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晋瑜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有着数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宝,然而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却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曾在多种场合下提到过“修复中华传统,重建礼乐文明”的问题。“重建礼乐文明”对于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如何去实施这项巨大的工程?对现代社会 又有何意义?
近日刘毓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重申他的观点。他形象地表述道,人类发展有两个轮子,一是科技,一是人文,两个轮子一起转动,人类才能真正走向和平、幸福、快乐、美满。只有一个轮子转,就会翻车。而现在,“人文”这个轮子几乎停止了转动,科学技术却在高速发展。确实科技发展减轻了先前人类肉体所承受的重荷,但它所带来的极大便利,却诱使人类的物欲不断膨胀,随而将人类拖向了残酷竞争的洪流之中,使人类心灵遭受到了从来没有的压力和痛苦。
读书报:既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优秀,历史又悠久,为什么会在科技、经济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呢?对这个问题您是如何认识的呢?
刘毓庆:这里首先有一个对“落后”与“先进”的认识问题。现在人们之所以认为西方国家先进,中国落后,就是看到了西方国家科学技术与经济比我们发达。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小的误区,是人们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人类发展更主要的应该指内在于人的精神的发展、人性的发展,应该是人类精神向道德领域的不断提升。因此看到中国经济与“科技”不如美国,就认为中国落后,这种认识起码是不全面的。这里主要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西方文化中高扬的是一个“利”字。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这一文化价值取向确定的发展目标。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必然会驱动科技的发展,因而西方在物质的现代化方面,就显得格外突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扬的是一个“义”字。贵“义”贱“利”,是这一文化的价值取向。如果中国古人不是用“义”节制对“利”的追求,五千年文明古国,说什么也不会在科技上落后于美国。假如中国人要像西方人那样,让征服欲与占有欲无限膨胀,明朝晚期发明的机关枪,就可能把世界全部纳入中国的版图了。中国人考虑的是“为万世开太平”,而不是眼前的利益。中国人追求的是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发展,当科技、经济有碍于人类身心健康、威胁到人类未来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遏制它的发展。这就是中国近代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
读书报:根据您的观点,中国文化的优秀,主要表现在精神、道德方面。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社会道德,比我们还高。这该如何解释呢?
刘毓庆:达到同样的社会秩序与同样的社会道德表现,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与途径。西方国家的文明表现,主要是靠法律来完成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说,用法度、刑罚来整顿老百姓,老百姓只是暂时惧怕惩罚而不敢犯罪,并不是懂得了廉耻。用道德、礼仪来教导和规范百姓,人们便懂得了什么是廉耻,犯罪的事自然就不会去做了。显然中国人关注的是“人心”,想要从人性的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为万世开太平”。这样难度自然很大,但中国的圣人们还是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为什么?就是为了人类永久的和平。
读书报:说起“礼”来我想请教一下,您几次提到应该“重建礼乐文明”,“礼乐文明”的含义是什么?到底好在哪里?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刘毓庆:“礼乐文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在古人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懂得礼。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在法的面前,人考虑的是敢不敢那样做;在礼的面前,人考虑的是应该不应该那样做。“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现在一提到“教化”,人们就会与“政治”、“封建”联系起来,这显然存在着很大偏见。所谓“教化”,就是教育感化,使人在教育中,将仁义礼智信等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心灵,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在几次会议上都特别提到“建立和谐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建立和谐社会”,这个问题显然是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状态提出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一些人在盲目的金钱崇拜与物欲追求中,享受到了西方物质文明带来的极大便利,随而便以为中国文化落后,于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丢”,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传统道德与优秀的传统礼仪,都被西方观念与仪式所代替。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西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哪些传统应该继承。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有着数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宝,然而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却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曾在多种场合下提到过“修复中华传统,重建礼乐文明”的问题。“重建礼乐文明”对于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如何去实施这项巨大的工程?对现代社会 又有何意义?
近日刘毓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重申他的观点。他形象地表述道,人类发展有两个轮子,一是科技,一是人文,两个轮子一起转动,人类才能真正走向和平、幸福、快乐、美满。只有一个轮子转,就会翻车。而现在,“人文”这个轮子几乎停止了转动,科学技术却在高速发展。确实科技发展减轻了先前人类肉体所承受的重荷,但它所带来的极大便利,却诱使人类的物欲不断膨胀,随而将人类拖向了残酷竞争的洪流之中,使人类心灵遭受到了从来没有的压力和痛苦。
读书报:既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优秀,历史又悠久,为什么会在科技、经济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呢?对这个问题您是如何认识的呢?
刘毓庆:这里首先有一个对“落后”与“先进”的认识问题。现在人们之所以认为西方国家先进,中国落后,就是看到了西方国家科学技术与经济比我们发达。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小的误区,是人们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人类发展更主要的应该指内在于人的精神的发展、人性的发展,应该是人类精神向道德领域的不断提升。因此看到中国经济与“科技”不如美国,就认为中国落后,这种认识起码是不全面的。这里主要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西方文化中高扬的是一个“利”字。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这一文化价值取向确定的发展目标。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必然会驱动科技的发展,因而西方在物质的现代化方面,就显得格外突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扬的是一个“义”字。贵“义”贱“利”,是这一文化的价值取向。如果中国古人不是用“义”节制对“利”的追求,五千年文明古国,说什么也不会在科技上落后于美国。假如中国人要像西方人那样,让征服欲与占有欲无限膨胀,明朝晚期发明的机关枪,就可能把世界全部纳入中国的版图了。中国人考虑的是“为万世开太平”,而不是眼前的利益。中国人追求的是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发展,当科技、经济有碍于人类身心健康、威胁到人类未来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遏制它的发展。这就是中国近代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
读书报:根据您的观点,中国文化的优秀,主要表现在精神、道德方面。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社会道德,比我们还高。这该如何解释呢?
刘毓庆:达到同样的社会秩序与同样的社会道德表现,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与途径。西方国家的文明表现,主要是靠法律来完成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说,用法度、刑罚来整顿老百姓,老百姓只是暂时惧怕惩罚而不敢犯罪,并不是懂得了廉耻。用道德、礼仪来教导和规范百姓,人们便懂得了什么是廉耻,犯罪的事自然就不会去做了。显然中国人关注的是“人心”,想要从人性的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为万世开太平”。这样难度自然很大,但中国的圣人们还是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为什么?就是为了人类永久的和平。
读书报:说起“礼”来我想请教一下,您几次提到应该“重建礼乐文明”,“礼乐文明”的含义是什么?到底好在哪里?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刘毓庆:“礼乐文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在古人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懂得礼。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在法的面前,人考虑的是敢不敢那样做;在礼的面前,人考虑的是应该不应该那样做。“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现在一提到“教化”,人们就会与“政治”、“封建”联系起来,这显然存在着很大偏见。所谓“教化”,就是教育感化,使人在教育中,将仁义礼智信等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心灵,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在几次会议上都特别提到“建立和谐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建立和谐社会”,这个问题显然是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状态提出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一些人在盲目的金钱崇拜与物欲追求中,享受到了西方物质文明带来的极大便利,随而便以为中国文化落后,于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丢”,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传统道德与优秀的传统礼仪,都被西方观念与仪式所代替。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西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哪些传统应该继承。
![](http://hiphotos.baidu.com/%ABY%E5%B7/pic/item/27594be53901213f3a62739254e736d12e2e9584.jpg?v=tbs.gif?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