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一路吵一路单方面比较到毕业旅行。
景色很美,天气很冷,温泉很暖,映着周围的雪景。各种能想象到的好氛围。
终于到了可以饮酒的年龄,班上同学偷搬了梅子酒去温泉边,喝累了又一大堆人跑去屋里打扑克做游戏,不知怎么只剩下那对路窄的冤家。
“喝酒总可以比过你吧。”对方闷闷不乐地说。
他突然笑了出来,“这么想跟我比?”
“反正毕业了,要算的帐算清楚。”那边掰着指头算,“六岁时爬树,六岁时比谁长得高,十六岁第一次入学考试,十六岁期末考试,十七岁小樱告白,十八岁运动会……”
他闭目养神,慢慢沉进水里。
“……还有上次谁吃饭更快,”对方还在细数罪名,转眼看到他快睡着。“喂,起来听着!”
“别数了,你从来没赢过。”
七岁那年他扔掉的叶子被偷偷捡了回去,夹在书里,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掉那个“敌人”。
梅子酒,白雪,温泉,毕业旅行。
“少废话!”他一拍水面站了起来,对方马上想完了完了要长针眼。“我喜欢你,在‘喜欢’这件事上我赢了!”
那边皱起眉头,“你把这个当成比赛吗?”
“不然我那么多年为了什么!?比赛吗?小樱吗?”他从上方高高地看着他,一字一顿地说,“喜欢你这种事不是比赛,因为你永远都不可能赢我。”
就是有这种不可能的事,就是有这种莫名其妙的人。这些宣言虽然令人烦躁,却牢固得无从反驳。该说什么,“你竟然喜欢男的”还是“为什么这个男的是我”?
“刚才的是告白?”他好不容易理顺了对方的话。
“是。”
“对手”是一种微妙的所在,尤其单方面的。从前那个比赛爬树的孩子真的把赢他的同龄人当作对手,在学校里遇到就自然地认为老天给自己一个雪耻的机会,可对方也是个强者,机会总是很难把握。知己知彼才有更大的胜算,知己没问题,“知彼”的时候不知道哪里出了偏差,慢慢发现了解的过程中有种奇怪的感情开始发芽。他本来就不是一下能看透彻的人,回过神来才发现为什么喜欢的女孩钟情于情敌第一个反应却是“你永远没有我更了解他”,是“他”不是“她”。
“我想打败他”。“我想更了解他”。“我希望他认可我这个对手”。“能打败他的人只有我”。“最了解他的人是我”。“如果不分胜负就这样比下去”。“就算没有比赛也想跟他在一起”。“我喜欢他”。“我爱他”。
对方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原以为对方真讨厌他才一直较劲,谁知理由转了一百八十度还自带告白属性。能把喜欢这种简单的感情弄得这么复杂也不容易,不愧是意外性第一的人。
“别说话,如果是拒绝更不要说。”
-------------------------------------
“几年以后,如果你没有改变主意,我改变了主意,到时候再说。”
这句话他一直记得。他没改变主意,坚持到底不放弃是他的信念。对方改变了主意,据说最开始冲向那棵树的时候已经认定他为对手,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对手”是一种微妙的所在,单方面大概挺寂寞,可就在他认为自己也许要单恋一辈子的时候转化为双方向的。
他走遍了所有地方,走过他们学校的每一寸土地,走过一起吃饭的餐馆,走过旅行的温泉。走过毕业后工作的地方,走过他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走过哭得伤心的女同事桌前。
他最后在这里找到了他。
他的老家,他们最初认识的地方。
山还是那座山,民宿仍然是那间民宿,十几年没有经营过已经破败不堪。民宿的主人很早搬到山下的小镇,两个儿子在那里上了学,最后搬到大城市。长子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次子大学毕业后搬回山里的民宿,重新开始经营。
然后就很狗血的,山高路陡,游客的孩子喜欢嬉笑打闹,一不留神出了事故,总有山中民宿的年轻管理员出手救人。
这时距离管理员的旧友找来还有一两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