》史诗是非常注重形式美的,而多段回环结构正是史诗形式美的集中表现。这种结构追求一种立体的、交叉的、全面的形象思维效果,它围绕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多段回环,使诗歌形成了不同的形象层次,但由于段与段之间的结构、用词、对仗等都是相同的,因此,段与段之间就形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交叉关系,从而保持了《格萨尔》史诗的形式美。
        (二)这种回环结构与史诗艺人的演唱有一定的关系。《格萨尔》主要表现形式的诗行,都是根据民间艺人口头说唱而记录成文的。艺人们对史诗中的诗行(韵文部分),则是以各种不同的曲调来演唱的。总之,我们认为,演唱中的多次反复和多段回环是有密切联系的,多段回环的形式是《格萨尔》音乐形式美的表现。
        三、十八世纪以后的民歌形式
        公元十七、十八世纪,藏族的封建农奴制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逐步失去了前进的势头而趋于衰退,封建文化发展到高峰;到本世纪中叶,西藏发生的巨大的变革,民歌也相应有所发展。藏族民歌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的变化是带有多元化的趋势。
        1.六音节四句体
        这种格律是继承吐蕃时期的“六音节自由体”演变来的。也可称作“谐体”。吐蕃时期的“六音节自由体”,除四句一首外,尚有五句、六句、七句以及更多句一首的;而且每句的第三个音节都是一个衬音“呢”字;其节奏停顿是二·一·二·一(也有说是三·三的)。


        IP属地:湖北4楼2013-06-15 15:19
        回复
          我们再看一首三个宇或词交叉重叠的民歌:
          在山头挂风旗的人们,
          请把风旗绳子紧拴好,
          有好多风旗被风刮走了;
          在河上架桥梁的人们,
          请用石头把桥头压好,
          有好多桥梁被水冲走了;
          在村中找情人的人们,
          请用誓言把感情连好,
          有好多情人把人欺骗了。
          这是一首三段、每段有三句的诗歌。藏文原文中各段第一句的末尾二音节是“人们”形
          成重叠;第二句末尾二音节“作好”形成重叠,第三句末尾二音节“发生过”、“有过”形成重叠。因此,整首诗组成了三个词组交叉重叠的格式。
          藏族民歌中这种重叠形式和根据《诗镜》理论创作而发展形成的“年阿体”诗歌中的重叠格律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它是在一首多段体的诗歌中,段与段之间相对应的句子中的相对应的位置上发生的重叠;而“年阿体”则是在一首不分段的诗中的各句的相同位置或一句的不同位置上出现的重叠。藏族民歌这种重叠形式,在音韵和节奏方面,出现反复回环,显得和谐悠扬,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给诗歌增添了无限音乐美;在意境上产生加强思想深度,浓化感情色彩,给人以其味无穷的感受。还因为它琅琅上口,容易诵记而便于流行,影响广泛,
          成为藏族民歌中最富有民族特色、最占优势的格律形式。
          总之,四百年来,藏族民歌的格律形式从比较简单到复杂丰富,异彩纷皇,各具千秋,给民歌以鲜明的节奏感,浓郁的音乐美和整齐的结构形式,使民歌所表达的广阔的内容更加深邃,感情更加浓烈,成为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
          (作者后记:我的恩师佟锦华教授已去世一年多了,最近我参考和运用了先生的一些著述,完成了这篇短文,以表达对先生的怀念。)
          注:
          ①引自敦煌古藏文写卷p、T、2257号593页。
          ②据《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中的藏文拉丁代
          字还原、翻译。
          ③《少数民族诗歌格律》西藏人民出版社。
          P55页。
          ④《少数民族诗歌格律》P57页。
          ⑤引自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6号P128一133
          页。
          ⑥引自藏文《霍岭大战》P196页。青海民族出
          版社。
          ⑦引自藏文《降伏妖魔》P153页。甘肃人民出
          版社,1950版。
          ⑧引自藏文((世界公桑》(或译((世界大王垠
          公桑》)P128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⑨引自《藏族民歌选》(藏汉对照)Pllg页。
          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⑩引自藏文《藏族歌谣》P421页。青海民族出
          版社1982年版
          ⑧引自《藏族民歌选》(藏文)P200页,四川
          民族出版社。


          IP属地:湖北6楼2013-06-15 15:27
          回复
            好贴啊!顶。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6-15 19:06
            回复


              IP属地:江苏8楼2013-10-01 22: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