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外传吧 关注:58贴子:797
  • 3回复贴,共1

《春秋外传》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IP属地:云南1楼2013-01-26 22:36回复
    《国语》是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也叫《春秋外传》。原来传说是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所作,与《左传》并列为解说《春秋》的著作。近代学者研究证实,春秋时有盲史官,专门记诵、讲述古今历史。左丘明就是稍早于孔子的著名盲史官,他讲的历史得到过孔子的赞赏。盲史官讲述的史事被后人集录成书,叫做《语》,再按照国别区分,就是《周语》、《鲁语》 等,总称《国语》。西晋时曾在魏襄王墓中发现了大量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其中就有《国语》三篇,谈到了楚和晋的历史,这说明战国时此书就开始流传了。现在版 本的《国语》大概是这些残存记录的总汇。因为是口耳相传的零星记录,内容主要是口语,国别和年代的区分、排列没有严格标准。全 书二十一卷中,《晋语》九卷,《楚语》二卷,《齐语》只有一卷。《周语》从穆王开始,属于西周早期。《郑语》只记载了桓公商讨东迁的史实,也还在春秋以 前。《晋语》记录到智伯灭亡,到了战国初期。所以《国语》的内容不限于《春秋》,但确实记载了很多西周、春秋的重要事件。从传授渊源来看,可以认为是左丘 明所作。《国语》出自的记录,是一种价值极高的原始史料,因此司马迁著《史记》时就从中吸取了很多史料。[1]​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IP属地:云南2楼2013-01-26 22:37
    回复
      http://baike.baidu.com/view/36951.htm度娘百科


      IP属地:云南3楼2013-01-26 22:37
      回复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国别史,二十一卷,大致成书于战国初年,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又称之为《春秋外传》,和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两书互为表里,互相参证。   《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分别记载了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约五百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各国史事详略不同,文风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应属历史文献汇编,至西汉刘向考校始定型。   《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刘熙《释名·释典艺》曰:“《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 事和外交活动,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史论结合,在史学思想上是一个进步。其结构基本上是一事一议和夹叙夹议的形式,多由短小的故事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有 些描写开始向细微化方向发展,同《尚书》相比,叙述更加周密,也更贴近生活,更富有趣味性、戏剧性和幽默感。   关于《国语》的评价,较为复杂。在先秦典籍中受责难最多的就是此书,直至清代,崔述仍在批评其“荒唐诬妄,自相矛盾”,“文词支蔓,冗弱无 骨”。其原因一是在于其对各国历史分别叙述,难成体系;二是在于其有较浓重的神秘色彩,遇事求神问卜;三是在于其所述情节每多虚构,一直受人诟病。这里, 有必要为《国语》“伸冤”。首先,这是一本史料汇编,各国史官难免风格不同,不能苛求;其次,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 事的重视,重视人民在江山社稷中的作用;最后一点,实际上是《国语》最具特色的部分,虚构的章节往往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如骊姬夜半而泣进谗言(《晋语 一》),非第三者能知,显然是作者援情度理的虚构,但却成功刻画出一个口蜜腹剑、阴险狠毒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国语》值得为之喝彩之处。   《国语》的语言古朴晓畅,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倾向,但各个部分的语言风格又不尽统一,《吴语》、《越语》、《楚语》宏放疏宕,《周语》、《鲁语》庄重典雅,《晋语》则生动活泼,多有幽默风趣之笔。   《国语》现存的版本,有宋代刻印的两种本子,一为昭道本,一为公序本。《四部备要》本即是据清士礼居翻刻的昭道本排印的,而《四部丛刊》本则是据明代翻刻的公序本影印的。


        IP属地:云南4楼2013-01-26 2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