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3日11:05 来源:搜狐音乐
打 9
李明柯 [保存到相册]
2012年1月18日,也许这一日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不过是最为平常的一天,但对于李明柯老师与他的父亲李文治先生而言,却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与父亲多年来教授的学生们学有所成,回到家乡佳木斯与他们相聚,并同台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了一台别开生面的三弦专业音乐会。看着学生们精湛的技艺、娴熟的表现,李明柯与父亲倍感欣慰的同时,也盼望三弦这件古老的乐器能在这样一批青年人的手中得以传承与发扬,进而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普及度认知度不足是三弦面临的首要问题 提起三弦这件传统的民族弹拨乐器,也许它的名字对于家家户户来说都并不陌生,但是如今真正了解它、正在学习它、或是从事它的人数与其它民族乐器相比较则少之又少,而像李明柯老师与他的父亲李文治先生一样,十七年间为三弦艺术、三弦乐器默默地奉献的人更是极为鲜见。自1996年起李文治先生开始从事幼儿三弦教学,直至今天,他们已经为全国九大高等音乐学府音乐系培养、输送了三弦学生近五十余人,仅为中国音乐学院输送三弦学生就达二十九人,可以说是占了中国音乐学院三弦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由此不难看出,李明柯老师与父亲李文治先生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三弦所作出的贡献!今天,记者将走近李明柯老师,一起漫谈他与三弦的故事。 在李明柯老师的眼中,三弦是一件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乐器,其声音明亮、浑厚,演奏技法独特、广博,音色极富个性、韵味,是其它民族乐器所无法比拟与不可替代的。“因为三弦的发声原理在所有乐器构造上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乐器,其是世界上所有弹拨乐器之中唯一以动物皮肤、蟒皮为发声原理的乐器,日本的三味线、西藏的大三弦都是以三弦为基础而发展演变而来的,是三弦乐器中的一支。而且,在所有弹拨乐器中,三弦也是唯一一件没有品的直板乐器。正是这两个特性造就了三弦乐器音色的个性化,而没有其它任何一种乐器能够相近或是取代。” 针对李明柯老师所说的三弦的魅力与个性,记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正是因为三弦的音色、韵味的特殊性是其它民族器乐所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有些专家、学者才评论三弦的特殊性语言魅力使其在某些程度上缺乏了包容性,因而阻碍了它的普及、推广与发展。李明柯老师告诉记者,这种说法恰恰体现了三弦乐器的普及程度、社会对它的认知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任何一件乐器的存在,都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拥有其它乐器无可比拟的特点或是特质,不仅仅只是特指三弦,将三弦个性、魅力、独特的音色归结为阻碍的因素更是过于片面的说法,在我看来三弦的传承方式才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简单来说,一件乐器要想大家知道与了解,需要有演奏家去演奏,其作品需要作曲家去创作,让大众熟悉这件乐器的音色,而三弦并非以这种方式发展,三弦的音色反而是中国所有乐器史上改革最多的,不停地在发生演变,这样的发展方式是非常怪异的,因为直到中国音乐学院成立,萧剑声老先生在音乐学院开设了三弦专业之后,才演变成今天三弦特有的音色,也就是说这种音色至今才传承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也因此导致绝大多数大众不清楚三弦到底是怎样的音色,而且改革开放以后,大鼓书、评弹这些伴随三弦存在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渐渐地退出了社会的舞台,更导致鲜有人了解三弦,这一点也阻碍了许多作曲家为其创作作品。在我看来,这就是现如今三弦乐器普及程度、认知程度较低的原因。” 三弦艺术的传承与突破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谈道三弦艺术的普及程度与社会认知度,就不得不提三弦普及教育,前文也曾提及李明柯老师与他的父亲李文治老先生在近十七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三弦演奏者,不可置否他们的努力为三弦艺术的发展绘上一抹艳丽的色彩,但对于整体而言,这仍无法改变三弦艺术发展的不乐观的现状,其中三弦普及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三弦发展现状中不容忽视的基础性问题。“三弦是一件非常难以掌握的乐器,其不像其它弹拨乐器琵琶、阮、扬琴等上手较为容易,因为三弦是直板乐器,没有品,对音准的要求特别高,也就是说相比于其它弹拨类民族乐器,对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要求更高一些,再加上三弦本身的形制又不太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从小学习,与古筝四五岁孩子即可开始学习相比,要想学习三弦,孩子至少要到10岁左右,这也导致了能够将三弦学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少,学习与演奏三弦的演奏者更是少之又少,不仅大众很少听到它的声音,甚至是一些作曲家都对三弦了解太少,进而形成了普及度低、认知度低的现状。” 现如今,纵览民族器乐的发展,传承与突破成为了百家争鸣的导火线,那么对于三弦艺术的传承与突破,作为三弦演奏者与教育者的李明柯老师又是如何来看待呢? “我觉得三弦的突破与传承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三弦乐器本身即是一件传统的民族乐器,我们保留其传统的形制、传统演奏技法与传统作品演奏,这就是传承。就突破而言,我认为三弦的音色已经非常完整了,它所需要的不是形制上、音色上的改变,而是需要更多的作曲家来为它创作更多、更丰富的作品,更多地去挖掘自身的民族音乐语言,而不是去借鉴其它乐器,或是移植不适合三弦乐器表现的作品。简单来说,以二胡为例,二胡的很多作品都是从小提琴作品移植而来,当然我不是说作品不好,至少我觉得有些作品是不适合二胡来演奏的,用二胡去演奏高难度的技巧只能证明其具备演奏的能力,但从音乐美感而言,其与原始版本相差很多。三弦同样如此,不少作曲家移植、改编了许多国外的作品,若是从技术的补充上是对乐器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其并能代表三弦音乐语言的美感,它不是三弦音乐的表现语言。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发挥三弦本身祖居特色的语言,去为其创作作品,这样三弦的表现语言才更具民族性,也更具世界性。当然,对于三弦艺术的传承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是需要一代一代坚持与热爱三弦艺术的民乐人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的,所以三弦艺术的传承仍是任重而道远。” 基础普及教育是三弦艺术良性发展的根本所在 了解了李明柯老师对三弦艺术所持有的一些看法、观点,以及对三弦艺术的思考之后,那么生活中的他除了教授与专业研习三弦演奏之外,又有着怎样的爱好呢? 据记者所了解,李明柯老师除去三弦之外的另一大爱好就是摄影,所过之处的人文风景、风土民情都被他用相机记录,其水平可称得上是专业的摄影家,更有不少高等院校的摄影协会邀请他前去讲学。说起最初学习摄影的初衷,李明柯老师笑着讲起了其中的故事,“爱好摄影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情,原本我自己很少照相也不太喜欢,但是我的爱人却非常喜欢照相。有一年的结婚纪念日,我为她准备礼物,想着她喜欢照相就送给了她一台单反相机,我爱人收到礼物非常高兴,但是看着厚厚的说明书,她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让我学会了再教她。或许是受到多年专业学习的定向思维影响,对于不明白的事情我都要追根究底一定要弄明白,就这样我开始琢磨了起来一直照到了今天。” 摄影是以照相机与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色调等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可以说是在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进而表达思想感情,而音乐与摄影同属创作艺术,两者在表达思想、描述情绪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谈到音乐与摄影之间的异同与相互促进时,李明柯老师告诉记者,“就两种艺术表现形式而言,音乐可以说是最能够准确表现人类情绪的艺术形式,但其更多的是及时性的艺术,短时间内给人以情绪的渲染。而摄影是视觉性的艺术,借由拍摄者的态度与看待世界的方法能够长时间带给人情绪的冲击,以及画面以外的思考,同样也是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两者相比较而言,我觉得音乐对我摄影的帮助更大,因为音乐是一个不具象的艺术,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许多关于音乐的画面都是自己想象出来了,但是学会了摄影之后,我所有对音乐画面的灵感都复发了,我会追寻着自己对音乐的想象,通过手中的照相机具象化。两者结合之下,无论是对音乐的想象,亦或是对图像的捕捉都是极有益处且相互促进的。” 在李明柯老师看来,无论是摄影或是音乐,其同样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而反映到三弦艺术之上,道理同样如此,三弦要想获得长足性的发展,同样要从大众生活着手。“首先,还是要重视三弦艺术的普及教育,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越多,出现的优秀演奏家才会越多,才能吸引更多的作曲家为三弦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更能够广泛引起更多的关注,三弦艺术的发展才能够进入良性的循环。其次是需要国家、社会与三弦专业演奏者共同努力加大普及与推广三弦艺术的力度,同时需要更多专业媒体与大众媒体加大宣传与传播三弦艺术的广度,进而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三弦、去了解三弦、去学习三弦。只有这样,三弦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才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董文)
打 9
李明柯 [保存到相册]
2012年1月18日,也许这一日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不过是最为平常的一天,但对于李明柯老师与他的父亲李文治先生而言,却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与父亲多年来教授的学生们学有所成,回到家乡佳木斯与他们相聚,并同台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了一台别开生面的三弦专业音乐会。看着学生们精湛的技艺、娴熟的表现,李明柯与父亲倍感欣慰的同时,也盼望三弦这件古老的乐器能在这样一批青年人的手中得以传承与发扬,进而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普及度认知度不足是三弦面临的首要问题 提起三弦这件传统的民族弹拨乐器,也许它的名字对于家家户户来说都并不陌生,但是如今真正了解它、正在学习它、或是从事它的人数与其它民族乐器相比较则少之又少,而像李明柯老师与他的父亲李文治先生一样,十七年间为三弦艺术、三弦乐器默默地奉献的人更是极为鲜见。自1996年起李文治先生开始从事幼儿三弦教学,直至今天,他们已经为全国九大高等音乐学府音乐系培养、输送了三弦学生近五十余人,仅为中国音乐学院输送三弦学生就达二十九人,可以说是占了中国音乐学院三弦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由此不难看出,李明柯老师与父亲李文治先生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三弦所作出的贡献!今天,记者将走近李明柯老师,一起漫谈他与三弦的故事。 在李明柯老师的眼中,三弦是一件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乐器,其声音明亮、浑厚,演奏技法独特、广博,音色极富个性、韵味,是其它民族乐器所无法比拟与不可替代的。“因为三弦的发声原理在所有乐器构造上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乐器,其是世界上所有弹拨乐器之中唯一以动物皮肤、蟒皮为发声原理的乐器,日本的三味线、西藏的大三弦都是以三弦为基础而发展演变而来的,是三弦乐器中的一支。而且,在所有弹拨乐器中,三弦也是唯一一件没有品的直板乐器。正是这两个特性造就了三弦乐器音色的个性化,而没有其它任何一种乐器能够相近或是取代。” 针对李明柯老师所说的三弦的魅力与个性,记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正是因为三弦的音色、韵味的特殊性是其它民族器乐所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有些专家、学者才评论三弦的特殊性语言魅力使其在某些程度上缺乏了包容性,因而阻碍了它的普及、推广与发展。李明柯老师告诉记者,这种说法恰恰体现了三弦乐器的普及程度、社会对它的认知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任何一件乐器的存在,都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拥有其它乐器无可比拟的特点或是特质,不仅仅只是特指三弦,将三弦个性、魅力、独特的音色归结为阻碍的因素更是过于片面的说法,在我看来三弦的传承方式才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简单来说,一件乐器要想大家知道与了解,需要有演奏家去演奏,其作品需要作曲家去创作,让大众熟悉这件乐器的音色,而三弦并非以这种方式发展,三弦的音色反而是中国所有乐器史上改革最多的,不停地在发生演变,这样的发展方式是非常怪异的,因为直到中国音乐学院成立,萧剑声老先生在音乐学院开设了三弦专业之后,才演变成今天三弦特有的音色,也就是说这种音色至今才传承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也因此导致绝大多数大众不清楚三弦到底是怎样的音色,而且改革开放以后,大鼓书、评弹这些伴随三弦存在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渐渐地退出了社会的舞台,更导致鲜有人了解三弦,这一点也阻碍了许多作曲家为其创作作品。在我看来,这就是现如今三弦乐器普及程度、认知程度较低的原因。” 三弦艺术的传承与突破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谈道三弦艺术的普及程度与社会认知度,就不得不提三弦普及教育,前文也曾提及李明柯老师与他的父亲李文治老先生在近十七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三弦演奏者,不可置否他们的努力为三弦艺术的发展绘上一抹艳丽的色彩,但对于整体而言,这仍无法改变三弦艺术发展的不乐观的现状,其中三弦普及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三弦发展现状中不容忽视的基础性问题。“三弦是一件非常难以掌握的乐器,其不像其它弹拨乐器琵琶、阮、扬琴等上手较为容易,因为三弦是直板乐器,没有品,对音准的要求特别高,也就是说相比于其它弹拨类民族乐器,对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要求更高一些,再加上三弦本身的形制又不太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从小学习,与古筝四五岁孩子即可开始学习相比,要想学习三弦,孩子至少要到10岁左右,这也导致了能够将三弦学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少,学习与演奏三弦的演奏者更是少之又少,不仅大众很少听到它的声音,甚至是一些作曲家都对三弦了解太少,进而形成了普及度低、认知度低的现状。” 现如今,纵览民族器乐的发展,传承与突破成为了百家争鸣的导火线,那么对于三弦艺术的传承与突破,作为三弦演奏者与教育者的李明柯老师又是如何来看待呢? “我觉得三弦的突破与传承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三弦乐器本身即是一件传统的民族乐器,我们保留其传统的形制、传统演奏技法与传统作品演奏,这就是传承。就突破而言,我认为三弦的音色已经非常完整了,它所需要的不是形制上、音色上的改变,而是需要更多的作曲家来为它创作更多、更丰富的作品,更多地去挖掘自身的民族音乐语言,而不是去借鉴其它乐器,或是移植不适合三弦乐器表现的作品。简单来说,以二胡为例,二胡的很多作品都是从小提琴作品移植而来,当然我不是说作品不好,至少我觉得有些作品是不适合二胡来演奏的,用二胡去演奏高难度的技巧只能证明其具备演奏的能力,但从音乐美感而言,其与原始版本相差很多。三弦同样如此,不少作曲家移植、改编了许多国外的作品,若是从技术的补充上是对乐器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其并能代表三弦音乐语言的美感,它不是三弦音乐的表现语言。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发挥三弦本身祖居特色的语言,去为其创作作品,这样三弦的表现语言才更具民族性,也更具世界性。当然,对于三弦艺术的传承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是需要一代一代坚持与热爱三弦艺术的民乐人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的,所以三弦艺术的传承仍是任重而道远。” 基础普及教育是三弦艺术良性发展的根本所在 了解了李明柯老师对三弦艺术所持有的一些看法、观点,以及对三弦艺术的思考之后,那么生活中的他除了教授与专业研习三弦演奏之外,又有着怎样的爱好呢? 据记者所了解,李明柯老师除去三弦之外的另一大爱好就是摄影,所过之处的人文风景、风土民情都被他用相机记录,其水平可称得上是专业的摄影家,更有不少高等院校的摄影协会邀请他前去讲学。说起最初学习摄影的初衷,李明柯老师笑着讲起了其中的故事,“爱好摄影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情,原本我自己很少照相也不太喜欢,但是我的爱人却非常喜欢照相。有一年的结婚纪念日,我为她准备礼物,想着她喜欢照相就送给了她一台单反相机,我爱人收到礼物非常高兴,但是看着厚厚的说明书,她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让我学会了再教她。或许是受到多年专业学习的定向思维影响,对于不明白的事情我都要追根究底一定要弄明白,就这样我开始琢磨了起来一直照到了今天。” 摄影是以照相机与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色调等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可以说是在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进而表达思想感情,而音乐与摄影同属创作艺术,两者在表达思想、描述情绪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谈到音乐与摄影之间的异同与相互促进时,李明柯老师告诉记者,“就两种艺术表现形式而言,音乐可以说是最能够准确表现人类情绪的艺术形式,但其更多的是及时性的艺术,短时间内给人以情绪的渲染。而摄影是视觉性的艺术,借由拍摄者的态度与看待世界的方法能够长时间带给人情绪的冲击,以及画面以外的思考,同样也是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两者相比较而言,我觉得音乐对我摄影的帮助更大,因为音乐是一个不具象的艺术,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许多关于音乐的画面都是自己想象出来了,但是学会了摄影之后,我所有对音乐画面的灵感都复发了,我会追寻着自己对音乐的想象,通过手中的照相机具象化。两者结合之下,无论是对音乐的想象,亦或是对图像的捕捉都是极有益处且相互促进的。” 在李明柯老师看来,无论是摄影或是音乐,其同样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而反映到三弦艺术之上,道理同样如此,三弦要想获得长足性的发展,同样要从大众生活着手。“首先,还是要重视三弦艺术的普及教育,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越多,出现的优秀演奏家才会越多,才能吸引更多的作曲家为三弦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更能够广泛引起更多的关注,三弦艺术的发展才能够进入良性的循环。其次是需要国家、社会与三弦专业演奏者共同努力加大普及与推广三弦艺术的力度,同时需要更多专业媒体与大众媒体加大宣传与传播三弦艺术的广度,进而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三弦、去了解三弦、去学习三弦。只有这样,三弦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才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