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论坛吧 关注:3,155贴子:53,776
盼望着盼望着 新年过去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家乡各个地方的庙会逐渐多了。


1楼2013-05-29 22:15回复
    沙发……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3-05-29 22:16
    收起回复
      这些事情都是二十多年的事情了 如今的庙会也越来越少了 ,我也很久没有在干过庙会了 可是庙会上的那些热闹的场景和幼时的快乐仍在心里流淌着。


      3楼2013-05-29 22:17
      回复
        在我的家乡 印象中庙会鼎盛时期的 有好几处吧 说的不对的 家乡的朋友们也不要太在意 那就是正月十五的仲章庙会 再有就是 镇平县的老君庙会 和小满会 其它会 诸如 马庄会 王集会 蒋国会 赵家会 毕张会 花园会 夏集会 赵庙会 这些会都和那三大鼎盛会是没法比拟的。


        5楼2013-05-29 22:38
        收起回复
          元宵佳节还没有过 ,奶奶就盼着仲章的庙会了 ,这个庙会虽然 奶奶和父亲去过很多次 可是我确没有去过 甚至不知道再什么地方 只知道在家乡的西边 。因为小时候 奶奶总是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 ,让父亲驮着她去赶庙会,而幼时的我们 确在家里过着元宵节 。
          少小的我 总是哭着闹着 要奶奶带着我 ,奶奶总是嫌我淘气 不惹人喜欢而不带我 ,以至于奶奶去世后 我还对父亲说 奶奶偏心眼 。
          虽然奶奶不带我去 ,缺每每从庙会回来都会给我们带一些庙会上才有的花戏团来给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吃 ,这是我印象中最高兴的事情。奶奶是仲章庙会和老君庙会是必去的。


          6楼2013-05-29 22:41
          回复
            很早的时候 听老一辈的人们说过 ,仲章庙和 老君庙 还有红庙 这 几个庙在旧社会是很大的 占地有好几亩的 ,可是这些产物都在文革中 破四旧 被扒掉了 。文革过后 老百姓们的日子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小日子 也慢慢的红火了 ,才逐渐的 又开始了这些庙会。
            仲章和老君庙会 我是没有去过的 所以也不知道当初的热闹 只知道 后来听父亲说 哪比现在大城市 堵车的阵容还要强大 真是人挤人 货积货,放鞭炮的 烧香拜佛的 拍着长长的队伍 ,从而一见当初的人们信仰还是多么的封建和迷信。


            7楼2013-05-29 22:59
            回复
              戏班子 是大队里面 几个村子集体出钱请的 ,所以 十里八村的 乡民们 总是拥挤在一起 ,老奶奶拄着拐杖 扭起自己的老婆小脚 蹒跚的走着 ,老大爷拉着牛来赶戏 小伙子和姑娘们 也来着戏台子里凑热闹,人山人海 氛围壮观。远处的麦田的小沟上 小伙子和 姑娘们 在媒人的撮合下 相互的谈着 ,村子里的老花狗也因为这许多的陌生人而狂吠着 鸡鸭鹅也因为人来人往的惊吓 而来回奔跑着 走街串巷的护郞挑也不再走街串巷的叫卖了,许多在街上 卖吃的 卖小孩玩具的 买衣裳的 也都增加到这个小小的村子里了,为这个小小的村子增加了许许多多 的热闹和繁华。人声鼎沸 鸡飞狗叫 马嘶牛鸣 顿时为这个小小的村庄带来啦无限生机,也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庙会才经久不衰 。


              10楼2013-05-29 23:30
              收起回复
                家乡的会来源于什么时间 我不尽知 ,在八十年代初期 九十年代中期 这些年间是最繁华的时期,因为我亲身体会而叹为观止,农村文化尚不丰富,电视机 还没有的年代里 农村放电影是很多老少爷们常去的地方 ,所以庙会 又唱戏 并且是免费看戏。所以天天对着收音机里听戏的那些老少爷们是一种精神享受和 视觉享受。


                11楼2013-05-29 23:38
                回复
                  睡觉晚安 有时间在续 欢迎大家提供素材 谢谢


                  12楼2013-05-29 23:46
                  回复
                    楼主写的东西,人物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没赶过会,小时候经常看戏。远近村中只要有戏都跑去看。感觉那时最吸引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小丫鬟一类的人物。


                    IP属地:河南14楼2013-05-30 13:14
                    收起回复
                      欣赏美文!
                      《包公辞朝》里面有一唱段描写的很不错。
                      四月小满麦稍黄
                      置办农具该糙场
                      杈把扫帚牛笼嘴
                      镰刀绳索和锄张


                      15楼2013-05-30 18:12
                      收起回复
                        在那个刚脱离生产队和公社的年代里 合作社还是比较常见的 ,因为刚刚破四旧 所以 农村的庙还是很小的 ,村子里 的戏台就搭在当时打麦的场地里,用夹板打成的戏台上 ,每一年都会请不同戏团的人来演出 ,三天大戏 成了乡下人 在春季农闲中的最好的娱乐了。因为村子里有唱戏的 ,所以 南来的 北往的 西去 东走的 都三三两两的 结伴成群的 往我们村子里拥来 ,给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围泻得水泄不通。
                        牛经纪们也在这庙会上 谈论着牛的行情和价格 ,总是在用手比划着 牛行的价格 ,这些事外行人所看不懂的。幼时的我总是看着牛经纪们比比划划的 很好笑 看着那些牛经纪们 看着牛 摸摸这里 按按哪里 就把牛给搞定了 然后比划着价钱。这是我所不懂的 。


                        16楼2013-05-30 21:43
                        回复
                          买糖果的小贩们 总是冲着小伙伴们叫买个不停 ,时而举起手中的 这糖 那糖 再放下 然后再拿起1角钱就能买一袋的 瓜子 ,诱惑着我们, 我们和小伙伴们 在卖吃的 小贩们 看着 谈论着。卖甘蔗的也冲着我们叫卖着 ,在村子里每一个角落都有买着买那的 。这也是我幼年最喜欢的地方了 。
                          虽然我幼年的我 看不懂哪戏台上唱的什么 ,但是看着戏台上那些拉二胡的 还有哪吹喇叭的 打鼓 的 我就会很高兴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看热闹吧, 在二胡和喇叭唢呐响起的时候 隐藏在幕布后面的 人 音忑一声 就要出场了 ,首先上场的 总是几个年纪不大 的 娃娃兵 为什么说是娃娃兵呢 ,因为都是些十七八岁的 男孩和女孩 ,这些孩子也许自幼家庭条件不好 所以才跟着戏班子 最起码还能混点饭吃 学一个行当 将来也算个行业吧。


                          17楼2013-05-30 21:51
                          回复
                            那些娃娃兵们身上穿着 花花绿绿的 服装 甚是好看,然后出场的 是一个面上画了很多妆的 花脸 红一道 黑一道 白一道 蓝一道 用老家人当初的话就叫做 画的跟花门屁股一样。脚穿着高高的朝靴 ,佐手里拿着马鞭 右手拿着兵器 腰里带着朝带 身佩宝剑 头戴这朝冠,背插着飞龙旗 飞虎旗 飞豹旗 飞彪旗 还有哪长长的野鸡翎震天闯。粗糙的大嗓门 呜啊呜啊的 唱个没玩 ,再旷器材器的乐器中 。一场场戏曲就在台下的人群中平头论足中结束了。十里八村的村民在sha戏了中散去 ,期待着下一场 。


                            18楼2013-05-30 22:02
                            收起回复
                              晚上的时候 附近的村民 早早的喝吧汤 就来到了戏台子旁边 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椅子摆好 占好位置 就等待着夜戏的 来临, 戏台上高挂的汽灯 发着白炽的光芒 刺的人们眼睛瞳孔收缩着 ,再这汽灯的照如白昼的情况下 夜戏拉开了序幕 ,台下噪杂的人群随着音乐的序幕静了下来。唱戏的 随着音乐的节拍 缓慢出场了 ,跟着音乐的节拍 踩着慢步 缓缓上场 哦娜多姿的步伐再灯光照射下 映衬出他们哪红红绿绿的衣裳 真叫人好看,五颜六色的搭配下 灯光照射在头上头饰还有哪丝绣绸缎上 激起一片耀眼的光芒。


                              19楼2013-05-30 2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