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少年Pi这部电影之前,需要预设若干个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数学里的那几条公理
,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那麼只会分道扬镳,
越行越远。
第一。少年Pi的小说属於扬马特尔,少年Pi的电影属於李安。李安的电影基於原著,但又
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
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
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
著——只专注於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
险故事,实际上隐藏著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
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
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
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
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
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
,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
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
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
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
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
,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
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
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於什麼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
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
(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
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
成为了Pi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
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著理性
;母亲倾向於宗教,代表著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
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著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
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
意味著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
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於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毘湿
奴,并不重要。可以这麼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
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麼,Pi要讲两个故事。
,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那麼只会分道扬镳,
越行越远。
第一。少年Pi的小说属於扬马特尔,少年Pi的电影属於李安。李安的电影基於原著,但又
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
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
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
著——只专注於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
险故事,实际上隐藏著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
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
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
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
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
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
,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
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
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
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
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
,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
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
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於什麼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
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
(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
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
成为了Pi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
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著理性
;母亲倾向於宗教,代表著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
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著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
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
意味著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
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於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毘湿
奴,并不重要。可以这麼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
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麼,Pi要讲两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