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彼岸枫吧 关注:40贴子:8,002

【转载】古代九种对钱的称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作品


IP属地:广东1楼2013-06-02 21:09回复
    转自古风吧:
    原贴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361593905


    IP属地:广东2楼2013-06-02 21:10
    回复
      第一个称呼:“泉”。战国时期称钱为“泉”。钱称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钱与“泉”又是近音,直到现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如今的钱学家也称泉学家。


      IP属地:广东3楼2013-06-02 21:10
      回复
        插楼,笑笑终于出现了


        6楼2013-06-02 21:11
        收起回复
          第四个称呼:白水真人。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后,对王莽货泉十分欣赏,继续沿用货泉达16年之久。如今发现的货泉,绝大多数为刘秀后来新铸。刘秀为何喜欢货泉?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是因王莽货泉,钱文篆书,独具特色,“货泉”中的“泉”字,可以拆成“白水”两个字,“货”(货的繁体=货,字形如同亻+真)字又可以拆成“真人”两个字。刘秀当初起兵白水乡,他把货泉视为他受命中兴之兆,便把自己比作“白水真人”,把货泉也改称为“白水真人”钱


          IP属地:广东7楼2013-06-02 21:11
          回复
            第六个称呼:孔方兄。“孔方”、“兄”,最早见于晋人鲁褒所著《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并说“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圆棍穿钱,修锉时来回转动,方棍穿钱,就避免了这些麻烦。于是,铜钱中间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与“哥”音同,于是“称兄道弟”。刘继兴考证,关于这个还有一种说法是,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职,他的亲友们便渐渐与他疏远起来,他很伤心,遂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诗意是我被降职后,只有笔墨相随(“管城子”是笔的别称),只有笔墨无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和我来往了;而钱,更与我绝交了。由于此诗的广泛流传,“孔方兄”就这样成了“钱”的代名词。


            IP属地:广东9楼2013-06-02 21:12
            回复
              第七个称呼:青蚨。此典故见于晋干宝的《搜神记》。据说其虫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无论远近。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买东西,无论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青蚨飞去复飞来”,寄托了希望钱久用不减的心愿。


              IP属地:广东10楼2013-06-02 21:12
              回复
                第八个称呼:“上清童子”。唐代的郑还古的《博异志》中有一个故事:在唐贞观年间,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避暑,有一天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只见一个自称“上清五铢”的童子。一番对话后,童子出门而消逝在墙角。岑文本在墙下拣到一枚五铢钱,他顿时领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钱的化身。唐代以后,人们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


                IP属地:广东11楼2013-06-02 21:12
                回复
                  第九个称呼:没奈何。洪迈《夷坚支志戊·张拱之银》记载:“俗云张循王在日,家多银,每以千两熔一球,目为没奈何。”翻译成白话就是,宋人张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盗取,为此,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也没法偷窃。


                  IP属地:广东12楼2013-06-02 21:12
                  回复
                    铸币:指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代现代。


                    IP属地:广东13楼2013-06-02 21:13
                    回复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先秦同期货币中流传期较长的品种,它的形制是仿照当时的生产工具“铲”。自殷周时期,便已有尖足空首布流通;莽汉之后,布币完全退出社会钱币系统。布币初期制作粗糙,空首无铭刻,形制肖仿铲工具;后期制作益精,首为实首进而为平首;足由尖足渐变为平足,继而为圆足,并且考虑到钱币的流通便利,出现单孔布、三孔布等币型。币孔的开凿,便于绳穿提携,易于流通。


                      IP属地:广东14楼2013-06-02 21:13
                      回复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IP属地:广东15楼2013-06-02 21:13
                        回复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从秦半两开始我国出现了方孔圆钱这种固定的钱币形式。随之沿用了两千年之久,并且影响到了周边邻国的钱币制式。古代日本,朝鲜,琉球和安南等东亚国家纷纷效仿,直到清末机制铜元的兴起方孔圆钱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古人又将方孔圆钱称为孔方兄。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06-02 21:14
                          回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分原始、特大、大、中、小五型,百克以上原始布既是农具又充当称量货币。产生于春秋中期的特大布比原始布轻,已失去生产功能并脱胎于称量货币,它是中国最早的一种高值大钱,可同布帛等实物货币和贝币等低值小钱并用,直接进行等价交换。它也是向早期定型的空首大布演变的过渡形态。特大布之后的空首布也可称广泛应用型空首布,它们各自兼容了特大布形制的部分特点,已向平肩、耸肩、斜肩三类布分化,逐渐由大变小,由重变轻,形制趋于固定,铸量渐多,流通变广。平首布支系、圆首布支系皆由空首布演变而成。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3-06-02 21:14
                            回复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平首布。空首布的銎,由于工艺改进、简化,改为平首布,但通体小于空首布,重量也较轻。按形制之不同,可分为九类,即尖足布、类圆足布、类方足布、桥足布、方足布、锐角布、圆足布、三孔布和长布。平首布盛行于战国中、晚期,流通于周王畿与韩、赵、魏、燕等国。秦统一后,为秦半两所代替,布币退出历史舞台。


                              IP属地:广东18楼2013-06-02 2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