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是理查·施特劳斯最后一部交响诗代表作,壮观的景致描绘令人赞叹,乐曲开始为日出、登高、森林、溪流、瀑布和灌木从中的细细描绘;最后为高潮、暴风雨和日落景色的铺垫;这部音乐作品的许多段落被用于许多影视电影中作为主题背景音乐。因此有人称为"电影音乐”。
1.序,从夜至日出。在弦乐拉长音上,弦乐与低音管奏夜的动机。
2.日出。展开了宏大宽阔的声音场景,恐怕卡拉扬对这个旋律的体会最深,据说他曾不止一次亲自体验这部交响曲,尤其是这个场景的真实。
第一部分为登山:
3.登山。低音弦乐有力地奏流浪者的主题,这一主题由山的动机发展而成,悬崖峭壁的动机出现于圆号与长号,出现打猎信号而转向森林。
4.走向森林。在弦乐嘈杂声中,出现圆号、长号舒展的旋律,加入流浪旋律,形成杰出的对位。转入降A大调,流浪者主题变成牧歌,进入小河畔。
5.小河畔之旅。接着,弦乐和木管快速六连音下降,经岩石动机到达瀑布。
6.瀑布。圆号奏喜悦的旋律,这是流浪主题后的第二主题,它构成幻象。
7.幻象。进入花的牧场。
8.花的牧场。大提琴奏流浪主题,表示流浪者的心情。趋于平静后进入山上牧场。
9.山上牧场。可听到牛颈上的铃声和阿尔卑斯山号角声。流浪者加速攀山。
10.穿过灌木丛和矮树林中迷路,以加速往前走的动机形成赋格。流浪者穿越岩石动机,又看见山的动机而抵达冰川之上。
11.冰川之上。小号、大管高音旋律显得特别辉煌。在雷声中出现。
12.危险的一刹那,山路顺岩石越来越陡,流浪者在艰难的攀登中,终于抵达山顶。
13.抵达山顶。音乐变得缓和,又略带欣慰再现出日出般的辉煌。
第二部分为山顶:
14.为幻景。长号奏山顶主题,双簧管奏敬仰动机,流浪者表现出内心的感动,山的动机应以感恩之歌,太阳动机应以欢呼之歌,形成全曲顶点。这段中能感受到流浪者激动的情绪交织。
15.云雾弥漫,弦乐表现云雾急速奔跑。
16.太阳被云层遮暗,木管奏悲歌式旋律,风琴增添了寂寞色彩,进入悲歌。
17.悲歌。不安的气氛笼罩,进入暴风雨前的宁静。
18.暴风雨前的宁静。远处传来隐隐雷声,烟雾弥漫,木管奏令人恐惧的旋律,雷声越来越近。
19.雷雨和暴风。
第三部分为下山:
20.太阳落山。山的动机雄壮地出现于铜管,太阳动机被扩大,转位,出现悲歌旋律而进入终曲。
21.终曲。太阳动机加上喜悦的主题,渐慢后安详地出现流浪主题,进入结尾。
22.夜。一切都在夜幕中轻轻消失。
1.序,从夜至日出。在弦乐拉长音上,弦乐与低音管奏夜的动机。
2.日出。展开了宏大宽阔的声音场景,恐怕卡拉扬对这个旋律的体会最深,据说他曾不止一次亲自体验这部交响曲,尤其是这个场景的真实。
第一部分为登山:
3.登山。低音弦乐有力地奏流浪者的主题,这一主题由山的动机发展而成,悬崖峭壁的动机出现于圆号与长号,出现打猎信号而转向森林。
4.走向森林。在弦乐嘈杂声中,出现圆号、长号舒展的旋律,加入流浪旋律,形成杰出的对位。转入降A大调,流浪者主题变成牧歌,进入小河畔。
5.小河畔之旅。接着,弦乐和木管快速六连音下降,经岩石动机到达瀑布。
6.瀑布。圆号奏喜悦的旋律,这是流浪主题后的第二主题,它构成幻象。
7.幻象。进入花的牧场。
8.花的牧场。大提琴奏流浪主题,表示流浪者的心情。趋于平静后进入山上牧场。
9.山上牧场。可听到牛颈上的铃声和阿尔卑斯山号角声。流浪者加速攀山。
10.穿过灌木丛和矮树林中迷路,以加速往前走的动机形成赋格。流浪者穿越岩石动机,又看见山的动机而抵达冰川之上。
11.冰川之上。小号、大管高音旋律显得特别辉煌。在雷声中出现。
12.危险的一刹那,山路顺岩石越来越陡,流浪者在艰难的攀登中,终于抵达山顶。
13.抵达山顶。音乐变得缓和,又略带欣慰再现出日出般的辉煌。
第二部分为山顶:
14.为幻景。长号奏山顶主题,双簧管奏敬仰动机,流浪者表现出内心的感动,山的动机应以感恩之歌,太阳动机应以欢呼之歌,形成全曲顶点。这段中能感受到流浪者激动的情绪交织。
15.云雾弥漫,弦乐表现云雾急速奔跑。
16.太阳被云层遮暗,木管奏悲歌式旋律,风琴增添了寂寞色彩,进入悲歌。
17.悲歌。不安的气氛笼罩,进入暴风雨前的宁静。
18.暴风雨前的宁静。远处传来隐隐雷声,烟雾弥漫,木管奏令人恐惧的旋律,雷声越来越近。
19.雷雨和暴风。
第三部分为下山:
20.太阳落山。山的动机雄壮地出现于铜管,太阳动机被扩大,转位,出现悲歌旋律而进入终曲。
21.终曲。太阳动机加上喜悦的主题,渐慢后安详地出现流浪主题,进入结尾。
22.夜。一切都在夜幕中轻轻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