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杰人灵
由桂林西行30公里有一个两江镇。
两江镇是临桂县的四大集镇之一,集镇东可达桂林市,南至永福县,西通百寿镇,北可抵龙胜县。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义江,纵贯镇域南北,沿江两岸,阔野桑田,阡陌烟村,青山秀岭罗列有致,清晨朝霞似锦,傍晚夕阳如织,江面轻舟摇荡,沿岸绿树成荫。
胜地钟灵毓豪杰。李宗仁先生故居就座落在这风兴秀丽的义江河西的 (lang)头村。当年的“桂系三杰”中,李宗仁故居 头村,黄绍竑故居容县山嘴村,白崇禧故居临桂县山尾村,这三个村名中的“头”、“嘴”、“尾”,正好与李、黄、白在军政中的地位巧为对应。李宗仁的德,黄绍竑的谋,白崇禧的智,三人在军政中配合如一,各当一面,构成了当年新“桂系”缺一难为的整体,他们从1925年联合统一广西,至1949年各奔东西,三人之间的默契合作,一直是蒋介石的心患症结。
由于出生地与地位的合璧,时人有“李为头,黄为嘴,白为尾”之说。三杰故里均与“山”有关,“山嘴”、“山尾”显面易见,而“ 头”中的“ ”字,则是“山林田地”合谓的地方造字。因而,李、黄、白三人便成了传说中有“上苍”作“靠山”的人物,这尽管是“出地定位”的巧合,但不也是“地灵人杰”之所在吗?
位于桂林至泗顶国防公路旁的李宗仁故居,座西北朝东南,背依的天马山(又名马鞍山),山势峻峭巍峨,近看似长啸战骑,远望如行空天马,山麓清溪绕流,山上林木葱笼,云蒸霞蔚,宅第正面视野开阔,远山连亘,势若游龙,左有形似战鼓的古定山,右有状如帅令旗的肖家山,形势天成,为堪舆家所称道。加上建筑正立面(东南立面)造型,以中部院墙为界,两边对称,比中间约高出一半,轩昂的门楼、恢宏的院墙、起翘的码头墙,与背景中的天马山相映响应,浑然一体,在玄妙的自然景观中,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更巧的是,李宗仁在军中以精骑善驭、能征善战驰名,如是天人同辙。
该建筑更以风水取胜而瞩目一方。传统的建筑风水学说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并且其特性与物体形似的动物相一致,居住人家若背依龟状的山峦,就能像龟一样,享受长寿之乐。而李宗仁故居背依的山脉形似战马,主人便奠定了能驰骋疆场,并像马一样,豪放称雄,勇猛而又谦和,尽管在历史长河中,评论家们对堪舆学说褒贬不一,但堪舆学对建筑与城市模式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客观存在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无论是顺应“天意”或是“因时获利”,出生农家的李宗仁果真文武兼得,军政相济,称雄民国。他24岁由排长起步,开始戎马生涯,六年间便一跃而成“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军”司令,期间,1921年一年内,由营长升统领,再升司令,连升三级,据说正应了一位星相家的预言。此时李宗仁故居正在进行第一期扩建。
在军事上,李宗仁统兵领将,历经征讨龙济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在护法战争后统一了广西,1926年,作为北伐战争的发起人之一,他率领第七军攻克长沙,拔取岳阳、占领武昌、进驻南京,屡战屡胜,名声大振。在抗日战争中,李宗仁先生发表了鼓舞军民抗日斗志的《焦土抗战论》,1938年3、4月间李宗仁指挥第五战区爱国官兵,浴血奋战并督战前线,取得了名震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推毁了日本侵略军最精锐的板垣、矶谷两师团,歼敌11,984人。
1925年李宗仁受孙中山大元帅任命为“广西全省绥靖督办”以后,历任北伐军第七军军长,第三路军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抗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汉中行营主任,北平行辕主任等要职。
1948年4月,“民国行宪大”会仪中,李宗仁以1438票对1295票,击败颇具实力的竞选对手孙科,当选中华民国副总统。1949年1月,民国总统蒋介石“引退”,李宗仁便在这“民国”与“共和国”的政权交替之际,作了一载的“代理国君”。民国政权崩溃,李宗仁飘泊海外。1965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感召下,魂牵故里十六年的李先生,回到了华夏大地,一时轰动国际政坛。
沧桑“三朝”(清、民、共和),李宗仁先生尽管战功卓著,政见却误入歧途。1923年他加入国民党时“救斯民于水火,垂功名于青史”的抱负,终未能经手实现,年逾古稀,他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是,两江 头村这片土地上,便实实在在地留下了他军旅宦途沉浮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