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一篇散文——《师者(忆鲁院之一)》,连续读了多次,每每动情。其中“打碎自己”论,令人赞叹钦佩。
作者在文中这样自我絮叨:
“我来鲁院,创作上正好也走到了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心里很茫然。有一个阶段,我觉得我过去的写作什么也不是,我不知道自己这些年究竟写了些什么?”
“作为一个作家,我以为我的价值就是作品,假如作品没价值了,我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因此我极度自卑。”
“我一直在想着怎么走出困境,写出好东西来。”
“那时候我确实认为我什么都不是,我狠狠地打碎了自己,也彻底否定了过去的自己。”
作者“狠狠地打碎自己”,使我想起在一杂志上看到的“德国人做产品的观念”。
德国人做产品的观念与众不同。他们做出的产品,不是好好保护,而是让你尽量破坏。比如他们制造的飞机,在投入使用前,请来试坐的每一位乘客,机舱内的设施,尽可能地折腾。比如,对门可硬拉硬拽;对座位尽可能地摇晃,甚而拆卸;开关按钮凡是能扭动的地方,你都可以用最大力气按动扭动;餐具,抽水马桶你都可以可以采取破坏的方式去使用。结果,凡是易损易坏的部件多暴露出来了,最终得以加固完善。
“打碎自己”,首要是我们怎么去做人,是不断完善自我的美好追求。否则不会“打碎自己”。
产品是人做的,让你尽量破坏,实际是在“狠狠地打碎自己”。
“打碎自己”,在否定之否定中才能保证产品质量过硬。
“打碎自己”,在否定之否定中进取前进,永不满足,更上一层楼。
我自认为:作家,是作文给大家读的人。“打碎自己”起码是对自己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与作者在文中所表述自己坚守的信条—“他的作品是高贵的,他的内心也该是高贵的”是一致的。
“打碎自己”,这是迸发的情感,积极的工作、生活心态,更是一种绝不气馁,战胜自我的境界。
我们在成功时,我们在挫折时,我们在失败时,我们在得意时,失意时,顺境时,逆境时。我们在被“冲撞”、“摇晃”、“折腾”时,甚至误解委屈时……
把自己打碎,“狠狠地打碎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勇敢面对现实生活的人,一个随时修正自己、乐观向前、永不言败、奋发进取的人。
“狠狠地打碎自己”,甚好。想想自己的所学,其实连浩瀚海洋中一点儿水都不够;所为呢?想想其它方面,如何呢?
我是什么,“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泥土里的一粒沙,人群里的一个人。说白了,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是一名‘芸芸众生’”。是的,是该全方位经常想想、掂量掂量自我了。学着“狠狠地打碎自己”,—为了更好地做人,为了全新的明天。
作者在文中这样自我絮叨:
“我来鲁院,创作上正好也走到了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心里很茫然。有一个阶段,我觉得我过去的写作什么也不是,我不知道自己这些年究竟写了些什么?”
“作为一个作家,我以为我的价值就是作品,假如作品没价值了,我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因此我极度自卑。”
“我一直在想着怎么走出困境,写出好东西来。”
“那时候我确实认为我什么都不是,我狠狠地打碎了自己,也彻底否定了过去的自己。”
作者“狠狠地打碎自己”,使我想起在一杂志上看到的“德国人做产品的观念”。
德国人做产品的观念与众不同。他们做出的产品,不是好好保护,而是让你尽量破坏。比如他们制造的飞机,在投入使用前,请来试坐的每一位乘客,机舱内的设施,尽可能地折腾。比如,对门可硬拉硬拽;对座位尽可能地摇晃,甚而拆卸;开关按钮凡是能扭动的地方,你都可以用最大力气按动扭动;餐具,抽水马桶你都可以可以采取破坏的方式去使用。结果,凡是易损易坏的部件多暴露出来了,最终得以加固完善。
“打碎自己”,首要是我们怎么去做人,是不断完善自我的美好追求。否则不会“打碎自己”。
产品是人做的,让你尽量破坏,实际是在“狠狠地打碎自己”。
“打碎自己”,在否定之否定中才能保证产品质量过硬。
“打碎自己”,在否定之否定中进取前进,永不满足,更上一层楼。
我自认为:作家,是作文给大家读的人。“打碎自己”起码是对自己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与作者在文中所表述自己坚守的信条—“他的作品是高贵的,他的内心也该是高贵的”是一致的。
“打碎自己”,这是迸发的情感,积极的工作、生活心态,更是一种绝不气馁,战胜自我的境界。
我们在成功时,我们在挫折时,我们在失败时,我们在得意时,失意时,顺境时,逆境时。我们在被“冲撞”、“摇晃”、“折腾”时,甚至误解委屈时……
把自己打碎,“狠狠地打碎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勇敢面对现实生活的人,一个随时修正自己、乐观向前、永不言败、奋发进取的人。
“狠狠地打碎自己”,甚好。想想自己的所学,其实连浩瀚海洋中一点儿水都不够;所为呢?想想其它方面,如何呢?
我是什么,“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泥土里的一粒沙,人群里的一个人。说白了,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是一名‘芸芸众生’”。是的,是该全方位经常想想、掂量掂量自我了。学着“狠狠地打碎自己”,—为了更好地做人,为了全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