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羽轩望明月吧 关注:0贴子:224
  • 4回复贴,共1


1楼2013-05-21 12:59回复

    《鸿门宴》之调度分析
    截取点:00:57:10至00:58:30
    我分析的是电影鸿门宴中一小片段,通过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我知道,电影的场面调度室指导演对话框内事物的安排。调度的手法很多,基本的是人物调度和镜头调度。在这里,我做一个自己理解的综述。
    在这个片段中,第一个镜头是一个中景镜头,镜头慢慢往下移,在这里,我理解为显示大门的宏伟,门外是刘邦带领的一行人表情严肃得往里面走,在这里,人员的安排也是有讲究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内人物的调度,安排。之所以这样安排他们走路的路线和位置,也是为给接下来的三个镜头做铺垫,分别是第三个,第五个和第六个,刘邦,张良和焚桧的近景,也暗示了在这场鸿门宴中这三个人将有一番"展示"。
    在这部电影中,鸿门宴是高潮,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以,对这场宴会的布置等也做了很细致的安排,第一个镜头的大门,侍卫开门的时候大喝一声,体现了大门的宏伟,重量,其实也在寓意项羽的强大实力。第二个镜头,导演用的慢慢推进,前期安排的两边侍卫,广角将大殿拉得更深。可以说这是一个纵深调度,演员的位置安排,镜头的推进,都体现了导演利用透视关系的多样变化,使人物和景物的形态获得强烈的造型表现力,加强电影形像的三度空间感。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四个,第七个,第九个镜头中,画面内容都是表现的大殿的宏伟壮观,当然,光线在这里也是很重要的,导演特意将光线减弱,明暗突出,着重表现的就是宴会的严肃,紧张氛围。在这几个镜头中,导演巧妙地运动镜头的调度,比如推,摇,降,和人物的调度,刘等人的走向,入画(第七个镜头)展示了整个大殿的基本情况和刘等人的忍辱负重,但在此之前都没有给项羽一个正面或侧面的近景镜头,在这里,我想导演的意思应该是重要人物往往是最后出场,在此阶段,刘和项羽不管是实力还是气势上,项羽都胜刘一筹。用广角拉开刘项二人的距离,就是为了突出他两实力的悬殊,也暗示着项羽的心高气傲,为他以后的惨败埋下伏笔。
    在影视画面中,镜头的调度往往不是最多的,一般来说,固定镜头比较多,所以对画框内人物的调度就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尤其是走场,人物的神态动作当然也是需要精心刻画安排的,在第八个和第十个镜头中,张良是站在刘邦的右手边,但在之前两个镜头,张良是站在刘邦的左手,如果不是剪辑错误的话,我想导演是刻意安排张良在行礼时的位置的,机位在左边,张良肯定不能站在离镜头最近的地方,因为主次关系,刘邦是主,他为大,肯定是要在最前面。
    在这里,开始出现项羽的近景镜头,镜头推进,背景干净,项羽的霸气显露无遗,用这样的镜头为的就是突出项羽的强势。第十二个镜头是项伯的近景镜头,四十五度的斜侧面拍摄,项伯一脸担心的看了看刘等人,画面一转,还是刘邦等人作揖朝拜,丝丝背景音乐加上铜器敲击声,虽然感觉不到背景音乐的强烈催促,但让人感到平静中弥漫的杀气,我想此时是无声胜有声,节奏感放慢,但气氛依旧紧张。包括第十七个镜头,张良的一个近景,接下来的一个主观镜头,张良眼里的亚父,虽然没有还没开口过招,但高手对决的气氛很是浓厚。这就是导演在调度演员情绪表演上很成功,镜头运用的也十分恰当。


    2楼2013-05-21 12:59
    回复
      表面上看,《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滑稽故事。一位冯(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个“家”实际上确实不存在的。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上上演了。但陈凯歌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绝非一种玩世不恭的“堕落”,实际上他是在用一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表达着自己一贯的创作理念。而《百花深处》也在短短的十分钟里表现了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以及对于过往细腻而繁杂的怀恋。影片从搬家开始,最初映入眼帘的是新家的情境。在阵阵鞭炮声中,崭新的大楼下是人们忙忙碌碌、却欢欢喜喜的搬家场景。搬家,这是一个暗藏隐喻的事件,他本身包含了一个由旧到新的历史转变过程,代表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必须要面临的迁移或者新生。接下来随着镜头的辗转,一个破败的“旧家”慢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当搬家的汽车穿过七零八落的残垣断壁,停靠在一片空荡荡的拆迁工地上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颗孤单到伫立在那里的老槐树。相对于整洁繁荣的“新家”,这里显然是一片破败和衰落。但是,那个被困于废墟的想象中的冯先生却坚持这里就是他的家,并且绘声绘色地向大家描绘了一个古香古色、带着浓郁传统气息的家的景象。于是,一场虚拟的搬家表演开始了,紫檀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的灯座,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搬抬家具,上下台阶,并表现出很吃力的模样。在这里,导演通过一个虚拟化、或许是带些欺骗性质的模拟戏将虚幻和现实融合在一起,在新旧明显的对照中又创造了一个想象中的美好。此时,囿于经验的观众还只会将这种荒诞归结为冯先生滑稽可笑的疯癫上。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我们了解了导演的真实意图。冯先生在深埋的土堆中找到了象征着“历史遗留物”的“铛儿”,与他手中那确实存在被视作宝贝的“铃儿”结合在一起,我们听到了充满着古朴记忆的清脆的铃铛声。这时,原本只是因为功利原因而进行表演的工人们也开始迷惑了,冯先生的“疯”似乎并不完全,而所谓的“虚”也并非完全的虚。真实和虚幻在这一刻合而为一,虚拟的鱼缸里出现了水的声响,原本作为一个背景实体而存在的光秃秃的老槐树通过定格焦点的渐渐虚化变幻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的立体构图,进而再幻化成一幅虽然有些粗糙却不失宁静和谐的中国水墨画。而那土坡中曾经掩埋着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陈凯歌通过这种虚实对照、转变最后彻底融合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疯人不疯的怀旧故事。但他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停留在过去、被时代抛弃的堂吉诃德式的角色。事实上,无论是由新至旧的倒行结构,还是画面表现的场景构图(如: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急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废墟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以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喻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等等),还是铃与铛的隐藏寓意,影片都表现出某种陈凯歌一贯地对于历史的关注,以及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所表现的隔离与传接。[1]


      3楼2013-05-21 12:59
      回复

        《海上钢琴师》的拉片分析
        意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想要离开轮船弗吉尼亚号上岸寻找他钟情的女孩一段,进行拉片分析, 这片段不足三分钟但却要用视听语言表达1900的内心世界的挣扎与选择,揭示他为何一生不愿离开轮船上岸的原因,从而推动整部影片发展,为影片奠定深沉的悲情基调。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至关重要的片段进行拉片分析。
        以下为主人公1900想要离开油轮上岸又返回片段的拉片分析(《海上钢琴师》片段,1小时34分28秒至1小时37分4秒):
        镜号
        时间
        镜头
        景别
        画面内容
        音乐
        音响
        人声
        主题
        备注
        01
        10秒
        标准镜头平移
        全景
        1900和邮轮的全体海员道别
        略带感伤的管弦乐01号
        哭泣声,1900的脚步声
        麦克斯的画外音(沧桑的):我们虽然说笑着告别,但我们都知道,我们可能后会无期
        在好友麦克斯的劝说下,在对爱情的鼓舞下,天才钢琴家1900终于决定走维珍尼亚号,上岸去寻找他心爱的女孩。
        告别的开始
        02-04
        9秒
        标准镜头仰角,俯角
        全景,两个过肩镜头
        1900站在船梯上向邮轮上的人挥手
        01号感伤音乐延续,一串钢琴滑音
        船员们的隐约笑声,1900的脚步
        海员们的送别的声音,“旅途愉快”“别淘气”“替我向百老汇问好”……
        感伤的管弦乐漂浮在空气里,为离别营造感伤氛围。
        告别在延续
        05
        5秒
        标准镜头仰角,镜头沿船梯向上前进
        全景
        1900缓缓的从船梯顶端走下,走近走近,加上镜头的向上移动,1900的走进显得很明显。
        01号音乐延续
        脚步声
        06
        6秒
        标准镜头仰角
        中景
        从船梯的下面仰视,1900
        01号管弦乐继续
        脚步声
        07
        6秒
        镜头从低处升,仰拍升至俯拍
        中景
        1900停下脚步,立在船梯上凝视远方
        01号音乐至,音乐空白
        脚步声止住,隐隐传来箱门雷声的机器的轰鸣声
        主人公望着岸上的景象,他突然停下了脚步,说明什么东西的出现使他犹豫了。
        主人公心理转折
        08-09
        6秒
        标准镜头
        平拍,然后一个后俯拍
        中景
        一群海员和麦克斯谈话,背景处1990站在船梯的一半出望着远方。


        海员:“怎么了”
        麦克斯:“可能忘了什么东西了”
        海员:“可能忘了为什么要上岸吧”。海员,一阵大笑。
        海员和好友对1900的不解,1900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中的一般人差别太大,以致他们无法理解1900,即便是好朋友。
        烘托作用
        10
        4秒
        标准镜平拍
        中景
        1900的背影为画面主体,背景是城市高耸丛密的建筑
        渗入02号清亮的管乐声,但很小几乎被淹没
        一种有些刺耳的电混合音响
        这里的音乐和画面出现对应,音乐有明显的象征性,无边的城市森林和1900凝视的背影,刺耳音响和清亮的管乐,世俗欲望和纯洁心灵的对峙。
        音乐和画面富有深意
        11-15
        15秒
        标准镜
        远景
        中景
        岸上大都市耸立丛杂的建筑
        和1900的中景间切换。
        被刺耳声淹没,偶尔渗入一段
        刺耳声加强
        城市丛杂的建筑森林占据画面的全部,不合美感的构图形成压迫感,这是1900的主观镜头。
        压迫感还来自主人公的内心
        16-24
        标准镜
        全 景
        中近景
        1900望着岸上的一切微微一笑,把帽子摘下跑向岸。船上的人不解。
        02号清亮的管弦乐不断的加强
        由弱不断加强的02号音乐与之形成“被淹没然后”“对峙”,最后“胜出”
        不断加强的清亮管弦乐逐渐占据优势,象征着主人公的精神力量在与世俗欲望斗争中
        音乐阐释主人公的内心的挣扎与抉择。
        25
        9秒
        1900转身走回去,他不上岸了。
        清亮音乐声交升至
        最后
        淡出
        刺耳声完全消失
        最后,清亮的音乐摆脱刺耳的混音冉冉升起,好像有种力量在升腾。象征着主人公的心灵的力量,主人公摆脱了世俗欲望的诱惑,决心坚守他纯洁精神世界。
        这是该片段的结束。


        4楼2013-05-21 13:00
        回复

          场面调度
          主要包括4种元素:动作安排,布景与道具,构图方式,拍摄方式。
          场面调度(mise-en-scène),出自法语,原意就是“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本来用于戏剧,是指导演对演员的行动路线、位置以及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
          。场面调度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则是指导演对于画框内事物的安排。
          电影的场面调度,是导演引导观众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去感观银幕世界的手段。它给观众规定了观看银幕世界的视点,而这种观看的视点,观众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场面调度的真正妙处在于,尽管视点多变,空间跳动大,时间流程会被切断、分割,却仍然可以让观众获得完整统一的印象。这种印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故事情节层面,一是创作人员的情感倾向和评价层面。


          5楼2013-05-21 1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