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颂〖英国〗雪莱
两百年前,在十七世纪末,一批诗歌巨子诞生在欧洲,此后的三四十年间——十八世纪初,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张扬生命和个性,他们在不同的国度用不同的民族语言宣示着人类共同的心声——反抗暴政和伪善,鞭挞奴性、庸俗和愚蠢,嘲笑一切禁锢诗歌和心灵的陈规陋俗,他们是赤手空拳的文人,仅凭着热爱自由和公正的天性,凭着对爱、美、力的狂热求索,凭着一腔年轻的热血,凭着无遮无拦的有韵的诗行,或作狮子喉,或作天使音,或作人间语,他们的声音响彻大地,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活生生开辟出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浪漫主义文学时代,一个诗歌和诗人的时代。
那些星斗一样的名字——拜伦、雪莱、济慈、荷尔德林、海涅、普希金……曾经标示出人类精神的崭新高度,而他们的生命,也象短暂而耀眼的彗星一样擦亮了一个黑暗的世纪天宇。他们的诗情都是热烈、真诚和高尚的,虽然他们的个性大异其趣。他们的诗风各具亮色,然而他们的命运却何其相似。拜伦(1788-1824)36岁;雪莱(1792-1822)30岁;济慈(1795-1821)26岁;普希金(1799-1837)38岁;荷尔德林(1770-1843)73岁,但32岁就疯了;海涅(1797-1856)59岁,40岁开始身体麻痹,50岁瘫痪在床,最后的8年是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们几乎都是在生命之花最璀璨的时候飘然萎地。天妒奇才,屡试不爽地验证了命运的残酷。
十八岁的牛津大学生雪莱,似乎天生怀有对暴政、伪善和愚蠢的反感。他写《无神论的必然性》的小册子,寄给各地的主教,被大学开除。他又跑去爱尔兰散传单、做演说,试图鼓动天主教解放运动。他自称有一种“改造世界的强烈爱好”,这种爱好可以追溯到他中学时代在精神上的一次壮丽日出,读罢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伊顿公学少年学生雪莱热泪滚滚,握拳发誓:“我发誓,必将尽我一切可能,做到理智、公正、自由。我发誓,决不与自私自利、有权有势之辈同流合污,甚至也决不以沉默来与他们变相地同流合污。我发誓,要把我的一生献给美……”当法庭以“思想邪恶、行为极不道德”为由剥夺他对子女的监护权,把他逐出“文明社会”,雪莱离开英国,再也没有活着回来。这个面容象女性般秀气的青年于是成了“恶魔派”诗歌的开山祖。
雪莱喜欢在野外和海上写作,自称“曾经凝视过大自然赤裸的美”,他视宇宙为家,他的博爱万物的精神使他拥抱一切,象变色龙和含羞草一样灵敏而易感,但并未流于肤浅的感伤,他总是清新的、蓬勃的。他化身万物:“我是大地和水的女儿,也是天空的养子,我往来与海洋、陆地的一切孔隙——我变化,但是不死。”(《云》江枫译,下同)他渴望做一只“云雀”,那“欢快的精灵”,把“欢欣、和谐与炽热的激情”洒满人间:“从地面你一跃而上,象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致云雀》)
深秋,西风黑色的翅膀掠过大地,万木凋零,海水变色,世界将进入一个死寂之境。有谁愿意做这报丧的西风呢?只有雪莱吧!雪莱觉得被“岁月的重负压制着的”自己像西风一样:“骄傲、不驯,而且敏捷”,诗人祈求“但愿你勇猛的精灵竟是我的魂魄,我能成为剽悍的你!”雪莱神往西风的摧枯拉朽的神威,他有同样的要把旧世界砸个稀巴烂的雄心,他从西风的咆哮中听见了遥远的新生的世界的号角——这样的西风,就成了“预言的号角”:“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两百年前,在十七世纪末,一批诗歌巨子诞生在欧洲,此后的三四十年间——十八世纪初,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张扬生命和个性,他们在不同的国度用不同的民族语言宣示着人类共同的心声——反抗暴政和伪善,鞭挞奴性、庸俗和愚蠢,嘲笑一切禁锢诗歌和心灵的陈规陋俗,他们是赤手空拳的文人,仅凭着热爱自由和公正的天性,凭着对爱、美、力的狂热求索,凭着一腔年轻的热血,凭着无遮无拦的有韵的诗行,或作狮子喉,或作天使音,或作人间语,他们的声音响彻大地,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活生生开辟出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浪漫主义文学时代,一个诗歌和诗人的时代。
那些星斗一样的名字——拜伦、雪莱、济慈、荷尔德林、海涅、普希金……曾经标示出人类精神的崭新高度,而他们的生命,也象短暂而耀眼的彗星一样擦亮了一个黑暗的世纪天宇。他们的诗情都是热烈、真诚和高尚的,虽然他们的个性大异其趣。他们的诗风各具亮色,然而他们的命运却何其相似。拜伦(1788-1824)36岁;雪莱(1792-1822)30岁;济慈(1795-1821)26岁;普希金(1799-1837)38岁;荷尔德林(1770-1843)73岁,但32岁就疯了;海涅(1797-1856)59岁,40岁开始身体麻痹,50岁瘫痪在床,最后的8年是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们几乎都是在生命之花最璀璨的时候飘然萎地。天妒奇才,屡试不爽地验证了命运的残酷。
十八岁的牛津大学生雪莱,似乎天生怀有对暴政、伪善和愚蠢的反感。他写《无神论的必然性》的小册子,寄给各地的主教,被大学开除。他又跑去爱尔兰散传单、做演说,试图鼓动天主教解放运动。他自称有一种“改造世界的强烈爱好”,这种爱好可以追溯到他中学时代在精神上的一次壮丽日出,读罢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伊顿公学少年学生雪莱热泪滚滚,握拳发誓:“我发誓,必将尽我一切可能,做到理智、公正、自由。我发誓,决不与自私自利、有权有势之辈同流合污,甚至也决不以沉默来与他们变相地同流合污。我发誓,要把我的一生献给美……”当法庭以“思想邪恶、行为极不道德”为由剥夺他对子女的监护权,把他逐出“文明社会”,雪莱离开英国,再也没有活着回来。这个面容象女性般秀气的青年于是成了“恶魔派”诗歌的开山祖。
雪莱喜欢在野外和海上写作,自称“曾经凝视过大自然赤裸的美”,他视宇宙为家,他的博爱万物的精神使他拥抱一切,象变色龙和含羞草一样灵敏而易感,但并未流于肤浅的感伤,他总是清新的、蓬勃的。他化身万物:“我是大地和水的女儿,也是天空的养子,我往来与海洋、陆地的一切孔隙——我变化,但是不死。”(《云》江枫译,下同)他渴望做一只“云雀”,那“欢快的精灵”,把“欢欣、和谐与炽热的激情”洒满人间:“从地面你一跃而上,象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致云雀》)
深秋,西风黑色的翅膀掠过大地,万木凋零,海水变色,世界将进入一个死寂之境。有谁愿意做这报丧的西风呢?只有雪莱吧!雪莱觉得被“岁月的重负压制着的”自己像西风一样:“骄傲、不驯,而且敏捷”,诗人祈求“但愿你勇猛的精灵竟是我的魂魄,我能成为剽悍的你!”雪莱神往西风的摧枯拉朽的神威,他有同样的要把旧世界砸个稀巴烂的雄心,他从西风的咆哮中听见了遥远的新生的世界的号角——这样的西风,就成了“预言的号角”:“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