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侯吧 关注:1,147贴子:21,519
  • 2回复贴,共1

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12-16 20:11回复
    二、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
    (一)战略上进行充分战争准备
      1.统一认识,富国强兵
      汉朝建立以后,在治国之道上,诸子百家争鸣。到汉武帝即位之初,老子的黄道学说由于受掌权派太皇窦太后推崇,影响最大。虽然黄老政治带给当时中国经济上的繁荣,但其学说主张“无为”,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坚持不主动惹事,少生事端,一味求和。汉武帝掌权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变了国家战略,统一了对匈奴战争的认识,把国内的思想统一到武力解决边患问题上来。
      汉朝是通过大规模战争建立起来的朝代。长期的战争,使得国家贫困,百费待兴,内部矛盾多。自刘邦所率32万大军的先头部队被匈奴40万骑兵围困白登七天七夜后,汉朝自持无力在大规模对外作战中取得胜利,便以“和亲”政策换取休生养息。经过近60多年的发展,汉朝经济有了很大提高;为了建设骑兵,鼓励民间养马,储备了建设骑兵所必须的大量战马,组建了大量骑兵部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兴修水利工程、拓展粮道。这样,汉朝利用近60多年的战略机遇期,军事上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修筑军事要道,选拨适应指挥骑兵作战的年轻将领。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削夺了106个列侯的爵位或土地。经济上征收商人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以增加战争物资储备建立了对外进行大规模战争的物质基础。
      2.军事外交,争取盟友
      匈奴幅员辽阔,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当时即同汉朝又与匈奴接壤的较大区域就是西域。汉武帝前期,汉朝与西域诸国均未建交,而西域一些国家已被匈奴击败。匈奴在西域很早就建立势力,设有西域撞仆都尉。匈奴使节到西域,一切费用,都由所在王国供应。为了建立反匈联盟,至少使西域不加入匈奴反汉联盟,汉武帝先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加强了和当地各民族的关系。其后,汉武帝又通过和亲,加强了和西域大国乌孙的联盟。但楼兰王国(新疆若羌一带)和姑师王国(新疆吐鲁番、乌鲁木齐一带),在匈奴指使下,派出联合巡逻部队,截杀汉朝使节,以切断汉朝与西域的交通线。汉朝的反应十分激烈,公元前一○八年,汉武帝派大将赵破奴率骑兵七百人,突袭楼兰,杀了楼兰王。同时派兵攻破西域通道上姑师,控制了重要咽喉地带。公元前一○三年和前一○二年,汉武帝两度派大将李广利西征大宛,发起汗血宝马战役,威迫大宛杀死国王毋寡,重立亲汉的贵族为王。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外交,威震了西域诸国,使许多国家臣服,与汉朝接成反匈奴联盟。
      (二)战役上确立正确指导思想
      1.主动出击代替被动防御
      “以墙制骑”向“以骑制骑”的转变。自刘邦白登之围之后汉武帝反击匈奴之前,汉朝靠的是“和亲”政策,避免匈奴的大规模进攻。同时依托长城实施要塞防御,以此对付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兵种――骑兵,“以墙制骑”。但“以墙制骑”毕竟是一种被动防御思想,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汉武帝决心依靠强大的骑兵部队实施主动出击,“以骑制骑”,对匈奴实施战略骑兵军团的远程奔袭、追击战,歼灭了匈奴15万人,从根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2.注重歼灭有生力量
      匈奴人驱之即去,旋乎又来,忽东忽西,捞一把就走。与其作战,击溃战是毫无意义的。要安定边境,必须歼灭敌人,才能达成目的。但这种歼灭战又与其它战中的歼灭战又不同。这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民族,生活――狩猎――作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有生衍即有兵,即能战斗。因此,即要歼灭其军队,又要杀虏其居民,男女老少皆为作战目标,以削弱其“国家总体实力”。事实证明,这一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3.打敌纵深,长途奔袭
      因为纵深往往是匈奴主力所在,但往往又是匈奴所意想不到的方向,加之又有大量辎重、牧群等战略目标,所以汉军十分注重打击匈奴纵深,实施长途奔袭。奔袭的精锐骑兵部队往往一人配备两匹以上战马,水与粮草等均用马驮。漠南之战,卫青出塞五六百里,长途奔袭,突袭右贤王,打得其仅带数百人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河西之战,霍去病绕道河西走廊北边,迂回纵深达2000多里,从敌纵深向东南突袭,大破匈奴各部,杀敌3万余人,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漠北决战,卫青军团横渡大沙漠,北进1000里,霍去病军团北进2000多里,一直进军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共歼匈奴主力9万余人。


    3楼2012-12-16 20:19
    回复
      先顶上去再仔细看


      6楼2012-12-16 2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