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古代流行的“干支纪日法”是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按秦汉时盛行的“五行相生相克”说法,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所以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有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如2005年中伏就有20天),“头伏”和“末伏”则都是10天。
有的地方也有“夏至”数九过酷暑的歌谣。 “夏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
北方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另有民谚:数九数暖,数伏数寒——正迎合寒极生暖,热级生寒的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