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世吧 关注:24贴子:325

回复:逻辑谬误大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十六条:合成谬误
你认为一个总体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对于这个总体的其它部分也是普适的。
很多时候,对于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合理性的事物,对于其它组成部分并不具有合理性。我们常能观察到事物之间的一致性,所以当一致性不存在的时候也会偏见的认为有一致性。
例子:小红买了辆自行车,当她看到自行车的车座是人造革的时候,她就觉得自行车的其它部位也是人造革的。


IP属地:湖北17楼2013-05-23 15:12
回复
    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诉诸完美】
    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并收到了别人的批评,你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你试图通过马后炮和修改标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那有缺陷的观点。
    例子:
    小红:“所有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
    小明:“孙越就是荷兰人,他就不喜欢喝胡辣汤。”
    小红:“好吧,所有【真正的】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小红这里就犯了“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的谬误


    IP属地:湖北20楼2013-05-23 15:15
    回复
      第十八条:基因谬误
      你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
      你试图逃避正面的讨论,而转而讨论事物的出处。这种做法和本文第六条“人身攻击”类似,都是想试图通过已有的负面印象来从侧面攻击对方,却不能正面的回应对方的论述。
      例子:
      小明:“孙越不喜欢喝胡辣汤。”
      小红:“孙越是荷兰人,怎么会不喜欢喝胡辣汤?”<——小红这里就犯了基因谬误


      IP属地:湖北21楼2013-05-23 15:17
      回复
        第十九条:非黑即白
        你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你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假二分法,来掩盖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
        例子: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总统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IP属地:湖北22楼2013-05-23 15:18
        回复
          第二十条:窃取论点
          你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
          这是一种逻辑智商破产的谬误,因为你把你的前提假设默认为真的,然后利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它。
          例子:KengDie教的经文《KengDie Sutra》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因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IP属地:湖北23楼2013-05-23 15:18
          回复
            第二十二条:轶事证据
            你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
            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
            例子:小红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小红依次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小红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


            IP属地:湖北25楼2013-05-23 15:19
            回复
              第二十三条:德克萨斯神枪手
              你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的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
              你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你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你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
              例子:红X字会为了证明自己尽到了职责,到处宣传自己拨出了XXXX的善款,却只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费的奢侈无度。红X字会犯了“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


              IP属地:湖北26楼2013-05-23 15:20
              回复
                第二十四条:中间立场
                你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或者说中间立场,肯定是对的。
                虽然大多数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但是你不能轻易的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
                例子:小红认为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孙越从科学研究的结论中得出结论认为疫苗不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明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疫苗会造成了儿童自闭症,但不是全部的儿童自闭症——才是正确的。小明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


                IP属地:湖北27楼2013-05-23 15:22
                回复
                  当你与别人讨论,尝试获得答案或解释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人犯上逻辑谬误。这样的讨论是无意义的。你可能尝试向对手要求证据或提供其他假设,令你获得更好或更简单的解释。如果都失败,可以尝试指出你讨论对手的问题。你可辨认他的逻辑问题以免深究,以及可告知讨论对手关於他的谬误。以下是简单介绍其中最常见的谬误:
                  诉诸权威(argument from authority / 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以「专家」或权威的说话作论据的根基,而不是用逻辑或证据来支持该论据。(例如:某某教授相信创造科学。)只由於某个权威的声称,不足以代表他已令这声称正确。假如辩者展示某专家的论据,那麼看看它有否伴随著原因,以及它背后证据的来源。
                  恐吓论据(argumentum ad baculum): 论据根基於恐惧或威胁。(例如:如果你不信神,你将会下地狱被火烧。)
                  无知论据(argumentum ad ignorantiam):误导性的论据,倚仗於人们的无知。
                  诉诸权威(argument from authority / 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以「专家」或权威的说话作论据的根基,而不是用逻辑或证据来支持该论据。(例如:某某教授相信创造科学。)只由於某个权威的声称,不足以代表他已令这声称正确。假如辩者展示某专家的论据,那麼看看它有否伴随著原因,以及它背后证据的来源。
                  恐吓论据(argumentum ad baculum): 论据根基於恐惧或威胁。(例如:如果你不信神,你将会下地狱被火烧。)
                  诉诸无知(appeal to ignorance / argumentum ex silentio):以诉诸无知作为某些证据。(例如:我们没有证据说神不存在,所以他一定存在。又例如:由於我们没有关於外星人的知识,这表示他们并不存在。)对某些东西的无知,是与它的存在与否无关。
                  全知论据(argument from omniscience):(例如:所有人都相信某些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的。) 辩者需要有全知能力以清楚每个人的信仰、怀疑或他们的知识。小心如「所有」、「每个人」、「每种东西」、「绝对」等词语。
                  主流思想谬误(bandwagon fallacy):只因为很多人相信或实践,便认为一个思想有价值。(例如:大多数人相信神,所以它一定是真的。)只因为很多人相信某些东西,与那是事实与否并无关系。如很多人在黑死病时期都相信疫症是由於魔鬼引起,有多少人相信跟疫症的起因全无关系。
                  构成谬误(composition fallacy):当某论据的结论,是倚靠由某东西从部份至整体、或从整体至部份的错误特性。(例如:人类有意识,而人体和人脑都是由原子组成,所以原子都有意识。又例如:文书处理软件由佷多原位组(byte)组成,所以一个原位组完全组成文书处理软件。)
                  循环论证(circular reasoning):陈述某命题,而其实那正是需要被证实的。(例如:神存在是因为圣经有记载,圣经存在是因为神所默示的。)
                  窃取论点(begging the question):(例如:我们必须鼓励年青人去崇拜神,以灌输道德行为。)可是宗教与崇拜真的产生道德行为吗?
                  群众论据(argumentum ad populum):论据诉诸感性的弱点,而非事实和原因,旨在煽动群众的支持。
                  诉诸信心(appeal to faith):(例如:如果你不相信,是不能清楚明白的。)如果辩者倚仗信心作为他论据的根基,那麼你在以后的讨论所能得到的将不多。根据定义,「信心」是倚靠相信,并非靠逻辑或证据支持。信心倚赖非理性的思想,并会产生不妥协。
                  诉诸传统(appeal to tradition):(类似主流思想谬误)(例如:占星、宗教、奴隶)只因为人们以此为传统,与它本身的存活能力无关。


                  IP属地:湖北28楼2013-05-23 15: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