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机器人怀着怎样的情绪?一项研究发现,人类会对受到不同待遇机器人产生同情的情绪反应,这与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情绪反应相似。
影片《大都会》中玛利亚(左图)是科幻电影史上的第一位美女机器人。
随着机器人慢慢渗透人类生活,人们常陷入对机器人的复杂情感中——喜爱、同情、恐惧、冷漠⋯⋯近日一项研究通过测量生理唤醒与脑成像,发现人对机器人的情绪反应非常类似于人类之间的情绪反应。
对于“你对机器人有什么样的感情”这类问题,人们通常会觉得别扭、难以口头回答。由此,德国埃森杜伊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Duisburg Essen)的研究者,采用了更加客观的手段来测量情绪,即生理唤醒(包括心率、皮肤电阻、肌电等)和脑成像。这项研究共由两个实验组成。在第一个实验中,40名参与者观看了恐龙造型的小型机器人视频。视频里的机器人或受到友好对待、或遭受暴力攻击。视频结束时,研究者测量了参与者的生理唤醒水平,发现他们对于受到暴力对待的视频唤醒度更高,情绪反应更强烈。参与者的口头报告也与此一致。
第二个实验中,14名参与者观看以人类、机器人与静物为主角的三类视频,并接受核磁共振扫描。视频中,三者同样受到友好与暴力两种对待。结果显示,人与机器人受到友好对待的视频能够引发大脑边缘系统相似的情绪反应。边缘系统包括海马、杏仁核、伏隔核等结构,与情绪密切相关。但在暴力情况下,人对人类的同情反应要比对机器人更强烈。
研究者阿斯特丽德·罗森塔尔-冯德普顿(Astrid Rosenthal-von der Pütten)指出,目前人类-机器人互动的相关研究都致力于在机器人系统中加入情绪模型,而本研究测试了这些模型的可靠性和自然程度。
该团队的长远目标是设计能与人类用户建立起长期关系的陪伴型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将智力、情绪、同理心等融合于一身,更符合“陪伴”的特性:它们可以协助老年人、残疾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也可以陪伴复健中的病人完成枯燥而重复的恢复运动。未来的机器人朝着“更像人”的方向发展,对社会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该研究团队将于6月在伦敦第63届国际通讯会议上进一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