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吧 关注:30,069贴子:120,899

大家有看过《2666》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典型的全景小说,挖掘出了人性复杂的变异
本人今年13岁,我正在看,这本书可以说是对马尔克斯的嘲弄和挑战。


1楼2013-03-03 12:42回复
    嘲弄、挑战?为什么?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3-03 13:15
    收起回复
      因为波拉尼奥绝不甘于活在大师的光环之下,甚至敢于公然批判传统和经典。他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评价是:很糟糕。2002年,波拉尼奥致信友人、著名作家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攻击拉美文学的诸圣:“这腐臭的私人会所里结满蛛网,由巴尔加斯·略萨、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以及其他翼龙们所把持。”


      5楼2013-03-03 13:19
      回复
        叼,不知有何意义


        IP属地:山西6楼2013-03-03 17:07
        回复
          21世纪最伟大的作品,超越《百年孤独》的惊世之作。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7楼2013-03-03 18:10
          回复
            中国读者对拉美文学知道很少,所以常常把马尔克斯看做是代表,(实际在这一点上,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不同意的)常常拿2666和最好的拉美作品比较,结果两个人就被乱点鸳鸯谱凑成一堆了。


            8楼2013-03-06 20:12
            回复
              2666》漂浮着浓重的死亡气息。如果说在波拉尼奥此前的小说里游离着生命终极的苍凉与无能,那么至少生命本身是可控的,无论失败的可能如何接近必然。但在这部最后的小说里,死亡好像脱缰之马,可见但不可控,遥远又可能随时奔到眼前。更何况,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一匹死亡之马,而是多条互相交错的足迹。


              9楼2013-03-06 21:38
              回复
                最近怎么这么多13岁的。惭愧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3-03-08 12:38
                回复
                  买不起书我用电脑看完的写的厉害


                  11楼2013-03-08 15:08
                  回复
                    比较这东西,是可笑的。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3-08 18:58
                    回复
                      现在的人都喜欢自己读得稀里糊涂或根本不懂的书 越读不懂越觉得激动兴奋 我喜欢百年孤独的原因有一半是来自这个


                      13楼2013-03-08 21:43
                      收起回复
                        用什么去填满死亡的空洞,《2666》本身就是一种答案;如何在五个从无到无的故事里铺张900页纸,波拉尼奥是个延长叙事时间的作家。他从不讳言自己对碎片感的沉溺,即使他习惯于把人物的人生经历以急骤的速度从头讲到尾,这种完整感也永远是虚无的。被加快几千倍的人生并非浮光掠影在自然播放,它们总会不经意地停在一个看似不重要的时间点,一旦停下,波拉尼奥会以慢动作延缓时间的步伐。一个巨大的特写,是利兹·诺顿任意一个孤独夜晚的所有思绪,漫长而不知所谓;是阿玛尔非塔诺的古怪哲学图表,箭头从托马斯·摩尔插入亚里士多德和赫拉克利斯之间,封闭而神经质的臆想。波拉尼奥执著于以传记式的方式描写他全部人物的人生,包括那些对叙事线条而言最无关紧要的人。事实上,读《2666》需要耐心与韧性,需要对厌倦和虚无的全盘承受。
                        “关于阿尔吉姆博帝的部分”无疑是未完成的。这个最后的部分在语言上未到达波拉尼奥标准的精致,阿尔吉姆博帝这个人物也是个没有照过镜子的影子,只有轮廓没有存在感,活着却没有生活——一个德国人,“普鲁士人”。波拉尼奥小说里的德国人与拉丁人有着本质区别。德国人,无论是克劳斯·哈斯还是原名汉斯·里尔特的阿尔吉姆博帝都是诗人的反面,执著于破解宿命论的符咒,虽然通常无功而返。《2666》在这一部分结束是种遗憾,但这留白未尝不是对虚无的终极阐释。“2666”是死亡,它也是个盈余的数字,太大,太富裕。人生巨大的空洞,波拉尼奥用诗意的琐碎填满。执念于故事的亏缺没有任何意义,对于诗人,过眼云烟又积重难返的忧郁情绪是从生到死之间的一切。


                        16楼2013-03-13 19:44
                        回复
                          果断入列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3-03-15 01:52
                          回复
                            看到第二部分就没看了,原因是书太大,不好带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3-03-17 09:48
                            回复
                              这么说吧,所谓超越什么什么之类的,完全是世俗用于促销的手段,在我看来,只要你能在一本书里找到共鸣和理解,那么这本书就算是在自己看来最好的书了。


                              IP属地:湖南20楼2013-03-17 15: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