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转录顺序极其紊乱,不是对应原书目录的)
反得奇,望得怪
——《东邪西毒》剪接的两点观察
by 何思颖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很多人都说难懂。这自然与其错综复杂的情节及省略的叙事方式有关,但电影不按牌理出牌的剪接应该也是主要原因。本文特就该片剪接的两种特色做出初步的分析。
(一)自成一格的正/反拍策略
正/反拍(shot/reverse shot) 是基本的电影技术,差不多每一部主流电影,甚至很多离经叛道的实验电影都会采用。顾名思义,正/反拍是先让观众看到一个影像,再把摄影机转过来,让观众看到另一面。最普遍的用法、是一个镜头先拍一个角色,跟着反过来拍他或她的观点。
王家卫的电影也经常沿用传统的正/反拍方式。较主流的《旺角卡门》不用说,《东邪西毒》中也有出现。例如刚开场不久,张国荣饰的欧阳峰与刘询饰的对手打斗,便有几个人对剪的正/反拍(图1-2)。但这种主流的剪接手法,在《东邪西毒》内一般都出现于过场式或较次要的时刻。在重要的戏剧场面,王家卫会采用违背了约定俗成习惯的剪接方式,因此令人有“不知他说什么”的感觉。他独特的正/反拍风格,有以下数种方式。
(1)多用双人镜头(two-shot)
一般主流电影,两个角色的对手戏都采用双人镜头及单人镜头对剪的方式。甲与乙交谈,首先同时看到两人,跟着一个甲的单镜、乙的反应镜头(reaction shot),然后再回到双人镜头或甲乙对剪……
王家卫的作品,经常像欧洲式的所谓艺术片一样,刻意违背这种方式,大量应用双人镜头。例如戏中黄药师第一次探望欧阳锋,两人风马牛不相及地在屋外帐篷下的远镜中坐着,黄在桌旁提到那“醉生梦死”,欧阳远远地坐在墙上,身体向着外面苍凉的景色,头却转过来听(图3)。在朦胧的暮色(或阴暗的灯光)下,我们只听到黄的独白,看不到两人的表情,发言者的口形更不用提了。直至谈话的末段,王家卫才接到黄的中镜,让我们看得清楚点(图4)。跟着接到一个欧阳的正面特写,好像是他的反应镜头,细看之下,背景却已移至室内,声带上亦响起他的旁白,显示已进入了另一场戏(图5)。
这种剪接及场面调度,营造出强烈的疏离效果,阻止了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及对电影的投入,令他们难以产生一般观影的感情反应。还有,上文提到的欧阳锋特写,时间非常短暂,一般观众可能根本未有机会看清楚更换了的背景,只直觉地感到有了变动,更增迷惘之意。
(2)没有反应镜头
观众误会欧阳的特写为反应镜头,因为这是一般电影的剪接策略。王家卫令人困惑的地方,是因为他经常违反了观众的期待。
黄药师说话,我们自然想看到欧阳锋的反应,一般电影也会满足我们的期待。王家卫巧妙的地方是那一个欧阳锋的特写,又起码交待了他的部分反应,不过这反应却发生在另一场戏中!
贯穿《东邪西毒》,王家卫不断触犯着我们的期待,拒绝为我们提供反应镜头。最明显的例子是介绍欧阳锋为杀手经纪人的戏。他在大特写中对着镜头说话,对象是右方前景只见到黑黑的背影的人。欧阳锋巧言令色地引诱这个无名人去买凶,但王家卫从头到尾不让我们看到他的面貌。只有正拍,没有倒转枪头的反拍(图6)。
另一个例子是杨采妮饰演的无名女子,请求欧阳锋雇大夫照顾洪七。欧阳语带讥讽的说,“可惜我家没有鸡蛋……你是最擅长用鸡蛋请人做事的。”他边回应边喝水,摄影机则停留在他的面部特写,没有剪到她的反应。直至他喝完水,去到她身后说,“我是不会救他的”,我们才在双人镜头的特写中见到她的反应。
(3)从单人镜头到双人镜头的长拍方式
王家卫省略反应镜头而改用双人镜头的策略,有时则以长拍方式出现。慕容嫣与欧阳锋讨论她“哥哥”,两人围着一个鸟笼谈了好长一段话,但王家卫只用了一个镜头。这不但是上文提到的双人镜头,还是我在本书另外一篇文章讨论的MuMo长拍镜头。慕容,欧阳,鸟笼,笼的影子,摄影机及镜头焦点都不断移动,婆娑起舞地彼此配合(图7-10)。他说话时,王家卫没有剪到她的反应,反而安排他慢慢地走到她身旁或身后,镜头则跟着他从单人镜头摇到双人镜头,让我们同时见到说话的他及反应的她。稍后“哥哥”慕容燕出现,也应用了同样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