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海狼吧 关注:697贴子:5,496
  • 12回复贴,共1

为何妈妈粗暴的“不”式语言没有效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源: 一笑心晴的新浪博客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6-12 01:44回复
    常见的妈妈“不”式语言:
    “不要爬到桌子上!”
    “不要乱动妈妈的手机!”
    “不准看电视!”
    “不能打人!”
    “不许撞人,不许欺负小弟弟!”
    “不要用手抓菜,脏S了!”
    “不要玩吸管,把饮料洒的到处都是,没听见啊?”
    “叫你不要东张西望开小差,专心写作业,我都说过几遍了?”
    “不要抠鼻子!”
    “又要买遥控车?不行!”
    “赶紧回家,都几点了,还没玩够?不能再玩了!”
    “把袖子卷起来,不要弄得都是水!”
    “那些石头摇摇晃晃的,不要踩!”
    “看书的时候不要乱翻!”
    “快点收拾,不要把玩具扔的乱七八糟!”
    “不要靠近热水瓶,小心烫着!”
    ……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06-12 01:46
    回复
      家长们习惯于对孩子说“不”的主要意图:
      (1)安全意识,保护孩子远离危险。
      (2)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警告和劝阻。
      (3)发号施令,指导孩子做什么、怎么做。
      (4)因为孩子不符合期望和要求,表达对孩子的不满。
      随便滥用“不”的结果:
      (1)如果孩子的耳朵里总是充斥着“不”的声音,那么孩子无法区分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真正不能做的。比如,孩子可以去石头堆里走,可以玩水、玩泥巴,但是,不能碰电源、不能爬窗台、不能碰热水瓶。只有当你给了孩子一定的自由,他才会遵守另一些规矩。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6-12 01:47
      回复
        1、第一种情况,很多“不”可以直接取消,给孩子探索的自由,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
        在保证安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孩子具有探索的充分自由,家长没有必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经验确实比孩子丰富,但是孩子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去感知、去认识、去领悟,并且积累经验的。【具体怎样做到尊重孩子,我很多其他的博文都有实例,本文不赘述。】
        2、第二种情况,对于原则性问题,家长必须制止或拒绝,如果纵容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只会培养专横跋扈的小霸王。但是,是不是仅仅靠粗暴严厉地对孩子说“不”这样简单的手段呢?今天来讨论一下。
        (一)说“不”为什么不管用?
        咱们先一起做个测试。
        我说:“不要乱扔垃圾。”请大家对我这句话思考3秒钟,告诉我你的脑子里在想什么?
        你在想什么?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6-12 01:50
        回复
          你的脑子里是否会浮现出一堆瓜皮果屑? 对,当我说“不要扔垃圾”的时候,听众想到的恰恰是“扔垃圾”,前面的“不”被大脑过滤掉了。
          再来一个,我说:“明天不要穿白衬衣。”
          你在想什么?
          是不是想的正是“白衬衣”?或许,你聪明的大脑还延伸性地搭配了一条黑裤子、一双黑皮鞋,甚至一条彩色领带?指令前面的“不”就好像不存在。
          我说:“如果发生火灾,请不要拥挤。”
          你在想什么?
          是一副烟雾弥漫中人人捂着口鼻拥挤不堪的画面?
          我说:“现在请你不要想一只大老虎,绝对不可以想。”
          你在想什么?
          眼前迅速蹦出一只张牙舞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
          可我明明让你不要想的啊?
          你为什么不去想除了老虎之外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不去想猴鸡狗猪,你不去想花草树木,你不去想魂牵梦绕的白马王子,为啥偏偏就想这个我叫你绝对不可以想的老虎?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6-12 01:51
          回复
            可我明明让你不要想的啊?
            你为什么不去想除了老虎之外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不去想猴鸡狗猪,你不去想花草树木,你不去想魂牵梦绕的白马王子,为啥偏偏就想这个我叫你绝对不可以想的老虎?
            我说:“现在请你不要想一只小猫,可以想一只大老虎。”
            你在想什么?
            先是一只乖巧可爱的小猫,然后再是一只大老虎。
            不可以想的,你也想了;可以想的,你也想了?
            “不”字对于大脑,有什么作用?人的大脑是不是很奇怪?
            当我们收到含有“不”的指令时,好像会自动把“不”字删除,只留下“不”后面的信息和画面。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说“不”对孩子(对其他人也一样)不管用?
            因为大脑的过滤作用,孩子只听见“不”后面的内容,假如我们反反复复粗暴制止,只会更加强化和巩固我们不允许的那些事情。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6-12 01:53
            回复
              结果就是: 第一,你不想让对方做的事,他偏偏就做了。第二,对方不会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因为,你还没有告诉他。
              比如,正在吃饭,孩子拿勺子搅和碗里的汤,本来没啥事,你对孩子说:“不要把汤洒了。”孩子的大脑只听见“汤洒了,哦,汤洒了。”于是,汤洒了出来。看电视,你对孩子说:“不要离电视那么近。”孩子的大脑只听见“离电视近”,好,离电视近,我离电视近一点。孩子在游乐场里不敢尝试新东西,有点畏缩,你对孩子说:“不要这么胆小。”孩子的大脑只听见:“胆小,胆小,我是一个胆小的人。”因此越来越胆小。你对孩子说“厨房太危险,不要进来。”孩子的大脑只听见“进来”,激起了他的无限好奇,于是他千方百计地找机会钻进厨房探个究竟。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6-12 01:53
              回复
                试一下,“不要把玩具扔的乱七八糟”,换成“我希望所有的玩具都能归位,摆整齐。”
                那么此时,你的大脑和对方的大脑,都集中在“归位,整齐”上。
                “你不要总是丢三落四”,换成“我希望你能记住今天的活动安排。”
                “不要把你的臭袜子扔在沙发上”,换成“我希望袜子放在脚盆里。”
                “不要把你的新衣服弄脏了”,换成“我希望新衣服保持干净。”
                “你不要乱跑”,换成“我希望你慢一点走。”
                “你不要迟到”,换成“我希望你准时到达”
                “你不要这么胆小”,换成“我希望你更加勇敢。”
                “不要东张西望开小差”,换成“我希望你更加专心。”
                ……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玩反义词游戏,有用吗?有用,有用,真的非常有用!!!
                第一,“我希望”的内容,是肯定的,是正面的,是积极的。不要忘记我们上面做的小测试,你的语言就是对听众大脑思维的引导。
                第二,用这种肯定的方式说话,不带抱怨,不带责怪,不带批评,听众会愿意接受。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6-12 01:56
                回复
                  第三,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你自己来讲,你的语言是你自己大脑思维的反应,当你表达出“我希望……”时,你正在使用宇宙中最强悍的“吸引力法则”,把你所希望的事物,带到你的身边!!!(有关吸引力法则,可以参考心理学知识。)
                  2 、说“不”的同时,给孩子一个建议:“你可以……”即你允许他怎么做。
                  上文写到,说“不”的结果:第一,你不想让对方做的事,他偏偏就做了。第二:对方不会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因为,你还没有告诉他。所以,我们不妨直接告诉孩子,我想让你做的事。
                  很多时候孩子不接受大人的劝阻,是因为你没有告诉他可以怎么做,仅仅发出否定的命令“你不要……”“你不能……”“你不准……”,这样的话孩子会感觉被强迫、被压制,却找不到合理的途径去做事。所以,当你说“不”的时候,别忘了给孩子一个建议,也就是你允许他怎么做。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6-12 01:59
                  回复
                    孩子年龄小一点的时候,可能会“轻易上钩”,你一旦提供选择,他就做出“精彩二选一”。但是,当孩子逐渐长大,他肯定会变机灵了,他当然要“讨价还价”。没关系,如果他说7分钟就7分钟,如果他说再听3个故事也未尝不可。关键是,我们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平等沟通,商量着解决事情。另外,多给孩子自己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责任心。
                    6 、如果仅仅是当时不能做的事情,切忌一口回绝,给孩子留有希望。
                    孩子:“我想看动画片。”
                    妈妈:“不行!作业没写完看什么动画片?去,快回房间去!”
                    换成——“好啊,可以看。我们早有约定,写完作业就能看了。”
                    (两句话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后者没有粗暴制止,同时表明了原则。)
                    孩子:“我想出去玩。”
                    妈妈:“不吃饭还想出去玩?赶紧吃。”
                    换成——“好啊,当然可以玩。吃完饭就可以去了呢,呵呵。”
                    (没有出现否定词,都是“可以”,让孩子感觉“允许”,不被强迫。)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6-12 02:00
                    回复
                      7 、行为造成结果,制止行为+明确后果,或者让孩子“自食恶果”。
                      “不要碰热水瓶!”(单纯地制止行为)
                      换成——“热水瓶很危险,热水很烫,如果烫伤了会很疼。(明确后果)
                      (这属于不能尝试的恶果,只能由家长解释清楚,明确告诉。)
                      “刚才叫你不要玩杯子!看,打碎了吧?”
                      换成——“你的杯子碎了,你现在没有饮料喝了。”
                      (这是自然逻辑后果,如果家长不给孩子再倒一杯,以后他就知道了。)
                      “脏手不要往别人身上乱擦,脏S了!”
                      换成——“你的手把我的衣服弄脏了,现在你去给我洗干净。”(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和责任。)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06-12 02:01
                      回复
                        8 、与其口头唠叨,不如采取行动。
                        家长反复强调,孩子还是明知故犯。“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这句话,证明了唠叨是多么的无效。怎么办呢?
                        如果你已经表明过立场和原则、心平气和地讲过道理、用肯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过,孩子就是不听,那么,不要再多啰嗦,直接采取“行动”。
                        “不要打人!”
                        换成——平静地抓住孩子的胳膊,用行动阻止他继续打人。
                        “不要在大街上乱跑。”
                        换成——紧紧地抱住孩子的身体,平静地阻止他的挣扎。
                        “不要爬窗台。”
                        换成——把孩子抱下来,领到安全地带。
                        “不能再买玩具了,你哭吧,哭也没有用,不行!”
                        换成——把撒泼打滚的孩子抱到人少安静的地方,接纳孩子,倾听孩子。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3-06-12 02:03
                        回复
                          编后语:
                          我们限制和约束孩子,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行为规范、明确道德标准、遵守规则等等。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将心比心:为什么大人总是指挥我、命令我,总是粗暴严厉地制止我?用什么样的方式说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寻求更有效的说话方式。
                          也许,说“不”已经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要改变这个说话方式,确实很不容易。“改变总是让人痛苦”,我一直在努力,我相信大家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也一定能做到。
                          当然,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同样适用于生活中其他方面,对老公、对婆婆、对亲人、对朋友、对同事、对领导、对下属,采用“肯定取代否定”的说话方式,都会更为有效。不信,请试一试?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3-06-12 0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