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跟踪》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影片,但看过之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可能是多了些什么。这是一个不好的感觉,但这种感觉恰恰是影片的缺陷所在。
游乃海头一次拍片本来不应该苛求太多,但由于杜琪峰作为此片的监制,所以不免在其中要寻一些他的影子,这显然是一种狭隘的看片体验,两个人为什么要相同呢,即便据说此片杜的操纵已经盖过了游乃海,这种感觉就如同当初《寻枪》里姜文与陆川的关系一样,到底是谁的作品,似乎说不清楚,但为什么一定要说清呢?
游乃海的故事向来切入点都是非常独特的,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此片同样也是,警匪片看多了,但从一群狗仔入手恐怕还是第一次。而这个题材也是极具影视感觉的,所谓跟踪,有跟还有踪,即同一时间内两个移动的人物,如果把每一个人物当作某一个空间的话,那么这部影片肯定就是同时然后在不同空间中的影像处理。而跟踪这两个字一定要动起来,不动起来那叫监视,于是在时间统一的情况下,人物动起来的空间交换则构成了此片的影像风格,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可惜在开篇之处,游乃海便犯了一个大错误,屏幕上的道道波纹成了观影者的亲身体验,一种偷窥的感觉立即出来了,在现代社会偷窥与许多名词等同的时候,这种将观影者强迫拉进电影以造成感同身受的手法不能不说是相当不错的,也很具有时代感。但很可惜,这种手法用在本片处似乎有些不合理,跟踪和监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银幕的感觉是静止的监视,而绝不是跟踪,而影片在多次转场剪切的时候还用到了此类手法,说实话,真有些不伦不类了。这里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看到望远镜中的冯小刚是监视,而当冯小刚走动起来,这恐怕才是跟踪,不知道这样解释是否说得过去。至少笔者认为在这里用电视波纹的效果处理是多此一举了。
其实在风格上,影片还有一处用法笔者不敢苟同,那就是跟者的眼睛。在跟者的眼睛中,手提的效果太不明鲜了,虽然有镜头的移动,虽然采用的是远景,但事实上没有强烈的摇晃(这里所说的强烈当然不是如跑动那样)造成的结果是局外人在看此片。如果局外人作为一个全知的角度,那么此片与一般的警匪片还有什么区别呢?这一点是相当有疑问的,当然,踪者的反跟踪完全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手法,这是很重要的。眼睛吗,影片中每一个人都在看,但不能只有距离(即景别上的反应),也应该有运动(行动中的视觉晃动感)。
说白了,主观镜头太少,跟者的眼睛自然会被忽略了。很明显的一个段落,当肥子与猪女在电梯里的时候,镜头基本用的都是客观的,即导演的视点,作为跟者猪女的视线竟然一个都没有,哪怕在金属的电梯间墙上反射出一个肥子的扭曲的形象也是好的。
同样出于对跟踪这个名词的考虑,影片在场面调度上还是相当不错的。据说此片有近百分之七十的镜头是在闹市全隐蔽拍摄的,这是相当不错的办法,尤其针对此片来说。更主要的是,影片在镜头的剪辑以及人物的走动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换句话说,是场面的调度,潜伏在跟者的肩头的摄像机以及客观的全局视点交错,街道上人物的行动,交错以及出入镜等等都是很有讲究的,而这种手法不但符合剧情需要,更符合观影者的心理需求,即有种带入感。
内容决定于形式,这是电影的基本法则,所以此片如果根据题材来看则可以拍得极具形式感而丝毫不留痕迹。但很可惜,游乃海在最初定位的时候就忘掉了这种视听感觉,虽然闹市中的场面调度以及的跟者眼中的景别基本没有差错,甚至做得相当不错,但那种跟者的视觉跳动以及剪辑的手法却存在着与内容相左的形式,用最直白也是最不客气地话说,导演将此片一般化了,并没有突出特别的“跟踪”感,这恐怕是影片最大的败笔,而这与导演的想法有关,与编剧则是无关的。
游乃海作为编剧的几部作品都相当耐看,当然这里面掺杂了多少杜琪峰的意见笔者就不敢妄自揣猜了。但此片却出现了大问题。影片的前半部都是相当不错的,可怜的是影片的结尾处,饭馆的对话以及狗头脖子上的那一刀显得过于做作了。哲学命题,人不可能两次迈进同一条河中,从现实讲,与猪妹对话的人变了,受伤的人也变了,甚至猪妹的心理感受也变了,这说明河的确变了,但相同的境遇,这种重复还是显而易见的。香港片中这样的处理很常见,仿佛人的成长一定要经历一个相同的环境,去第二次感受同样的遭遇,这是件很无趣的事情。相信猪妹的成长也不会因此而顺利的,只能算是不会变通。更可笑的是,猪妹变成了狗妹,狗头的玩笑的确不值得一乐!
客观地讲,影片还是不错的,相对于一般的警匪电影,但几个硬伤恰恰反应了导演的水平,只好期待游乃海的下一部作品,也许会更理解内容与镜头之间的关系!
韩兮
2007-7-19于通州
游乃海头一次拍片本来不应该苛求太多,但由于杜琪峰作为此片的监制,所以不免在其中要寻一些他的影子,这显然是一种狭隘的看片体验,两个人为什么要相同呢,即便据说此片杜的操纵已经盖过了游乃海,这种感觉就如同当初《寻枪》里姜文与陆川的关系一样,到底是谁的作品,似乎说不清楚,但为什么一定要说清呢?
游乃海的故事向来切入点都是非常独特的,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此片同样也是,警匪片看多了,但从一群狗仔入手恐怕还是第一次。而这个题材也是极具影视感觉的,所谓跟踪,有跟还有踪,即同一时间内两个移动的人物,如果把每一个人物当作某一个空间的话,那么这部影片肯定就是同时然后在不同空间中的影像处理。而跟踪这两个字一定要动起来,不动起来那叫监视,于是在时间统一的情况下,人物动起来的空间交换则构成了此片的影像风格,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可惜在开篇之处,游乃海便犯了一个大错误,屏幕上的道道波纹成了观影者的亲身体验,一种偷窥的感觉立即出来了,在现代社会偷窥与许多名词等同的时候,这种将观影者强迫拉进电影以造成感同身受的手法不能不说是相当不错的,也很具有时代感。但很可惜,这种手法用在本片处似乎有些不合理,跟踪和监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银幕的感觉是静止的监视,而绝不是跟踪,而影片在多次转场剪切的时候还用到了此类手法,说实话,真有些不伦不类了。这里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看到望远镜中的冯小刚是监视,而当冯小刚走动起来,这恐怕才是跟踪,不知道这样解释是否说得过去。至少笔者认为在这里用电视波纹的效果处理是多此一举了。
其实在风格上,影片还有一处用法笔者不敢苟同,那就是跟者的眼睛。在跟者的眼睛中,手提的效果太不明鲜了,虽然有镜头的移动,虽然采用的是远景,但事实上没有强烈的摇晃(这里所说的强烈当然不是如跑动那样)造成的结果是局外人在看此片。如果局外人作为一个全知的角度,那么此片与一般的警匪片还有什么区别呢?这一点是相当有疑问的,当然,踪者的反跟踪完全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手法,这是很重要的。眼睛吗,影片中每一个人都在看,但不能只有距离(即景别上的反应),也应该有运动(行动中的视觉晃动感)。
说白了,主观镜头太少,跟者的眼睛自然会被忽略了。很明显的一个段落,当肥子与猪女在电梯里的时候,镜头基本用的都是客观的,即导演的视点,作为跟者猪女的视线竟然一个都没有,哪怕在金属的电梯间墙上反射出一个肥子的扭曲的形象也是好的。
同样出于对跟踪这个名词的考虑,影片在场面调度上还是相当不错的。据说此片有近百分之七十的镜头是在闹市全隐蔽拍摄的,这是相当不错的办法,尤其针对此片来说。更主要的是,影片在镜头的剪辑以及人物的走动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换句话说,是场面的调度,潜伏在跟者的肩头的摄像机以及客观的全局视点交错,街道上人物的行动,交错以及出入镜等等都是很有讲究的,而这种手法不但符合剧情需要,更符合观影者的心理需求,即有种带入感。
内容决定于形式,这是电影的基本法则,所以此片如果根据题材来看则可以拍得极具形式感而丝毫不留痕迹。但很可惜,游乃海在最初定位的时候就忘掉了这种视听感觉,虽然闹市中的场面调度以及的跟者眼中的景别基本没有差错,甚至做得相当不错,但那种跟者的视觉跳动以及剪辑的手法却存在着与内容相左的形式,用最直白也是最不客气地话说,导演将此片一般化了,并没有突出特别的“跟踪”感,这恐怕是影片最大的败笔,而这与导演的想法有关,与编剧则是无关的。
游乃海作为编剧的几部作品都相当耐看,当然这里面掺杂了多少杜琪峰的意见笔者就不敢妄自揣猜了。但此片却出现了大问题。影片的前半部都是相当不错的,可怜的是影片的结尾处,饭馆的对话以及狗头脖子上的那一刀显得过于做作了。哲学命题,人不可能两次迈进同一条河中,从现实讲,与猪妹对话的人变了,受伤的人也变了,甚至猪妹的心理感受也变了,这说明河的确变了,但相同的境遇,这种重复还是显而易见的。香港片中这样的处理很常见,仿佛人的成长一定要经历一个相同的环境,去第二次感受同样的遭遇,这是件很无趣的事情。相信猪妹的成长也不会因此而顺利的,只能算是不会变通。更可笑的是,猪妹变成了狗妹,狗头的玩笑的确不值得一乐!
客观地讲,影片还是不错的,相对于一般的警匪电影,但几个硬伤恰恰反应了导演的水平,只好期待游乃海的下一部作品,也许会更理解内容与镜头之间的关系!
韩兮
2007-7-19于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