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杨慎《滇程记》载:“普淜驿六亭(水泉、沫滂)而达云南,土人曰小云南,以别于治城也。途经桃树坡、金鸡庙、孟获箐,武侯擒获所也。下安南坡,地复坦夷,古云南郡治此,去城有古城村焉。”(注6)
3、《明会典卷一百八礼部六十六朝贡四土官》载:“(云南)楚雄府、鹤庆府、寻甸府、邓川州:海东土官、宾居土官、小云南土官、临安府嶍峨县、大理府。”(注7)其中云南省设有小云南土官一职,说明有小云南地名。
4、明程立本《云南行记》:“姚安西南行百里曰普淜驿,驿西行五十里为古云南,今称小云南。西南四十里为品甸、今立云南县。县西北四十里为白崖甸,甸西山有关焉。”(注8)
5、《徐霞客游记》载:“盖洱海卫所环之坞甚大,西倚大脊崇冈,东面东山对列,东南汇为青龙海子,破峡而绕小云南驿为水口,其南即清华洞前所逾南坳。”“余夙闻洱城北有米甸、禾甸、荞甸之名,且知青海子水经小云南随川北转……山而尽于小云南,北界于荞甸之东,耸宾川东山而尽于红石崖金沙江岸”。(注9)其中,一处有小云南驿之称,两处有“小云南”之名。
6、道光《云南通志》卷四十一《建置志邮传上设铺上云南县》载:“自清海铺转而南,十五里至云南铺。《大理府志》:‘去青海十里。’二十里至水傍铺。《大理府志》:‘沫傍铺去小云南站二十里。”(注10)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安南坡:在县城南。《滇程记》:自镇南州普淜驿六亭而达云南县界,所经有桃树坡、金鸡庙、孟获箐、安南坡,坡有巡司,下坡,地复坦夷,相传古云南郡治此,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注11)
8、方国瑜、林超民著《马可波罗行记附录》、《云南史料丛刊》载:“七十里至广通,七十里至楚雄,五十里至吕合,三十里至镇南州,三十里至沙桥,五十里至英武关,三十里至普朋堡,六十里至小云南,六十里至白崖堡,六十里至赵州,二十里至下关,三十里至太和县,总共八百里。今自昆明到大理的公路约四百二十余公里,为八百四十余里,大体相近。”(注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云南省》载:祥云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云南县,治云南驿,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属云南郡。两晋、南朝宋为云南郡治。南朝齐废云南县,属云南郡。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代置宗州、波州及铜山、歧星等县。南诏置云南赕和品澹赕。大理改品澹赕为品甸赕。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置品甸千户所。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为云南州,治今祥城镇,属大理路。明降为云南县,俗称小云南,属大理府;……1918年为避免省、县重名,以‘彩云南现,人以为祥’意,改名为祥云县。”。(注13)。
以上9部文献,皆记有“小云南”,不是孤证,而是多证、众证、铁证,说明 “小云南”即今祥云县是确凿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