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扬州玉器制作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两淮盐政在建隆寺设有玉局,承制清廷各种大型陈设玉器,同时,大量生产玉器,将其中精品进贡朝廷,因而产生了名闻遐迩的“乾隆工”,亦称“扬州工”。被誉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则是扬州玉雕史上巅峰之作。 开栏语 自2013年起,本报《绿杨风》文化周刊新增“扬州工”专版,开设“名师档案”、“工艺史话”、“精品赏析”等栏目,领略扬州工艺美术史上工艺大师的风采,与您一起品赏扬州工艺的精品珍品,共同探讨扬州工艺的历史。 吴娟 《大禹治水图》玉山的制作情况,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初十日。奉旨:‘九千斤大玉准做《大禹开山图》样式, 将内里收贮《大禹开山图》发交舒文, 著贾铨照图式样在大玉上临画,准时发往扬州, 交图明阿成做’。钦此;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廿七日。奉旨:‘准交两淮盐政图明阿照此蜡样做法,纸样大小成做。其座子照玉形配做铸料铜座。其大玉上所画钻心,照依大小并照纸样所贴深浅尺寸数目打取钻心,俟打得时,即送京呈览。’钦此;奉发蜡样,恐日久熔化,故照发到蜡样刻成木样一座,咨送贵处呈览, 敬谨办理在案。 据史料记载得知:《大禹治水图》玉山的玉料采自新疆和田一带密勒塔山,玉料从新疆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选用清宫旧藏宋画《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宫廷画家贾铨根据稿本设计玉山图样,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共画四张,于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初十完成。随后又制成蜡样, 于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送乾隆皇帝阅示。乾隆帝于五月七日批准后,发往扬州雕制。玉料和图纸、蜡样送扬州后,因扬州天气较热,怕日久蜡样熔化,经乾隆批准,又照蜡样刻成木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九月份,《大禹治水图》玉山在扬州正式动工,完成于乾隆五十二(1787年)年六月份, 同年八月十六日《大禹治水图》玉山水运至北京,并被安设在紫禁城的宁寿宫乐寿堂至今。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正 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又命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永泰刻字,将他亲笔题字《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诗刻在《大禹治水图》玉山的背面,又将他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和“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篆刻在《大禹治水图》玉山前后适当位置上。 此玉山呈尖首圭形,下部内收,尤呈突兀奇险,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玉料呈青色,有绺纹,通体立雕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古木苍松之中成群结队的民工艰苦卓绝地劳动,他们有的锤凿打石,有的挥镐刨沙砾,还有的用简单的杠杆机械凿山开山。 《大禹治水图》玉山在乾隆皇帝的提倡和指导下,造办处画家贾铨参与具体设计下,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加上闻名天下的“扬州工”,使得《大禹治水图》玉山成为当之无愧的玉器之王。从弘历御制诗“攻用十年告蒇事”句判断,从选料设计到刻字完成的全部工程整整用了十年。历经两任两淮盐政图明阿、徽瑞,方告完成。 顾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