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差电现象第一次被发现是在1821年,由T.J.塞贝克首次发现,塞贝克发现如果两种不同的导体连接成回路,且两接头的温度T1和T2不同时,则回路中产生电动势,会有电流出现。13年后,J.C.A.珀耳帖发现电流流过两种不同导体的界面时,将从外界吸收热量,或向外界放出热量,即现在的珀尔帖效应。1856年,W.汤姆孙(即开尔文)用热力学分析上述两种温差电效应时指出,还应有第三种温差电现象存在。后来有人在实验上发现,如果在存在温度梯度的均匀导体中通有电流时,导体中除了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外,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这一现象定名为汤姆孙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