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很富的华西村,号称天下第一村,现在的天下可很大哦。2001年,华西中心村的面积只有0.92平方公里,发展受到了地域的限制。华西村随后推出了“一分五统”的并村理念,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人员统一安排、干部统一使用、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到现在,华西村已经有超过35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从原来的近2000人增加到3.5万人。原先20个村,被划分为13块区域,命名上依次是华西一村、华西二村,一直到华西十三村。实际上,并村之后,周边村村民发现,自己并不能和中心村村民“平等”分享华西村的发展成果。华西村用股份分红的方式,将大部分的利益,合情合理输地输送给了中心村拥有股份的2000名村民。而周边村用土地支撑起的华西村的未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对于其新老村民的区别对待及经济生活思想上的限制就不多说了,我们看看资本主义国家以色列的集体农庄。
以色列的农业组织大体上有两种形式:基布兹(Kibbutz)和莫沙夫(Moshav)。基布兹和莫沙夫都比较强调社会平等、共同合作及相互帮助的理想。这两类农业组织提供的新鲜农产品约占全国的4/5以上。
基布兹,意即“集体农庄”,是犹太移民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而自愿集合在一起创建的。最早的基布兹建立于1909年。在一段时期,这种模式发展迅速,现在以色列约有270个基布兹(1995年310个),每个基布兹的人数从50至2000人不等,平均拥有500公顷的土地。最主要的特征有三个:一、所有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归集体所有;二、所有收入(包括其成员在外面聘任所得的个人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基布兹给每个农民按月发给生活津贴,生活必需品实行供给制,其余收入、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三、基布兹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理财,由选举产生的管理委员会管理基布兹的内部事务。人们在“平等、公有、自愿”的原则下,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衣、食、住、行全部包干,每户一套住宅;有良好的公共设施(食堂、图书馆、幼儿园、体育馆、洗衣房等等)和公用的轿车等。
莫沙夫的意思是“合作社”,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的村庄。1921年始创于杰茨雷埃勒,现约有400个。每个莫沙夫有60至100农户,各个家庭农场是独立的。政府向他们出租土地,房屋、田地、收入归农户所有,平时各农场相互协作,共同使用机械,共同购买投入品和出售农产品。农忙时雇短工,相互提供经济和社会服务。新建村落由农业安置规划中心和犹太人服务社共同规划,合作社负责供销、教育、医疗、文化等。由于生产类型的多元化,互相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小,许多莫沙夫的“合作”已经名存实亡。莫沙夫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和水资源所有权归属国家,但经营权属家庭个人;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均归农户;教育、医疗、文化、产品供销等统一由村里提供服务。莫沙瓦是完全个体的农户。
1977年以色列政府开始搞经济“自由化”,莫沙夫和莫沙瓦的离农倾向都比较明显,所以基布兹是以色列高效农业真正的基础。经济的市场化也促成了基布兹内部的变革,使基布兹从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的产业体系转化,也放弃了“不雇佣外来人”的原则。基布兹的农民根据规划核算成本,预测市场,签订产销合同,他们只管精心种植。它的生产领域也大大扩展了,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种植之外的加工、采购、财政、购销等繁琐的农业服务由区域合作组织承担。有些基布兹也发放部分生活费,经营范围也从农业扩大到工业和服务业。
呵呵,莫沙夫类似与共和国初期为了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而搞的合作社差不多,而那基布兹简直就是共产主义社区啊,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以色列遍地开花。可见,华西村在大陆那么多政治经济资源的支撑与对外来人员的剥削下搞成那样,富是叫富,内外差别就不谈了,可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吗,富有的生活讲究的是质量,而高质量生活讲究的是品质!
疑问缠绕在我的心中,现在的华西村有资格号称天下第一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