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龙泉寺(五代后周皇家寺院)(2013-04-27 08:42:55)[编辑][删除] 转载▼ 标签: 财神 柴荣 柴王爷 柴窑 瓷圣
博爱城南四公里有个太子庄(五代后周柴荣皇帝出生地),村中路北有个龙王庙,庙前东侧是村民于二零零四年十月立的一通石碑。碑文开篇就点出了龙王庙的地理位置,说是:运粮河穿村而南,龙王庙踞于河北。仰巍巍之太行,俯潺潺之沁水。感到莫名其妙,因为我知道,山神庙必在山,龙王庙必临水。而运粮河并不在村中,而是在村西自北向南绕村而过。碑文下面介绍了运粮河历史上的兴盛情景,竹筏竞发,百舸争流。接着又说,此地鱼米之乡,人民富足。下面是村民捐款修庙的明细和立碑时间,并没有说龙王庙的历史由来。
沿路西行出村,过运粮河不远,路南路北俱是庄稼地。路北搭了个石棉瓦棚,墙上写有“龙泉寺”三字。紧临路有通石碑,记载了龙泉寺的兴衰。原来龙泉寺建于五代后周时期(951—960),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西宫娘娘专宠后宫,气焰正炽,一直想法谋害正宫娘娘,夺取正宫之位。又因为不会生育,所以很嫉妒怀孕的宫人,一旦知道谁怀孕了,就百般陷害。这一次是正宫娘娘怀孕了,知道西宫要加害她,就跑出宫逃生了。一路辗转来到太子庄,藏身在庄上的红山寺避难。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西宫派出的刺客闻风赶到,放了一把火,把红山寺烧了。偏巧那晚正宫娘娘去一户农家串门,躲过了大劫,后来生下了太子柴荣。再后来皇帝(后周太祖)知道了真相,敕令在村西重修庙宇,赐名龙泉寺。柴荣做皇帝后,为感谢博爱百姓的救命之恩,当地百姓免于交税,并于显德二年扩建龙泉寺,皇家世代供养,命名龙泉寺为天下第一寺,龙泉为天下第一泉。所以民间有传说“火烧红山寺,扶起龙泉寺”。龙泉寺布局合理,门楼台殿极为壮观,东南角有钟楼一座,住着护院的僧人。入山门有四大天王,正大殿坐尊千手佛,被称为二佛殿。殿左右各有过道门,通往后院。后院正中是莲花池,池水清澈透底。两厢各有廊房七间,正北是三间大佛殿。寺内桐树茂盛,环境清幽。最有名的自然景观是“百架葡萄”,“四千棵柿树”和“一迈三孔桥”。说起来很有意思,不能不佩服中华语言的神奇。原来寺里有棵葡萄树,葡萄藤爬在旁边的柏树上了,就称为“柏架葡萄”,因为谐音的关系,传起来就成了“百架葡萄”。寺前有棵柿树,就是“寺前柿树”,也是由于谐音的关系,传来传去,就成了“四千棵柿树”。
博爱城南四公里有个太子庄(五代后周柴荣皇帝出生地),村中路北有个龙王庙,庙前东侧是村民于二零零四年十月立的一通石碑。碑文开篇就点出了龙王庙的地理位置,说是:运粮河穿村而南,龙王庙踞于河北。仰巍巍之太行,俯潺潺之沁水。感到莫名其妙,因为我知道,山神庙必在山,龙王庙必临水。而运粮河并不在村中,而是在村西自北向南绕村而过。碑文下面介绍了运粮河历史上的兴盛情景,竹筏竞发,百舸争流。接着又说,此地鱼米之乡,人民富足。下面是村民捐款修庙的明细和立碑时间,并没有说龙王庙的历史由来。
沿路西行出村,过运粮河不远,路南路北俱是庄稼地。路北搭了个石棉瓦棚,墙上写有“龙泉寺”三字。紧临路有通石碑,记载了龙泉寺的兴衰。原来龙泉寺建于五代后周时期(951—960),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西宫娘娘专宠后宫,气焰正炽,一直想法谋害正宫娘娘,夺取正宫之位。又因为不会生育,所以很嫉妒怀孕的宫人,一旦知道谁怀孕了,就百般陷害。这一次是正宫娘娘怀孕了,知道西宫要加害她,就跑出宫逃生了。一路辗转来到太子庄,藏身在庄上的红山寺避难。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西宫派出的刺客闻风赶到,放了一把火,把红山寺烧了。偏巧那晚正宫娘娘去一户农家串门,躲过了大劫,后来生下了太子柴荣。再后来皇帝(后周太祖)知道了真相,敕令在村西重修庙宇,赐名龙泉寺。柴荣做皇帝后,为感谢博爱百姓的救命之恩,当地百姓免于交税,并于显德二年扩建龙泉寺,皇家世代供养,命名龙泉寺为天下第一寺,龙泉为天下第一泉。所以民间有传说“火烧红山寺,扶起龙泉寺”。龙泉寺布局合理,门楼台殿极为壮观,东南角有钟楼一座,住着护院的僧人。入山门有四大天王,正大殿坐尊千手佛,被称为二佛殿。殿左右各有过道门,通往后院。后院正中是莲花池,池水清澈透底。两厢各有廊房七间,正北是三间大佛殿。寺内桐树茂盛,环境清幽。最有名的自然景观是“百架葡萄”,“四千棵柿树”和“一迈三孔桥”。说起来很有意思,不能不佩服中华语言的神奇。原来寺里有棵葡萄树,葡萄藤爬在旁边的柏树上了,就称为“柏架葡萄”,因为谐音的关系,传起来就成了“百架葡萄”。寺前有棵柿树,就是“寺前柿树”,也是由于谐音的关系,传来传去,就成了“四千棵柿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