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吧 关注:32贴子:166

[理查的音乐介绍]交响诗: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是理查·施特劳斯最后一部交响诗代表作,壮观的景致描绘令人赞叹,乐曲开始为日出、登高、森林、溪流、瀑布和灌木从中的细细描绘;最后为高潮、暴风雨和日落景色的铺垫;这部音乐作品的许多段落被用于许多影视电影中作为主题背景音乐。因此有人称为"电影音乐”。


1.序,从夜至日出。在弦乐拉长音上,弦乐与低音管奏夜的动机。
2.日出。展开了宏大宽阔的声音场景,恐怕卡拉扬对这个旋律的体会最深,据说他曾不止一次亲自体验这部交响曲,尤其是这个场景的真实。   

第一部分为登山:
3.登山。低音弦乐有力地奏流浪者的主题,这一主题由山的动机发展而成,悬崖峭壁的动机出现于圆号与长号,出现打猎信号而转向森林。
4.走向森林。在弦乐嘈杂声中,出现圆号、长号舒展的旋律,加入流浪旋律,形成杰出的对位。转入降A大调,流浪者主题变成牧歌,进入小河畔。
5.小河畔之旅。接着,弦乐和木管快速六连音下降,经岩石动机到达瀑布。
6.瀑布。圆号奏喜悦的旋律,这是流浪主题后的第二主题,它构成幻象。
7.幻象。进入花的牧场。
8.花的牧场。大提琴奏流浪主题,表示流浪者的心情。趋于平静后进入山上牧场。
9.山上牧场。可听到牛颈上的铃声和阿尔卑斯山号角声。流浪者加速攀山。
10.穿过灌木丛和矮树林中迷路,以加速往前走的动机形成赋格。流浪者穿越岩石动机,又看见山的动机而抵达冰川之上。
11.冰川之上。小号、大管高音旋律显得特别辉煌。在雷声中出现。
12.危险的一刹那,山路顺岩石越来越陡,流浪者在艰难的攀登中,终于抵达山顶。
13.抵达山顶。音乐变得缓和,又略带欣慰再现出日出般的辉煌。   

第二部分为山顶:
14.为幻景。长号奏山顶主题,双簧管奏敬仰动机,流浪者表现出内心的感动,山的动机应以感恩之歌,太阳动机应以欢呼之歌,形成全曲顶点。这段中能感受到流浪者激动的情绪交织。
15.云雾弥漫,弦乐表现云雾急速奔跑。
16.太阳被云层遮暗,木管奏悲歌式旋律,风琴增添了寂寞色彩,进入悲歌。
17.悲歌。不安的气氛笼罩,进入暴风雨前的宁静。
18.暴风雨前的宁静。远处传来隐隐雷声,烟雾弥漫,木管奏令人恐惧的旋律,雷声越来越近。 
19.雷雨和暴风。   

第三部分为下山:
20.太阳落山。山的动机雄壮地出现于铜管,太阳动机被扩大,转位,出现悲歌旋律而进入终曲。
21.终曲。太阳动机加上喜悦的主题,渐慢后安详地出现流浪主题,进入结尾。
22.夜。一切都在夜幕中轻轻消失。  




1楼2007-06-23 11:39回复
    转载
    理查·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威瑟-莫斯特指挥马勒青年管弦乐团 

    EMI 3 34569 2

     
     
     

     对《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这样的描绘性作品,笔者的兴趣一直不大,也一直以为卡拉扬那电影式的瑰丽演绎对这样的作品已经是极致。可最近却接连有两个版本令笔者性质盎然,恰巧两个版本都是现场录音,而演绎风格却是一老一少截然不同。首先是1990年82岁的朝比奈隆指挥汉堡NDR乐团的录音,这位日本指挥大师以不事润色的厚朴之笔勾画出雄奇险崛、奇峰突出之境,并透出一股布鲁克纳式的强大精神意志与崇高境界,令笔者第一次觉得这部作品也能演绎出如此深厚的精神内涵。 

     最近听到的这个威瑟-莫斯特指挥马勒青年管弦乐团05年3月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现场录音,则是充满了令人精神一振的年轻朝气与活力。1960年出生的奥地利指挥家威瑟-莫斯特被视为年轻一辈德奥系指挥家中最有大师潜质的人物。此君成名于苏黎世歌剧院(1995-2002),2002年成为美国克利夫兰叫响乐团音乐总监,最初任期为5年。上任后表现大受各界好评,9个月后乐团就将合约延续到2011-12乐季。 

     他与克利夫兰的合作至今无缘一听,但这张指挥马勒青年乐团的“阿尔卑斯山”已充分证明了其才华。此曲乐队编制庞大(约有140人),配器效果复杂,而威瑟-莫斯特用的是较快的速度(45分钟,朝比奈隆是52分钟),却把一切细节都表现得清晰透彻。他的“快”是青春洋溢、意气风发,却没有一丝毛躁匆忙之感。很多局部细节的处理都展现了其灵气 (瀑布、草原、暴风雨几段尤为精彩)。乐团也充分展现出青年乐团的特质:全情投入,活力十足。 

     威瑟-莫斯特版有一点是大胜朝比奈隆版的:音效,可说是大型管弦乐的示范级录音了。

     
     
    (叶志超)


    2楼2007-06-23 11:40
    回复
      重返自然怀抱 
      阿尔卑斯山 —— 谢政达 
        
       交响诗《阿尔卑斯山》(Eine Alpensinfonie, Op.64)的创作始于1911年,1915 
      年在柏林首演,是理查.史特劳斯自早期的《来自意大利》(Aus Italien, Op.16 
      )之后另一部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离他前一部交响诗作品《家庭交响曲》(Symphonia 
       Domestica, Op.53)也已相隔近十年,在此之前,他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花在歌剧身 
      上,无怪乎有人称这部作品只是他当时的「副业」。 
       
       尽管这部作品的确是他在创作歌剧之暇所作,但是他会以「阿尔卑斯」做为 
      的主题,却也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情有独钟。我们知道理察.史特劳斯出生于德国南 
      方以闲适安逸著称的慕尼黑(Munich),这里的自然资源丰富,阿尔卑斯山比邻,尤 
      其是广大的黑森林更是更是驰名遐迩,一个自小受到大自然抚育长大的孩子,对大 
      地有着难以形容的孺慕之情是可以理解的,无怪乎在他事业稍有所成之时,会买下 
      位于故乡南方嘉美?炸n喀兴的(Garmish-Partenkirchen)别墅,而此地正是交响诗 
      《阿尔卑斯山》的诞生地。 
       
       或许正因为从小就养成了亲近大自然的习惯,邻近的维也纳、意大利、希腊 
      乃至埃及都可以见到他的足迹,也因此才会有像《来自意大利》、《阿尔卑斯山》 
      这类作品的诞生。其实用音乐表现自然景观,有太多作曲家做过尝试,也都获得不 
      错的评价,贝多芬的《田园》、德步西的《海》、西贝流士描写北国风情的诸多作 
      品等,不过理察.史特劳斯这部作品最大的不同是,他竟然能将阿尔卑斯山的景致 
      由夜而日出、日落而复夜、登山者在山里所面临的种种变化,分成22个主题处理。 
      能将自然界的变化作如此细致的描写,就非其它作曲家所能及,无怪乎本曲会出现 
      一些特有的乐器,理察.史特劳斯将画面转换成音符的功力,果然令人折服。正由 
      于这首曲子有丰富的变化,我们在聆听时应该细细品尝其中的转折,也许,这时我 
      们脑海中会浮现一个十数岁的少年,在攀爬阿尔卑斯山迷路时所遇到的各种自然景 
      观。 
       
       说到理察.史特劳斯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高水平交响诗钜作,实在不应该忽 
      略积极鼓励他从事这类型创作的启蒙者?作曲家兼小提琴手亚历山大.里特(Alexander 
       Ritter),他建议理察.史特劳斯以李斯特为榜样,创作时以某个理念(idea)或标 
      题(programme)做为主体,如此方能突破前人的窠臼,开创出一番新局。理察从善 
      如流,因而从《来自意大利》开始了一系列交响诗的创作生涯,他自承:「里特的 
      忠告标示了我音乐生涯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到了《阿尔卑斯山》可说已经近了尾声,因为日后他再以这种方 
      式作曲的次数已寥寥无几,也许应该用本曲第13部的标题?顶峰来形容这部作品吧 
      ,从许多方面来说,《阿尔卑斯山》的确也已经到达了极致,说不定对他而言,这 
      类作品也该是「下山」的时候了。 
       
       这部作品的主题尽管繁多却也非常明确易懂,逐一介绍恐是多余,可以说作 
      说明的大概是结构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夜到日出归为序奏;登山到顶峰属于第一部 
      ;从第14部景致开始到暴风雨可算是第二部;剩下就是结尾的部分。如此区分可以 
      让我们在无法一一观察到各部的细节时,对曲子的行进有大致的认识,不失为刚开 
      始接触此取时可以采用的方式。除了结构之外,我们可以谈谈关于这部作品的诠释 
      。一般而言,如果不特别说明,这首名为《阿尔卑斯山》的交响诗都被理解为一位 
      登山客在山里不同时间所见的种种自然景观变化,不过由于本曲的创作适逢第一次 
      世界大战,于是也有人将暴风雨的威胁、悲剧性的结尾等等,视为对战前炫丽年代 
      的告别,这种诠释尽管不无道理,不过似乎也为单纯的写景音乐覆上一层不必要的 
      薄纱,听音乐,也许可以不必如此复杂。 
       
      要聆听这首曲子,不可免俗地又要回到肯培(Rudolf Kempe)与德勒斯登国立管弦乐 
      团(Staatskapelle Dresden)的版本,由于作曲家和这个乐团的特殊渊源,使得这 
      个乐团诠释理察.史特劳斯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再加上肯培向来细致的指挥 
      风格,本来就被认为是指挥这类作品的绝佳人选。当然,很多名盘之所以会成为不 
      朽之作绝非浪得虚名,如果大家有机会聆听这个版本,从一开始「日出」时渐出的 
      活力气息,到开始「登山」时的愉快心情,乃至「山上牧场」闲适气氛……等等, 
      不但能让你很快地感受到主题所欲呈现的意涵,再加上丰富而细致的音色变化,在 
      在让人体会到这个版本的价值所在。


      3楼2007-06-23 11:41
      回复
        这首交响曲,将登山各种场面像电影一样作写实描述,从登山写到下山,从拂晓写到天黑,中间又探幽,观瀑,遇险,加上雷雨风暴,生动有致,因此有人称为"电影音乐”。共分为5个部分: 


        序,从夜至日出。在弦乐拉长音上,弦乐与低音管奏夜的动机。这段是我每次坐在公车上都听不见的……2.日出。展开了宏大宽阔的声音场景,恐怕卡拉扬对这个旋律的体会最深,据说他曾不止一次亲自体验这部交响曲,尤其是这个场景的真实。 

        第一部分为登山,包括:3.登山。低音弦乐有力地奏流浪者的主题,这一主题由山的动机发展而成,悬崖峭壁的动机出现于圆号与长号,出现打猎信号而转向4.走向森林。在弦乐嘈杂声中,出现圆号、长号舒展的旋律,加入流浪旋律,形成杰出的对位。转入降A大调,流浪者主题变成牧歌,进入5.小河畔之旅。接着,弦乐和木管快速六连音下降,经岩石动机到达6.瀑布。圆号奏喜悦的旋律,这是流浪主题后的第二主题,它构成7.幻象,进入8.花的牧场。大提琴奏流浪主题,表示流浪者的心情。趋于平静后进入9.山上牧场。可听到牛颈上的铃声和阿尔卑斯山号角声。流浪者加速攀山。10.穿过灌木丛和矮树林中迷路,以加速往前走的动机形成赋格。流浪者穿越岩石动机,又看见山的动机而抵达11.冰川之上。小号、大管高音旋律显得特别辉煌。在雷声中出现12.危险的一刹那,山路顺岩石越来越陡,流浪者在艰难的攀登中,终于13.抵达山顶。音乐变得缓和,又略带欣慰再现出2般的辉煌。 

        第二部分为山顶,14.为幻景。长号奏山顶主题,双簧管奏敬仰动机,流浪者表现出内心的感动,山的动机应以感恩之歌,太阳动机应以欢呼之歌,形成全曲顶点。这段中能感受到流浪者激动的情绪交织。15.云雾弥漫,弦乐表现云雾急速奔跑。16.太阳被云层遮暗,木管奏悲歌式旋律,风琴增添了寂寞色彩,进入17.悲歌。不安的气氛笼罩,进入18.暴风雨前的宁静,远处传来隐隐雷声,烟雾弥漫,木管奏令人恐惧的旋律,雷声越来越近,19.雷雨和暴风。 

        第三部分为下山,这部分接着雷雨,实为前面景色的再现。20.太阳落山,山的动机雄壮地出现于铜管,太阳动机被扩大,转位,出现悲歌旋律而进入21.终曲。太阳动机加上喜悦的主题,渐慢后安详地出现流浪主题,进入结尾22.夜,一切都在夜幕中轻轻消失。


        4楼2007-06-23 11:42
        回复
          图1


          5楼2007-06-23 11:43
          回复
            图2


            6楼2007-06-23 11:43
            回复
              图3


              7楼2007-06-23 11:46
              回复
                图4


                8楼2007-06-23 11:46
                回复
                  图5


                  9楼2007-06-23 11:47
                  回复
                    图6


                    10楼2007-06-23 11:47
                    回复
                      看不见图。。。


                      11楼2010-08-09 17:51
                      回复
                        构思很好的一部作品
                        经常忍不住联想故事情节


                        12楼2010-08-09 17:53
                        回复
                          这些版本你没听过吧




                          14楼2018-04-23 20:46
                          回复
                            还有



                            15楼2018-04-23 2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