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那晚喝酒时涛忽然提起,我几乎要淡忘掉那个家乡的小站了,虽然短短几天前,我刚刚从那里踏上离家的路……
更没想到,这次不经意的提起,竟引发了我们那么多的感慨与心底潜藏太久的家园情结,而我们对小站的感受,竟又是那么的不同。
涛对那个小站的浓重情感,起初我有些不解,虽然他提起小站时我的心不由一动。他说那个小站曾经令他无比震撼,更激发了我极大的好奇,那该是一种怎样的震撼?他说,那要从他的一次离家经历说起……
我的家乡,是个小镇,但有意思的是,小镇里的人从来习惯的称其为“咱们东丰县”,涛和我都在那里出生,长大,但许多年,我们对彼此一无所知,直到一次在共同朋友的办公室不期而遇。我一直相信,这世界有那么一些人,骨子里流的是相同的血。他们一直在各自的生活中随遇而安的等待着彼此的出现,一旦相识,就注定是兄弟,也注定彼此关注一生。我和涛,老彭,尧等朋友都是如此,那些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我们称其为——梦想。
话说回来,既然是小镇,当然人口极少。小镇虽小,却有两个车站,一南一北。北站似乎更正规些,就在城里,负责运送的却都是短程旅客;南站很小,离城十里路,负责运送的却又都是长途旅人。这种设计,在我看来极不合理,但它们就是这么不合理的运营了几十年,日子久了,大家也就习惯了。在没有出租车的年代,小镇上的人去远方简直就变成了一种仪式,无论肩扛还是车驮,一人离家,总要有一个或者更多的亲友送行。有了出租车,这仪式却延续了下来,俨然已成为小镇的传统。
但在我们小镇,有机会出远门的并不多。所以,印象中的小站永远是冷清而孤单的,一到冬天,更显萧条。涛的震撼,就与我们心目中的小站印象直接相关……
话说某次,涛要出远门,一众亲友当然要来一次仪式感极强的送行了,可刚要进车站,涛却直接被小站的玻璃窗震撼了。因为那窗上玻璃的通透度几乎只能靠触觉方能证明它的存在,实在太干净了!而在我俩的印象中,每次去小站乘车,我们是从未见过清洁工的,但却从来都整洁异常,尽管里面的一切是那样的陈旧。除了检票人员在必要的时候出现,即使最热门的候车时段,候车室也永远只有极少的人,而绝大多数又都是送站的。涛认为自己的这一意外发现太神奇,并也由此对小站凭添了更多的感情色彩。
不可否认,我们对这个家乡的小站都是极有感情,即使没有这个“玻璃窗事件”。于是,我们聊起了彼此对这个小站的情感缘起……
涛说,想到小站,最令他心动的,就是归途时站台上急切等待着他的亲友们,那其中蕴含的温暖与爱无比强大。与他不同,那小站最令我心动的是,它——意味着远方,而远方,在我看来则意味着希望与改变。我想车站对于许多人都是如此,一段遥远的路程,一个陌生的异乡,一个崭新的开始,一个充满未知又无比挺拔的希望……
而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呢?离开亲人和熟悉的一切?
至少对涛和我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成就不了我们的梦想。“咱们东丰县”,成就不了涛的导演梦,更不可能帮我出唱片。所以涛最后走得很远,长春-太原-北京-巴黎,最后又回到北京;所以我“曲线救国”,长春-北京-深圳-丽江,绕了半个中国,最后也回到了北京。出去时我们年轻力壮,豪情万丈,顽强而努力。十几年下来,我们工作换了几个,女友换了几个,收入翻了几番,梦想依然还是梦想。
我们深知,为了梦想我们注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从未后悔自己当年的选择,从未背叛过最初的梦想。
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我们怎会不爱?但每次我们回到家乡看到的最多的,永远是女的“穿貂”,男人脖子上粗粗的金链子,一到夏天满街放眼望去都是“卡帕”。唠嗑的亲切程度直接与你手中烟的价格高低成正比,绝对可以锦上添花,绝对鲜有雪中送炭。所以,在家乡,我们注定是另类,也注定孤独。所以,我们爱异乡看似胜过故乡。
折腾了二十多年,我终于成了唱片公司的签约艺人,但生活的压力依然让我举步维艰;涛终于在法国学成导演专业却一直没机会拍片,与电影无关的工作之外,写剧本占据了他绝大多数的业余时间,他说机会总会有的,他说的没错。我们相信,机会是属于我们这种不乏天赋也乐于坚持的人,一定!
在我的哥们儿中,尧成功的最早,早早技术移民到了澳洲,全家变成澳洲人,可爱的新女友萌得一塌糊涂,幸福得一塌糊涂。同样做了多年导演梦的老彭厚积薄发,一部短片《入土》荣获2012“首届华语短片传媒大奖”的三项提名,基本上曙光就在前头了。老彭对我说,你一定能行,坚持住!我说我会坚持一辈子的,并且乐在其中……
况且,就算不成功又能怎样?起码,涛和我绝不会为自己不曾努力而悔恨,再遥远的梦想,都在我们的努力之下愈发接近中,我们从未浪掷光阴,我们对得起自己的年轻时代——社会上狭义范畴定义的成功难道就是真正的成功吗?我一直深表怀疑。
涛说,有机会回家乡一定要找上我们共同的朋友祁巍(虽然他没离开家乡,但我们一直认为他和我们一样),一起去看看旧日喜爱,至今怀念不已的那些老地方。一起在深夜的街头,坐在台阶上,喝着小啤酒一起唠到天亮,我们——依然深爱着故乡……
这是一篇看似拖沓而自私的文章,写的只是我和朋友们,但其实是写给所有有梦的人,你们放弃了吗?你们也该坚持!一个退休工人为了自己的钢琴梦,六十多岁开始学钢琴,同样可以成为专业的钢琴师——他行,你也能行!最后我想说,有梦还是尽快去实现吧!而且,只要活着,永远不晚——加油!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兄弟——赵伟涛,彭世刚,刘尧,祁巍,钟国鑫(永远感谢你的每次送行以及给我的鼓励!)
祝所有看到文章的理想主义者早日梦想成真!
更没想到,这次不经意的提起,竟引发了我们那么多的感慨与心底潜藏太久的家园情结,而我们对小站的感受,竟又是那么的不同。
涛对那个小站的浓重情感,起初我有些不解,虽然他提起小站时我的心不由一动。他说那个小站曾经令他无比震撼,更激发了我极大的好奇,那该是一种怎样的震撼?他说,那要从他的一次离家经历说起……
我的家乡,是个小镇,但有意思的是,小镇里的人从来习惯的称其为“咱们东丰县”,涛和我都在那里出生,长大,但许多年,我们对彼此一无所知,直到一次在共同朋友的办公室不期而遇。我一直相信,这世界有那么一些人,骨子里流的是相同的血。他们一直在各自的生活中随遇而安的等待着彼此的出现,一旦相识,就注定是兄弟,也注定彼此关注一生。我和涛,老彭,尧等朋友都是如此,那些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我们称其为——梦想。
话说回来,既然是小镇,当然人口极少。小镇虽小,却有两个车站,一南一北。北站似乎更正规些,就在城里,负责运送的却都是短程旅客;南站很小,离城十里路,负责运送的却又都是长途旅人。这种设计,在我看来极不合理,但它们就是这么不合理的运营了几十年,日子久了,大家也就习惯了。在没有出租车的年代,小镇上的人去远方简直就变成了一种仪式,无论肩扛还是车驮,一人离家,总要有一个或者更多的亲友送行。有了出租车,这仪式却延续了下来,俨然已成为小镇的传统。
但在我们小镇,有机会出远门的并不多。所以,印象中的小站永远是冷清而孤单的,一到冬天,更显萧条。涛的震撼,就与我们心目中的小站印象直接相关……
话说某次,涛要出远门,一众亲友当然要来一次仪式感极强的送行了,可刚要进车站,涛却直接被小站的玻璃窗震撼了。因为那窗上玻璃的通透度几乎只能靠触觉方能证明它的存在,实在太干净了!而在我俩的印象中,每次去小站乘车,我们是从未见过清洁工的,但却从来都整洁异常,尽管里面的一切是那样的陈旧。除了检票人员在必要的时候出现,即使最热门的候车时段,候车室也永远只有极少的人,而绝大多数又都是送站的。涛认为自己的这一意外发现太神奇,并也由此对小站凭添了更多的感情色彩。
不可否认,我们对这个家乡的小站都是极有感情,即使没有这个“玻璃窗事件”。于是,我们聊起了彼此对这个小站的情感缘起……
涛说,想到小站,最令他心动的,就是归途时站台上急切等待着他的亲友们,那其中蕴含的温暖与爱无比强大。与他不同,那小站最令我心动的是,它——意味着远方,而远方,在我看来则意味着希望与改变。我想车站对于许多人都是如此,一段遥远的路程,一个陌生的异乡,一个崭新的开始,一个充满未知又无比挺拔的希望……
而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呢?离开亲人和熟悉的一切?
至少对涛和我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成就不了我们的梦想。“咱们东丰县”,成就不了涛的导演梦,更不可能帮我出唱片。所以涛最后走得很远,长春-太原-北京-巴黎,最后又回到北京;所以我“曲线救国”,长春-北京-深圳-丽江,绕了半个中国,最后也回到了北京。出去时我们年轻力壮,豪情万丈,顽强而努力。十几年下来,我们工作换了几个,女友换了几个,收入翻了几番,梦想依然还是梦想。
我们深知,为了梦想我们注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从未后悔自己当年的选择,从未背叛过最初的梦想。
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我们怎会不爱?但每次我们回到家乡看到的最多的,永远是女的“穿貂”,男人脖子上粗粗的金链子,一到夏天满街放眼望去都是“卡帕”。唠嗑的亲切程度直接与你手中烟的价格高低成正比,绝对可以锦上添花,绝对鲜有雪中送炭。所以,在家乡,我们注定是另类,也注定孤独。所以,我们爱异乡看似胜过故乡。
折腾了二十多年,我终于成了唱片公司的签约艺人,但生活的压力依然让我举步维艰;涛终于在法国学成导演专业却一直没机会拍片,与电影无关的工作之外,写剧本占据了他绝大多数的业余时间,他说机会总会有的,他说的没错。我们相信,机会是属于我们这种不乏天赋也乐于坚持的人,一定!
在我的哥们儿中,尧成功的最早,早早技术移民到了澳洲,全家变成澳洲人,可爱的新女友萌得一塌糊涂,幸福得一塌糊涂。同样做了多年导演梦的老彭厚积薄发,一部短片《入土》荣获2012“首届华语短片传媒大奖”的三项提名,基本上曙光就在前头了。老彭对我说,你一定能行,坚持住!我说我会坚持一辈子的,并且乐在其中……
况且,就算不成功又能怎样?起码,涛和我绝不会为自己不曾努力而悔恨,再遥远的梦想,都在我们的努力之下愈发接近中,我们从未浪掷光阴,我们对得起自己的年轻时代——社会上狭义范畴定义的成功难道就是真正的成功吗?我一直深表怀疑。
涛说,有机会回家乡一定要找上我们共同的朋友祁巍(虽然他没离开家乡,但我们一直认为他和我们一样),一起去看看旧日喜爱,至今怀念不已的那些老地方。一起在深夜的街头,坐在台阶上,喝着小啤酒一起唠到天亮,我们——依然深爱着故乡……
这是一篇看似拖沓而自私的文章,写的只是我和朋友们,但其实是写给所有有梦的人,你们放弃了吗?你们也该坚持!一个退休工人为了自己的钢琴梦,六十多岁开始学钢琴,同样可以成为专业的钢琴师——他行,你也能行!最后我想说,有梦还是尽快去实现吧!而且,只要活着,永远不晚——加油!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兄弟——赵伟涛,彭世刚,刘尧,祁巍,钟国鑫(永远感谢你的每次送行以及给我的鼓励!)
祝所有看到文章的理想主义者早日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