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谌吧 关注:83贴子:407
  • 4回复贴,共1

【转贴】千秋遗恨隆中对——关羽北伐纵横谈 作者 琅琊杨文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娘别闹


1楼2013-01-03 16:06回复
    一、隆中一对
    诸葛亮初见刘备,即提出了“跨有荆益、联孙抗曹,天下有变,两路进兵,规复汉室”的战略计划。自长坂至汉中,刘备万里长征,从倾家荡产,濒临倒闭的寄居客军,一举成为拥兵十数万,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头等诸侯。其十年迅猛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是《隆中对》。故而,要充分理解关羽北伐的战略目的,就必须先理解《隆中对》。
    《隆中对》的战略预备,一是跨有荆益,一是联孙抗曹。此间矛盾,姑且留于后文评述,在此先谈其战略进攻的计划,即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败于赤壁,眼见一统无望,雄心日销,“晚年效应”开始显露。荆楚之血未拭,漳水三台已立,中原大兵大役,百姓本已不堪压榨,曹家的政策新动向更将草民迫向穷途,穷则思变。①自汉帝东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无人臣之礼,激起了拥汉派的强烈不满。董承既图之于前,伏氏复谋之于后。曹操一手刀把子,一手笔杆子,两手抓,两手都过硬。《让县自明本志令》信誓旦旦,诚意凛然,读之不落泪者非忠臣也。未承想墨迹未干,这位自诩的“汉征西将军”便一脚踢开了自家划定的底线,先进公,后称王,割地自肥,向皇位步步进逼,到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干脆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秦有望夷之败,汉有王氏之乱,曹操出身宦种,又是新科外戚,身兼赵高、王莽,殷鉴不远,朝野的拥汉派无不预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人怕逼,逼则生变。中原之势,即便未如《隆中对》所言之“天下有变”,亦已处于“天下将变”的道口。无论准备“作乱”的百姓,还是打算匡扶社稷的拥汉派,都势单力薄,自立不济,需求外援,于是有仁德之名,且打着复兴汉室旗号的刘备集团不免成为众望所归。②


    2楼2013-01-03 16:18
    回复


      3楼2013-01-03 16:20
      回复
        六、亢龙有悔
        魏王曹操自起兵以来,斩吕布、平二袁,收刘琮、降张鲁,纵横中原,直抵辽东,几平天下。万没料到英雄一世,末了却晚景凄凉,眼见手创的魏国风雨飘摇,有大厦将倾之危。七军之没、魏讽之乱,使其在关中坐卧难安,于十月统大军匆匆返洛,而此时关羽偏军早已驻马郏下,兵临许昌。①
        以关羽兵力,断无力在襄樊未克之时分兵逐鹿,郏下之军,无非接应中原一众起义军,进逼许昌,虚张声势,误导曹魏战略,以策全局。曹操果然中计,惟恐汉朝廷落入刘备手中,自家从此坐实了贼名,遂打算迁都以避锋芒。②
        京都,国之根本,根本动摇,人心大乱,元气自伤。自周以降,受敌之逼而迁都者,断无好结果。曹操竟出此下策,实为关羽所谲,举止失措,行将自毁基业,遗讥万世了。
        幸好魏廷中尚有两位谋士旁观者清,没被关羽的猛烈攻势吓破胆——蒋济与司马懿急谏,先照损周瑜之例,给魏武大灌了一通安神汤,而后抛出囊中妙算:联孙制刘。
        自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起,孙刘两家便在荆州问题上反复纠缠,从头到脚理不清的恩恩怨怨。仗着曹军入侵汉中,孙权遂得坐地分赃。一占三郡,立马化干戈为玉帛,和刀兵相交的对头“更相觇伺,逐利见便”,去找曹操的麻烦。关羽兴兵北伐,孙家允其舰船通过辖境在前,攻合肥在后,怎么看都和关羽好得蜜里调油。但蒋济、司马懿料定孙仲谋慑于关羽威势,恐其反噬,瞧着关羽风光,断不会舒服,更料定此人唯利是图,翻脸比翻书还快,礼仪廉耻之类的虚名向来不在眼里。③
        果不其然,还没等曹操抛媚眼,孙仲谋的效忠信已经飞也似得递来了。时距孙权攻合肥未及三月。④
        转眼间满手的败券变胜券,曹操自是喜出望外,摁下迁都的昏招,自东线调兵遣将,召还张辽诸军,一心一意清算关羽了。⑤
        曹孟德病急乱投医,却未料到孙仲谋自有他的如意算盘。
        前者关羽激战襄樊,七军驰援,兵力吃紧。陆逊适时一份马屁信,拍得关某虎心大悦,遂逐渐自江陵调兵北上。⑥而今孙仲谋故技重施,事实证明,号称“智计绝人”的曹孟德一点都不比关云长高明。张辽诸军既去,阻碍孙权北上的积年绊脚石一时扫清,徐、豫大门敞开,空虚尤甚江陵——准备了一桌菜,上来了两桌客,怎么办?孙仲谋与刘备曾结秦晋之好,又是十年的交情,犹能干出贩卖的勾当,而况“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的曹操乎?
        但吕蒙一堂晤对,终究燃起了孙权强烈的荆州情结,一番摇摆之余,曹操侥幸得脱,关羽自然要倒霉了。⑦
        孙权之所以决定取荆,除了战略考量之外,更由于其已穿着盟友的伪装,在荆州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
        关羽出兵之前,南郡城中失火,烧毁军需,关某自然要找直接责任人——南郡太守糜芳的麻烦。芳乃糜竺之弟,亦为士流,羽向称强梁,以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闻名,自然不会对糜芳客气。亲密盟友孙仲谋冷眼旁观久矣,见有机可乘,立即伸出橄榄枝,糜芳惶恐之余,自然上了贼船。⑧
        关羽出兵北伐,糜芳、**守将士仁负责供给军需。由于关某素日不把二人放在眼里,二人忿恨之余,不免消极怠工。关羽在前线志得意满,不假思索得丢了句“还,当治之”。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关羽时已假节钺,“治之”二字,力重千钧。糜芳、士仁既无力与抗,只能想着法子令关羽不得“还”了。⑨
        ————————————————————
        ①《三国志•满宠传》: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
        ②《三国志•蒋济传》: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③《三国志•蒋济传》: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④《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资治通鉴》:七月,孙权攻合肥。
        案:《温恢传》言:“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则孙权攻合肥去秋八月水淹七军不远,《通鉴》为是。


        7楼2013-01-03 16:23
        回复
          ⑤《三国志•张辽传》: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⑥《三国志•吕蒙传》: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三国志•陆逊传》: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闚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原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览逊书,有谦下自讬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
          ⑦《三国志•吕蒙传》: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案:蒙传此节,时间明显错误。刘备建安十八年召诸葛亮率赵云与张飞入蜀,曹操以十二年征柳城,岂可言“新破诸袁”?孙权屡征北,皆铩羽而归,何言必克?孙权入徐,操必有救,何言未暇东顾?若孙权以此言为当,何以屡次北征,败而不止?故知,此言当出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孙权上书之后。时操畏羽锋,未暇东顾,张辽诸军西援,徐、豫空虚,守不足言,处处吻合,信可知矣。
          ⑧《吴录》: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
          ⑨《三国志•关羽传》: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8楼2013-01-03 16: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