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与稻草人吧 关注:24贴子:409
  • 11回复贴,共1

【去日苦多·欢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人曾随口说“去日苦多,读书恨少”【钦佩


IP属地:河南1楼2012-12-09 15:30回复
    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年昏昏老而知耻【谦虚又自嘲的心态,爱做打油诗,老人真可爱


    IP属地:河南2楼2012-12-09 15:40
    回复
      这本书的装帧很是喜欢,首先是网布面的硬精装,前面有可气的毛笔书名和著者,后面有小小一方印,上写良友书坊。简洁大方,而又清新雅致。好像还有腰封,因是馆藏书,可能遗失了。内部纸质良好,且图文穿插对照,有不少照片和几幅插画。另外,书里面还备有书签作用的红线,可见出书者的用心。
      内容自不必说,还经作者本人审核,质量很过得去。


      IP属地:河南3楼2012-12-09 15:51
      回复
        下面主要摘选喜欢的片段,主要与书有关,偶尔附上自己的感想。


        IP属地:河南4楼2012-12-09 15:52
        回复
          【白虎星照命·回忆儿时】
          我六七岁时,家里人为我请了几位先生,都是老学究,都给我打跑了。后来找到一位姓魏的先生,叫魏汝舟,河北省大城县人,很有学问。……
          我很喜欢这位先生。他成了我的启蒙老师。他自有一种庄肃可敬的气度,对我却很温和。魏老先生视我为最得意的弟子,对我期望极高。他思想开通,起初教的是四书五经,后来又讲了老子、庄子。儒道两家相比,其实我更爱读的是老庄,道家思想给我的影响也更大一些。
          【很遗憾我小时没遇到这样的老师,唯一可算得上的是我的姑父,教过学,开过矿,当过**,从过政,也经过商,最后又回到教育岗位直到退休。如果说我对读书有那么一点小兴趣的话,很大程度上是从他身上汲取到力量,他家的各种连环画,《水浒》,《西游》,《老舍全集》等等,还有一套小学生丛书,真的很好,谢谢亲爱的姑父】


          IP属地:河南6楼2012-12-10 00:20
          收起回复
            魏老先生爱作旧体诗,也教我作诗。开始是教我如何辨平仄四声,然后教我对对子,“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之类的。记得我初学对对子时,魏先生叫我写一联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我诌了一联:“乳燕剪残红杏雨,流莺啼断绿杨烟。”先生大为赞赏,说我是神童。我也沾沾自喜。从此我就喜欢尝试作诗。
            【还是那句话,如果能有个人在小时候启蒙我该多好。我看过姑父抄写对联的日记本,满满当当,密密麻麻,却又整齐有序,也看过他给亲戚各家书写春联,我还亲自侍过墨。只可惜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了,我没有学过对联,学书法也不是从他始。真奇怪,连我大表哥也没受过他的亲授,也许是他觉得这些东西过时了吧,或许只能作为个人爱好,像神枪沙子龙那样,不传,不传。
            再有一点,就是没人鼓励我,好像我小时候看书,写字(虽然一直很丑),大人都不怎么管,也不支持,更不反对,全是无所谓的样子,唯有在外人面前夸两句爱读书什么的,作为炫耀的资本。我想,在幼小的心灵里,鼓励和夸奖是很有必要的,能使一颗种子萌生到后来的参天大树。我的孩子我绝不会这样,我会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他尝试各种有趣的东西,读书,写字,画画,音乐什么的,总之我不会强迫他,只会让他尽可能接触到一切美好的东西,按自己的兴趣发展,这样才好。想来,我真是聪明啊,哈哈!小自恋一下……


            IP属地:河南7楼2012-12-10 00:39
            回复
              我跟着魏先生基本读完了“四书五经”,只有《易经》没读,后来又读了《十三经》的一部分,还读了《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古文释义》、《龙文鞭影》等。熟读的还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楚辞》。魏先生离开我家时,留给我几卷他自己的诗作,作为纪念。不行后来连年战乱,这些手稿都丢了。所以那些诗也从未出版过。
              【这些书都有,不过还没好好去读,不管被人怎样说,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博观才能约取。先熟读,然后买自己喜欢的版本珍藏,这是美好愿望。


              IP属地:河南8楼2012-12-10 01:33
              回复
                十岁出头时,我还读了大量的笔记小说和传说故事,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行的明清传奇、话本等。那时候天津有卖闲书的,书贩到有钱人家上门兜售,一家一家地喊:“卖闲书……”我们就开门让他们进来,在院子里挑书。那时候卖的有《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这些书,也有些笔记小说像《聊斋》、《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等。我那时买过很多这种读物。所以清代的笔记小说我看了不少。当然更早的也有。这是我知识的另一个来源。
                【小说和传奇真的很养人,特别是小时候思维活跃的年纪。真的很羡慕老人家,童年阅读真丰富,这也许是他扎实古文功底的另一个来源吧!读笔记小说和传奇故事,恰恰弥补了经史子集的古板和正统,我想这也是先生真实自然和幽默讽刺的底色。】


                IP属地:河南9楼2012-12-10 01:45
                回复
                  除了在家里买书,我也常坐自家的人力车,由一位年轻仆人相伴,带着两个妹妹去书店买书。一般是看到中意的就买,从没问过价钱,一弄就是一大摞。家里的书买的成堆,有清末康有为的诗文,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黄遵宪、严复的书,还有古典的东西,老子的《道德经》、《庄子》、《墨子》、《列子》、《淮南子》、《搜神记》、《酉阳杂俎》等等。
                  【能这样随性的买书真好,看到中意的就买,好心动。。。
                  其实,这也是需要条件的:首先,先生自己的兴趣所在,或者那时年纪小,只是觉得好玩,单纯喜欢。但有这样的心就够了,有人污说先生是纨绔子弟,我想,这么爱书的人,至少是很礼貌和上进的。 其次,能不顾价钱,随意买自己喜欢的书,和家庭的氛围和支持是分不开的,这样的环境真好。 再次,即使感兴趣,家人又支持,没有初版的好书可挑也不行,可见当时的出版环境也是相当可以的,至少比较丰富。从下文可以看,各种外国文学译著和英文原版,可见当时环境也是相对开放和包容的。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共同铺就了先生后来丰富多彩的人生之路。
                  如有可能,我会支持我的子女和后辈这样做的,只要他们喜欢和顺心,哈哈,看来我也蛮有长者之风的嘛


                  IP属地:河南10楼2012-12-10 02:00
                  回复
                    还书去了,等有了好心情再补充吧……


                    IP属地:河南12楼2012-12-10 17: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