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黛碧吧 关注:201贴子:28,084

【转帖】年羹尧之妹----林黛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1299975984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小说中的人物在我国亦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在小说第一回,作者于开首便表明“欲将以往……编述一集,以告天下”,并通过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又重申了“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作者如此苦心表白,其用意实是告诉我们:这是部“实录其事”的小说。于是,便有了探究小说人物原型的必要。


1楼2013-01-09 03:03回复
    林黛玉,世人对她有太多的争议。她的性格受到了多数人的排斥与不理解,而她却是《红楼梦》中灵魂人物之一。在黛玉身上最突出、最引人注意的,不是外貌、不是才华,而是哭!任何看过《红楼梦》的读者对黛玉最深的印象便是“哭”!而作者正是通过她的哭,来向社会向世俗礼教向命运发出了最强烈的抨击!书中黛玉为世俗所不容,但她并未因此而随波逐流,改变自己去适应封建礼教,没有!她用讥、讽、怨、气、哭、啼,表达了她对荣宁二府的情感。她在反抗,以她独有的方式,正因此,她是**的。而她在贾府的格格不入,正如,她是贾府这个大的交响乐中最不合旋的音符:尖锐、刺耳。而贾宝玉这个世人眼中的“混世魔王”,父母眼中的“孽障”,同样是大观园的异类,他们的相爱便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了。


    2楼2013-01-09 03:03
    回复
      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成痴,于是有“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对于香菱的身份,是不应称其为姑娘的,但作者借探春的戏称—“菱姑娘”让我们自然想到了大观园众人对林黛玉的称呼—“林姑娘”,可见香菱、黛玉两人实为一人也。其实,除了上面的连结外,香菱与黛玉还有一个关键字的连结—“莲”,《红楼梦》中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开夜宴时,黛玉抽得一签,签上画有一枝“芙蓉花”。后有“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做芙蓉!’”而且黛玉另一个隐身—晴雯,死后被丫头编成专管芙蓉花的花神,因此宝玉为她作了《芙蓉诔》,而当宝玉刚读完《芙蓉诔》时“却是个人影儿从芙蓉花里走出来,”丫头大叫“晴雯真来显魂了!”(见七十八回)而后发现被认为是晴雯魂魄的正是黛玉。这些都在提醒读者:《芙蓉诔》实祭黛玉,而芙蓉亦指黛玉。芙蓉,是莲的别名,可以说“莲”指黛玉。而香菱,其原名“英莲”,名中便有一“莲”字,并在第五回,暗指香菱命运的诗句中有“根并荷花一茎香”,其中“荷花”当指香菱,而“荷花”即“芙蓉”即“莲”花呀,且“莲”与“年”近音,更有第二回“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这里的“那年士隐”应看为“那—年士隐”即英莲(香菱)其父—甄士隐,实姓“年”。也就是说黛玉、香菱其真人实姓“年”。


      5楼2013-01-09 03:05
      回复
        再次,在第四十八回,抢扇子事件中,夺得扇子回府的是老爷—贾赦。而贾赦在第四十六回中,欲娶丫头鸳鸯为妾,鸳鸳不从,求贾母庇护,并言“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贾赦说她想嫁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说,即便是皇帝,她也不愿嫁,其实,作者要表达的正是:丫头拒嫁的是“皇帝”,即此时贾赦暗指皇帝,那抢“扇子”的自然是皇帝了。


        7楼2013-01-09 03:06
        回复
          再有一个小情节,第十六回,黛玉自苏州回贾府,宝玉将北静王送他的—原“系圣上所赐零苓香念珠”(此句见十五回)又转赠给了黛玉,而黛玉却毫不领情地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第二十八回,宝玉将身上原是袭人的松花汗巾赠与蒋玉函,并把蒋玉函所赠的大红汗巾转赠给了袭人,而成了袭人与蒋玉函结成夫妻的先兆,小说中更有丫环小红与贾芸的绢帕相换,等等这些小物件在《红楼梦》中常有暗喻婚姻、命运的作用,更有黛玉自己对宝玉与湘云猜测时,发出的对小物件作用的评价:“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之愿”(见三十二回)。


          8楼2013-01-09 03:06
          收起回复
            再回到上面,黛玉说的“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其实,她不要的,不仅指“东西”,更是指“婚姻”。而这“念珠”最先是圣上赐给北静王世荣的。那么黛玉要的又是什么呢?还是小物件,第二十四回,有宝玉赠两块旧帕子给她,而她也“神痴心醉”地收下了,并在帕上题诗。这一收一拒,正表达了她的情感取向,帕子值几文,且是旧帕子,而原“系圣上所赐零苓香念珠”,价值必是不菲。她的选择,正是她真实情感的表达。而圣上赐念珠一事,在清代历史上亦有记载,在冯尔康先生所著的《雍正传》中亦有提到,康熙病危之时,曾将所戴念珠赐与雍正,而且小说中,北静王名“世荣”,“世荣”应为“是龙”也,即是真龙天子,由此可见北静王暗指雍正。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当然不是骂宝玉,而是在骂北静王,即骂雍正,这与第二回中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男子便觉浊逼人!”是一样的,都是在骂雍正是“浊臭逼人”的“臭男人”。所以,可以由黛玉的拒珠,看出黛玉的拒嫁,并且拒嫁的正是雍正!但由扇子最终被夺以及香菱的命运可知,“黛玉”的人物原型最终还是被逼出嫁。


            9楼2013-01-09 03:06
            收起回复
              上面曾说“莲”与香菱、黛玉的关系,其实,小说中与“莲”字有关的更有一人—贾琏,他的名字中的“琏”字与“莲”同音,与“年”近音,他在贾府,人称“琏二爷”,而年羹尧亦是位“年二爷”(其有一兄名年希尧),在第十六回中贾琏送黛玉回府,当时正值贾元春被晋封为贤德妃,于是,当他回房后,其妻王熙凤“因房内别无外人,便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在小说中,最该称为国舅的宝玉(元妃之弟),却无一人如此称呼,反是贾琏被其妻称为“国舅老爷”,而年羹尧当年不也是位“国舅老爷”吗?再看贾元春,她是位贵妃,小说中人称“元妃”。而年羹尧之妹,于雍正元年受封为贵妃,此“元妃”二字,可认为是“元年受封贵妃”的缩写。


              10楼2013-01-09 03:07
              回复
                再看另一条线—贾珍、贾蓉、秦可卿、秦钟。小说中,贾珍为贾蓉的父亲,而“贾珍”与“贾蓉”父子的名字与“雍正”、“乾隆”父子的年号相对比,可发现“珍”与“正”近音,而“蓉”与“隆”近音,且贾珍的“珍”与雍正其名—胤稹的“稹”同音。如此相似,实难称之为巧合,可以大胆推断贾珍即雍正,而贾蓉即乾隆。书中贾琏与贾珍关系亲密异常,这正与雍正和年羹尧起初的密切关系一样。


                11楼2013-01-09 03:07
                回复
                  其实作者在秦可卿丧事上的这种安排,不是要再一次提醒大家—公媳抓灰,而是告诉我们:秦可卿名为贾蓉妻,实为贾珍妾也(定不是大老婆,书中贾珍有妻为尤氏)。所以她的死贾珍哭,而贾蓉毫不伤悲,并且众人安慰的也只是贾珍而非贾蓉(见第十三回),因为她根本不是贾蓉的妻子,而是贾珍的妾室。(之所以小说中安排她为贾蓉妻,又写公媳抓灰,作者另有深意。)现在进行排比:秦可卿为贾珍(雍正)妾,香菱为薛蟠(雍正)妾,而年贵妃不也正是雍正的妾吗?
                  即然说到香菱,就来看看她与可卿的关系吧。第七回,香菱在贾府第一次出场时,通过王夫人陪嫁—“周瑞家的”之口说出了“这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的小蓉奶奶的品格儿。”丫环金钏儿也立即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这里的“小蓉奶奶”就是秦可卿,由此可见,香菱便指可卿。


                  13楼2013-01-09 03:08
                  回复
                    这种用模样相像而暗指是同一人的手法,还在晴雯身上用过,第七十四回,王夫人曾说“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这里说的正是晴雯,而她亦是黛玉的化身,她影射着黛玉的悲剧命运。其实对可卿的外表,小说还有一段更直接的对比,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有“早有一位仙姬在内,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这仙姬便是小名可卿的秦氏,同样的,这句话其深意便是:宝钗、黛玉都指秦可卿。护官符中有对薛家评说“丰年好大雪”,“雪”与“薛”谐音,“雪”即指薛家,这一句中其实还藏有一“年”字,可认为薛宝钗实应姓“年”,而薛蟠身上不仅有雍正的影子,更有年羹尧的影子。


                    14楼2013-01-09 03:09
                    回复
                      书中,与秦可卿相像的宝钗,几次被比喻成“杨贵妃”(见二十七回、三十回),众所皆知,杨玉环受其兄杨国忠所累,终被赐自尽而死,杨国忠亦是被众将士杀死。而书中第五回有“诗后又画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这是宝玉梦中所见的暗指秦可卿命运的画,画上的“悬梁自尽”与杨玉环的死法一模一样,而上面有说从秦可卿丧事上看出其为贾珍妾,那么作者为何还故意安排其为贾蓉妻,又有公媳抓灰一说呢?其实说到公媳抓灰,容易让人联想到书中老提到的杨玉环,并且是常用来比喻宝钗的杨玉环—第三十回有“怪不得他们拿姐姐(宝钗)比杨妃……”及“我(宝钗)倒象杨妃”等语。并且秦可卿与宝钗相像,作者把杨贵妃公媳抓灰一事加在了秦可卿的身上,实是告诉读者:宝钗也罢,象宝钗的可卿也罢,她们的人物原型是位贵妃,而且是位与杨玉环地位同等、命运相似的贵妃。放眼小说诞生的“雍”、“乾”年代,不正是年贵妃吗?其实把唐代的杨国忠与清代的年羹尧来相比较,他们都是国之重臣,妹为贵妃,权倾一时,家财万贯,且结局都是家破人亡,而杨贵妃与年贵妃亦有一比,同样贵为贵妃,同样不得寿终,同样受兄所累,同样人一亡,家就败。可见杨贵妃与年贵妃命运十分相似,而与杨贵妃相似的宝钗实为年贵妃也。


                      15楼2013-01-09 03:10
                      回复
                        小说中,在秦可卿死后,不久,其弟秦钟亦病死。这与年贵妃死后的下一个月其兄年羹尧便被雍正赐其自杀而亡,在时间差距上极为相似,这里“弟”秦钟,实为“兄”也,只是作者善用的隐藏手法罢了。第十六回开头第二段介绍了凤姐弄权害死一对苦命鸳鸯的事,结果那个叫“金哥”的女孩“自缢”,并有“那守备之子谁知也是个情种,闻知金哥自缢,遂投河而死。”一句,说“守备之子”“也是个情种”,这“也是”便是说“金哥”是“情种”,所以“守备之子”“也是”。而“情种”与“秦钟”读音十分相似。也在此回,宝玉看秦钟时,有“宝玉忙叫道:‘鲸哥!宝玉来了,’”这里“鲸哥”是秦钟的小名,“鲸哥”与“金哥”读音也十分相似,且无论是金哥这个“情种”,还是守备之子这个“情种”,他们都是自杀,实是暗指秦钟不是病死,是自杀!


                        17楼2013-01-09 03:11
                        收起回复
                          更有小说第十六回“那秦钟早已魂魄离身,只剩得一口悠悠余气在胸,正见许多鬼判持牌提索来捉他。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因此百般求告鬼判。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我们再翻到《雍正传》第114页有“年羹尧接到自裁令,迟延不肯下手,总在幻想雍正会下旨赦免他,监刑的蔡廷严加催促,年遂绝望地自缢。”这种不肯就死的磨蹭,以及死时身边有人监刑催促都是如此相同,可以发现年羹尧死时的际遇与秦钟死时的遭遇是一样的。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秦钟就是年羹尧!而小说第一回有“不想这日三月十五……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那火已成了势了……可怜甄家在隔壁,早成了一堆瓦砾场了”,这里由三月的一场火引发了甄家的哀败,而上面说甄士隐实姓“年”,即“甄家”为“年家”!而“火”与“祸”谐音,其实甄家三月起“火”,实为年家三月起“祸”呀,


                          18楼2013-01-09 03:11
                          回复
                            在《雍正传》第111页有“雍正以此为题目,于三月间发出上谕,说年羹尧‘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归之于朕耳’……这就把讨伐年羹尧的战幕正是揭开了。”可见年家与小说中的甄家一样都是三月起“火”(祸)。而秦可卿从小说中第八回最后一段可知其为秦邦业养女,秦钟为秦邦业亲生儿子,这与“年氏,巡抚年遐龄女,或云为遐龄养女。”(见《雍正传》第535页)一句中的“或云”又如此吻合。


                            19楼2013-01-09 03:11
                            回复
                              更有第三十五回,“忽有人来回话,说:‘傅二爷家的两个嬷嬷来请安,来见二爷。’”下面又有“宝玉素昔最厌勇男蠢妇的”一句,这里“勇男”当是说“傅二爷”,“蠢妇”在这里即指“两个嬷嬷”,并且又由宝玉的听说来告诉读者:这位傅二爷还有个“琼闺秀玉”的妹妹“名唤傅秋芳”,其人“才貌俱全”,而宝玉“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而又交待“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子,要与豪门贵族结亲……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小说中,这傅二爷兄妹只在这里露了个影,连面儿也没出来,这两人是否多余呢?不,这实际上是小说重要人物原型的一次投影。傅二爷其实便是年二爷—年羹尧,众所周知年羹尧是叱咤一时的大将军,一介武夫,称其为“勇男”再合适不过,其实宝玉的“最厌勇男”,实是宝玉厌年羹尧,恨年羹尧,牺牲妹妹以求前程,达到攀龙附凤的目的,而最后只是一场空。这在第五回里《好事终》中有评“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而宝玉对傅秋芳的“遥爱之心”正是对住在宫中的年贵妃的“遥爱之心”。


                              20楼2013-01-09 0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