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吧 关注:953贴子:5,544
  • 6回复贴,共1

[故里] 李宗仁故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建筑知识》2006年06


1楼2013-03-08 23:01回复

    一、地杰人灵
    由桂林西行30公里有一个两江镇。
    两江镇是临桂县的四大集镇之一,集镇东可达桂林市,南至永福县,西通百寿镇,北可抵龙胜县。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义江,纵贯镇域南北,沿江两岸,阔野桑田,阡陌烟村,青山秀岭罗列有致,清晨朝霞似锦,傍晚夕阳如织,江面轻舟摇荡,沿岸绿树成荫。
    胜地钟灵毓豪杰。李宗仁先生故居就座落在这风兴秀丽的义江河西的 (lang)头村。当年的“桂系三杰”中,李宗仁故居 头村,黄绍竑故居容县山嘴村,白崇禧故居临桂县山尾村,这三个村名中的“头”、“嘴”、“尾”,正好与李、黄、白在军政中的地位巧为对应。李宗仁的德,黄绍竑的谋,白崇禧的智,三人在军政中配合如一,各当一面,构成了当年新“桂系”缺一难为的整体,他们从1925年联合统一广西,至1949年各奔东西,三人之间的默契合作,一直是蒋介石的心患症结。
    由于出生地与地位的合璧,时人有“李为头,黄为嘴,白为尾”之说。三杰故里均与“山”有关,“山嘴”、“山尾”显面易见,而“ 头”中的“ ”字,则是“山林田地”合谓的地方造字。因而,李、黄、白三人便成了传说中有“上苍”作“靠山”的人物,这尽管是“出地定位”的巧合,但不也是“地灵人杰”之所在吗?
    位于桂林至泗顶国防公路旁的李宗仁故居,座西北朝东南,背依的天马山(又名马鞍山),山势峻峭巍峨,近看似长啸战骑,远望如行空天马,山麓清溪绕流,山上林木葱笼,云蒸霞蔚,宅第正面视野开阔,远山连亘,势若游龙,左有形似战鼓的古定山,右有状如帅令旗的肖家山,形势天成,为堪舆家所称道。加上建筑正立面(东南立面)造型,以中部院墙为界,两边对称,比中间约高出一半,轩昂的门楼、恢宏的院墙、起翘的码头墙,与背景中的天马山相映响应,浑然一体,在玄妙的自然景观中,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更巧的是,李宗仁在军中以精骑善驭、能征善战驰名,如是天人同辙。
    该建筑更以风水取胜而瞩目一方。传统的建筑风水学说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并且其特性与物体形似的动物相一致,居住人家若背依龟状的山峦,就能像龟一样,享受长寿之乐。而李宗仁故居背依的山脉形似战马,主人便奠定了能驰骋疆场,并像马一样,豪放称雄,勇猛而又谦和,尽管在历史长河中,评论家们对堪舆学说褒贬不一,但堪舆学对建筑与城市模式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客观存在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无论是顺应“天意”或是“因时获利”,出生农家的李宗仁果真文武兼得,军政相济,称雄民国。他24岁由排长起步,开始戎马生涯,六年间便一跃而成“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军”司令,期间,1921年一年内,由营长升统领,再升司令,连升三级,据说正应了一位星相家的预言。此时李宗仁故居正在进行第一期扩建。
    在军事上,李宗仁统兵领将,历经征讨龙济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在护法战争后统一了广西,1926年,作为北伐战争的发起人之一,他率领第七军攻克长沙,拔取岳阳、占领武昌、进驻南京,屡战屡胜,名声大振。在抗日战争中,李宗仁先生发表了鼓舞军民抗日斗志的《焦土抗战论》,1938年3、4月间李宗仁指挥第五战区爱国官兵,浴血奋战并督战前线,取得了名震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推毁了日本侵略军最精锐的板垣、矶谷两师团,歼敌11,984人。
    1925年李宗仁受孙中山大元帅任命为“广西全省绥靖督办”以后,历任北伐军第七军军长,第三路军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抗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汉中行营主任,北平行辕主任等要职。
    1948年4月,“民国行宪大”会仪中,李宗仁以1438票对1295票,击败颇具实力的竞选对手孙科,当选中华民国副总统。1949年1月,民国总统蒋介石“引退”,李宗仁便在这“民国”与“共和国”的政权交替之际,作了一载的“代理国君”。民国政权崩溃,李宗仁飘泊海外。1965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感召下,魂牵故里十六年的李先生,回到了华夏大地,一时轰动国际政坛。
    沧桑“三朝”(清、民、共和),李宗仁先生尽管战功卓著,政见却误入歧途。1923年他加入国民党时“救斯民于水火,垂功名于青史”的抱负,终未能经手实现,年逾古稀,他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是,两江 头村这片土地上,便实实在在地留下了他军旅宦途沉浮的足迹。


    3楼2013-03-08 23:03
    回复

      安乐第和将军第是李府成员的起居室。两第中几乎包括了农家起居必须的一应设施,“两第”由四个小单元组成,各小单元前、后、左、右既互为串通,又便于隔断干扰,使用十分方便。关闭侧门即可各自为家,自成—体,但从粮油库、碾米间、小厨房、餐厅等设施的分散布置上看,两第单元则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李宗仁弟兄五人,建设“两第”时,在家的有宗唐、宗义、宗尧、宗蕃兄弟四人,若兄弟分家,每人占一小单元,正合分配。当年李宗唐扩建房屋时.看来不无这样的考虑。但作为独尊一方之家,李宗唐分门设户的思想是不宜外露的,这是维护家庭威望的需要。也是对外显示家庭实力的需要。于是,各种配套设施便分散设置到了各个小单元中。
      三进客厅的主要功能是接待宾客和防御,临路边的院墙沿水平方向,每间距3.4米,设有一个枪眼。院内走廊宽1.7—2.1米,侧廊宽2.7—4.5米,通廊回环,气势雄伟,一式的等尺寸五开间,造就了建筑鳞次栉比之势,于威严之中显示出了动人的宁静与博大,三进大厅屏风,均做成装卸随意的活动板壁,拆开屏风,三进厅与中间的廊道便联成了通廊,极便于大户家庭应酬活动,这是有别于“两第”的设置。
      总体上,“两第”的后进厅室地坪最高,是李府主要成员的居住处。“两第”前一进的地坪高度为次,学馆再次之,三进客厅地坪最底,长者或家主居住在地坪面最高的居室,以示尊严,也体现了房主希望后人的地位比前人高的思想,这是广西汉族民居居室安排的特点之一。
      故居分区设置地坪的高度,一则是顺应当地建筑特点,体现居住人员尊卑等级,二则也是出于排水的需要。由于113间厅室的屋面水与生活污水,均由天井引至后院鱼塘或大门外的水沟。因此,每一序列天井均设有暗沟相通,这是作为分期建设的工程整体设计构思的独到之处。
      在饮用水使用上,故居的安排也别具匠心,后院中凿有一眼四季清澈不涸的饮水井,溢出的水流经洗菜池,进入洗衣池,最后汇入养鱼塘,一水多功,饮用堪便。
      外观上可平视屋脊的大院高墙,方整威严。院墙高8.4米,厚0.45米,用青砖包泥砖砌筑,俗称“金包铁”。墙腰上一列造型简洁别致的窗户,将原本肃穆的大墙点缀得典雅超脱,在朴实无华民居通用的直棂子窗两侧堆塑花瓶,花瓶上再饰二叠线半圆拱,窗间适当间距置一鱼饰水口,使单调的大幅墙面于恢宏之中,蕴含着一股艺术的引力。这种将简单平凡的建筑部件,融汇于装饰意境。从而取得艺术效应的手法,是建筑设计颇值提倡与探讨的。
      中国建筑的门,是体现建筑性质、层次的主题。“门禁森严”在古建筑史上。是尤为突出的,越制制作或随意跨越一道门,都是犯大忌的。门的式样、规格、数量便标志着户主的尊卑等级。贫民一道门,一般大户人家多设两重门,大宅第则有门有塾,九重门是最高统治者才能设置的。
      故居中每一分区均设有大门、后门和侧门,但各区大门风格迥异,二进客厅:的大门是故居的整体大门,与墙院呈凹形布设,门楼顶用龙脊拱环饰,形似一张稳靠的太师椅,“椅靠”上装饰有一座正对“九”点的挂钟。花岗岩凿制的大门框边上塑对联:“川河永固,天地皆春”,横幅“青天白日”。气势非凡的对联.装饰意境深远的门楼,赋予了建筑独特的精神气质,衬托出于宅第的气派,也显示出了主人地位的尊贵。
      安乐第的门楼做法,是采用当地民居喜用的构造形式:在外凸的屋宇式门楼顶上,做数道叠涩弧线,两端装饰鸱尾作为构图的终结,不同的是门楼在线饰清秀的院墙衬托下,顶部弧线与鸱尾,犹如下弦月牙,使门楼于寻常之中,又别具新意。在民间,聚水也含有聚财之意,门楼顶上的凹弧能聚水,象征着财源从天而降,越聚越多。
      将军第大门大体与安乐第相同,但门楼顶不作弧线和鸱尾,而是用纤丽的花饰作扇形,扇形中题字:“将军第”,令人感觉简洁庄严。
      故居中最令人注目的是楼层走道上一式的直棂木雕花瓶式栏杆,桂北民居一般多使用横线栏杆。这种直棂样杆较为少见。通透的栏杆,与底层花式纤巧的烙花裙漏花隔扇组合,使建筑显得构图轻盈,明亮美观,反映出一种平和的意境。
      建筑所用木料,质地考究,即便是七八米高的木柱,也上下一般粗细,在用料选材上,充分显示出主家的经济实力,底层建筑共有落地柱200余根,每根柱均用花岗岩柱础支承,柱础用量之多,在桂北民居中实属罕见,房间柱础多为圆形和方形,基本埋入土中,只露出地面5-8厘米,檐柱础则底座平地面安置,有圆形、方形、多边形、腰鼓形、组合形等多种形状。柱础上浮雕精美,图案繁多,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维妙维肖,偷油鼠、戏斗羊、攀树猴、采花蝶、仙葫芦、宝莲花……一幅图案,一种意境,漫步其间,仿佛进入了一个雕凿的艺术世界。
      故居的通风采光条件,也是一般民居所难及的,所有的房间均可利用天井采光,靠天井一面的房间隔断均安装格门,格门1米以下为裙板,1米以上为窗棂构图的格心,即美观,又能起采光作用。
      重重院门,深深庭院,高高院墙,故居建筑的气派,便显示在这深受财力约束的地方民居所难为的寻常之中。


      5楼2013-03-08 23:03
      回复

        三、建筹考略
        缅怀李宗仁故居,可以同时感到李宗仁先生功著年华的显贵与质朴。因为这偌大的府第在临桂县内绝无仅有,但作为达官显贵第宅,它又斯出本土,在建筑风格与布局上,与本地民居同辙,与富气逼人的洋楼别墅风格迥异。使人不自觉地将它与李先生的坦荡襟怀,平易近人的品质联系到一起。
        李宗仁的祖父以前,历代单传,以半耕半读为业,因善于生计,生活堪称小康。清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兴兵攻打桂林,李家祖屋毁于兵燹,曾祖父又被绑票勒赎,致使家道一落千丈。这些变故,对迷信堪舆之术的李宗仁祖父如玺公触动颇大,致使他在后来复建宅第时,择址熬费苦心。
        如玺公生性豪爽,尤喜交结,有许多精通风水术的朋友,现在的故居宅基,便是他这些朋友精心择定的。
        1898年,李宗仁家析产分居时,仅建有安乐第部分建筑。李宗仁家分得后一进,前一进为其叔春华公所得,后来故居扩建时,李宗仁家用析产分得的祖屋(位于故居西南面)与春华公调换,安乐第始全部为李宗仁家所有。
        李宗仁从6岁在父亲的私塾“开蒙”,到受教陆军小学,一共读了14年书,其间曾进过革新教学的临桂县立两等小学,这是一所清末废科举、办新政时兴建的初等、高等两级学校。开设有国文、数学、博物、英文等学科,与只读“四书”、“五经”的私塾教学截然不同,受私塾贻误的李宗仁因不明数理,无以适应新式教学,连续两期考试名落榜末,被同学戏称为“乡下傻瓜”。因此,李宗仁对知识浅薄深以为耻,对旧式教学深恶痛绝。
        1913年,李宗仁以优异成绩在陆军小学毕业,被招为陆荣廷开办的“将校讲习所”准尉见习官。开始有余薪接济家用,便建议年事已高的父亲弃教,另择教师用新教学方式办学,得到深明事理的父亲的支持。
        当时请塾师的东家,除管塾师工资外,还要提供塾堂和塾师住房。而李家兄妹8人(5男3女),加上父母,10口之家,住房本已拥挤不堪,再要安排塾堂、塾舍,谈何容易,常为教学、起居而陷入窘境的长兄李宗唐,开始筹划扩建宅第,设置学馆,但因经济拮据,不能遂愿。
        1921年,李宗仁由营长升至司令,经济状况随之改观。李宗唐即着手第一期扩建工程,建成了将军第,还改建了老屋。其间正逢孙中山举兵讨伐陆荣廷,陆荣廷被迫通电下野,李宗仁乘机率部1千余人,脱离黄业兴所属,独树一帜,成立了“广西自治军第二路军”。
        李宗仁父亲李培英,原配夫人李秀文,在粤桂混战之时,即携子幼邻避战上海。因此第一期扩建工程竣工后,没有安排李父居室,只是李母及其弟兄从祖居迁入了新居。
        由于经年混战,李宗唐修建学馆的夙愿难于实现。1924年5月,李宗仁与黄绍竑趁沈鸿英、陆荣廷混战之机,通电请陆下野,并占领了南宁,广西局势相对稳定。李宗唐趁势,再兴土木,修建了学馆,1925年学馆竣工时,李宗仁已受孙中山任命为广西督办,并统一了广西。
        故居在两期扩建期间,李宗仁平步青云,名利俱获,这给故居的地方风水,又添上了神奇的一笔,屋后的马鞍山,不知何日被美名成了“天马山”。这“天马”陪衬上两侧形如战鼓与帅令旗的古定山与肖家山,“战鼓”催征,“令旗”指向,“天马”纵横,不就是“天意”吗?对风水学说深以为意的人们,怎能不把“紫气瑞盈”的李府作为聚焦点呢?“将军第”便这样顺应时势地题名李府了,这具名一则体现了天人之合,二则寓意李府“出将入相”可为,三则包含了对李府的尊崇。当时作为李宗仁手下败将的沈鸿英,逃遁香港,建了一座相当气派的住宅,也命名“将军第”,与李府的“将军第”有无微妙关系尚未可知。
        经两期扩建后的宅第,尽管比地方诸富户已颇具规模,但随着李宗仁地位的升迁,李府常常宾客盈门,住房仍难以应付走访日多的亲朋。况且统一广西后,汽车公路已由桂林修至家门口,李宗仁归里省亲,再也不要飞马扬尘,若为住宿窘迫,岂不有损家威?于是作为一家之主的李宗唐(李父于1925年去世),请来了湖南工匠,一气建成了三进厅室。
        这期工程从1926年动工,至1928年竣工,将宅第面积扩大了一倍,使宅第整体形成了庄园气派,增强了建筑物立面造型的美感,建筑整体造型与自然景观的融汇更臻于完善。


        6楼2013-03-08 23:04
        回复

          王世则(961-1008)为宋朝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殿试状元,与著名学士王禹偁(954-1001) 同榜及第。淳化初年(公元990年),被封为右正言,是立襄王元侃为太子的倡议者之一,后曾为此被贬,先后在象州、永州(今蒙山县)任知县。据清《永福县志》载“……朕博求俊彦于科场中,亦可为致治之具,世则首以建储奏请”。王世则热心朝政,提倡以科举为兴帮治国之本。还曾“朝涤陈事迹及山川形势”,对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颇有造诣。状元对古城的吟咏,集景物、山川、建筑于一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古城的三条街为: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六巷按住户姓氏取名为:罗家巷、周家巷、吴家巷、刘家巷、黎家巷、伍家巷。街、巷道路一律卵石、青石板铺砌,古朴优雅。街道宽2.5米,巷道宽不足2米,均设有路边沟。街巷无一横平竖直,在街、巷变化的曲线中,两侧房屋高低错落有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神韵,令人于古朴幽静中,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
          街巷布局没有十字交衢,均为丁字路口,这样布局,寓有丁兴财旺之意。
          城外三方高岭处均设有营盘,传说唐朝曾设边防使驻扎,每营盘驻兵一千,现营盘遗址尚存。
          门楼意趣
          门楼是城内民居变换封闭空间的转折点,起着突出建筑主题的作用。住户的尊卑等级可以从门楼的造型、装饰上得到体现。古城门楼造型别致,一律青砖砌筑,分重檐式和单檐式两种。重檐式门楼用花饰瓦当,正中用“品”字花形装饰,檐墙上有壁画带,线饰边框,壁画之下是第二重檐,既强调了立面造型,又能保护大门,使之免受日晒雨淋,衬上典雅古朴的浮雕墀头,给人蕴雅脱俗的感受。单檐门楼,预部用数层青砖叠涩砌成数层弧线,然后配上石灰砂浆制作的瓦当,再用小青瓦叠砌成弧形,两端作成鸱尾,正中用小青瓦叠构成花饰,线条简洁明了,色调灰白相间,整个门楼构图简朴、美观,这些构成立异的门楼呈现出古城特有的街景。
          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从亭、台、楼、阁、庙宇到民居,木结构应用之广,世所为罕,使建筑防火显得尤为重要,于是“阴阳五行”学说中相生相克的运用便应运而生。建筑装饰采用的鸱尾、悬鱼等等,都是克火的象征。古人将海中的鲸鱼视为神灵,传说这种鱼激起水浪能降雨而灭火。《汉记》中所书的“柏梁殿炎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灭火祥”,其中“虬尾似鸱”的鱼就是鲸鱼,用其尾形装饰屋顶,既是防火的寄托,又能在艺术上取得美化建筑的效果。这种象征主义的“镇火灵物”,也出现在古城民居的门楼和屋脊上,不过其造形、用料更为古朴、简易。屋脊上的“品”字装饰即是“葫芦”的演变,其作用当不言自明。


          12楼2013-03-08 23:07
          回复


            15楼2013-03-08 23:11
            回复






              16楼2013-03-08 2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