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阅读吧 关注:22贴子:290
  • 2回复贴,共1

《新新阅读》,十年后的相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在想,如果不是现在的信息技术,很多我们喜欢的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存在于电视报纸杂志的人很可能就真的以为他们是二次元生物了。
如果回到十年前,告诉那个在台灯下反复翻看《新新阅读》的自己,将来有一天,我会和喜欢的作者聊天,即使是通过屏幕,我猜哪怕是当时很好骗的自己也会抽自己“你骗鬼啊!”
2003年,在学校外的书店看到《新新阅读》的时候刚刚发行到第二期,封面五彩斑斓的,带着“才出刊可能不怎么样”偏见打开,5分钟后,付款顺便订了下一期。那个时候我看的书主要有两类,励志类,教科书,和不学无术类《女友》《武侠》《奇幻》《萌芽》。《新新阅读》不是其中任何一类,不是少女系,也不是爱写作的中学生的课外作文,更不是某种特征鲜明的写作类别。每期有个专题,叫特别策划,比较贴近高中生的选题,还有几篇短篇小说,几篇散文,每期有个人物访谈,采访一些当时的新锐年轻写手,几乎都是《萌芽》上名声大振的作者们,村树,周嘉宁……还有编辑和读者的互动,读者很活泼编辑没正形,放在最后两页。
编辑当中,我记得有个阿西的,专题中认识的作者有怀沙,当时的北大才子,在后来的文章中透露自己要进藏支教,后不知所踪。短篇小说中我记得的作者有张嘉佳,坏蓝眼睛,记叙文中我记得童童,萨苏。
张嘉佳的文章中,《姐姐的灵魂》印象深刻,看的时候笑看完之后哭。我至今仍然记得第一句,“姐姐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妈妈削去了头发,三年级的我弹起了琵琶,音准很差,两个女人用1元钱打发,啊,快乐的少年郎,走着有人扶持的步伐。”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其中一句是化用戏文《思凡》。
坏蓝眼睛的《为苏格的年华》,是我少女时代中读过的关于暗恋最美,记得最久的文章。后来大学时在《南风》封面上无意中看到她的名字果断买走,回去一看,是坏蓝用苏格做第一人称写的《为苏格的年华》的男生版,站在几年时光的两岸,就这么猝不及防地读到年少时在脑子里念念不忘的故事的结局,整个故事落幕,也许是因为我终于知道故里的结尾并不圆满,也许是因为突然相遇几年前的自己,也许是因为想到后来那么喜欢的杂志再也不会更新,也或许是这些情绪混合在一起,就那么爬在书桌上把一本崭新的《南风》哭得皱巴巴的。
旅日作家萨苏老师的文章多和他在日本的工作生活相关,我具体不记得有哪些,但我记得他的文章中流露出的盖都盖不住的幽默和睿智,因为日剧而对日本产生的那点肤浅的喜欢终于有点走入正途的意思。
还有一个旅居异国的作家就是刚刚在微博相认的童童。和一衣带水的日本相比,这位同学的机票就贵了些,远在德国。
呃,一本面向中学的杂志中旅居国外的作家比例是不是高了点啊,和基本上是同龄人作者的《萌芽》相比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洋气,对,当时就是觉得,好洋气哦,有作家在国外哎。(可以不骂我崇洋媚外么,虽然我当时确实有点。)
童童的文章也是,我不太记得具体的某一篇,但我记得阅读时的感受,故事很好玩,文笔很惊艳,作者很神秘。前期基本上是记叙文,写他在德国学习生活的好玩的故事,有一篇写狗狗的,他管他寄住的主人家的狗叫香肠,吓到主人家以为他要吃了人家。主人家来中国旅游,他给人写一纸条让他们到中国拿出来给别人看,他给把狗狗当做家庭成员的德国人写“请问哪里有好吃的狗肉”来坑人家。后期有一篇文章,他以女性的角度写,我一时没切换过来,还是按真人真事的记叙文的路子读了,读完之后,我凌乱了,关于作者是男是女的问题在脑子的盘亘了很久。直到刚刚在微博上,童童大人无意透露自己是“大叔”,这一悬案终于水落石出。
如果没有《新新阅读》的突然转型,可能我们的怀念不会这么多也不会这么绵长。
具体是哪一期我忘了,只记得有一天我如常在书店打开《新新阅读》发现这是一本16开的《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的时候还以为发生灵异事件了,“难道是印刷厂弄错了吗?”这是当时的第一反应,然后我拍拍心口“幸好还没给钱”。当时学习忙,没有经常上网,只是在一起又一起的16开《中学生优秀中文选》出刊的时候隐约猜到了些什么,然后后来在官网的论坛上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1楼2013-01-21 04:27回复
    好久不来这,发现如此有爱的吧友。


    4楼2013-01-28 16:22
    回复
      你手上的新新阅读可以分享一下吗?或者我想买可以出售不?


      5楼2016-08-26 1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