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精英ol吧 关注:4,009,954贴子:164,096,025
  • 0回复贴,共1

歪弟很忙:世纪天成换帅之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7月末,上海。在多玩游戏网主办的中国游戏百人会中,原世纪天成副总朴基伯对歪弟透露了自己已离职创业信息,而在此之前,歪弟对世纪天成的一些状况也有所耳闻。  其时,歪弟并未对朴透露的信息多加深究,但在后来歪弟得到一些信息则将这幕后的一些隐情揭露了出来,朴基伯的离职并不如其所透露的那么简单。  世纪天成近一段事件人员流失非常严重,已经达到了影响日常工作的地步。而朴基伯在任时分管的市场与媒介部门成为了流失的“重灾区”。而据传这些流失的员工中的骨干大多都跟随朴基伯一起进行创业。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认为这不过是一个高管离职创业的故事,但事实远非这么简单。朴基伯并不是唯一离职的高管,在他之前,原总裁金炯其在不声不响间离开了世纪天成。而金炯其据称则是朴基伯大学时期的好友。而在金炯其离职后,原乐线法人代表、担任世纪天成总经理职,具有NEXON背景的朴庆焕,实际上完全执掌了世纪天成的大权。  如果把这些线索一串,就成了一个剧情有点狗血的宫斗剧,朴庆焕逼退了金炯其,而朴基伯则紧随好友其后共同创业。世纪天成中的一批员工在这个背景下主动跟随离开,或者被清洗掉了。  两个韩国人的PK   要讲故事,必须要先讲背景。  尽管世纪天成公司成立的标志被视为是2005年《洛奇》的代理。但通过上海工商总局的注册信息可以查证,世纪天成公司的实体上海邮通科技早在1998年便由曹年宝注册。之所以注册七年之后才投入使用,则是因为曹年宝独特身份:普天科技总工程师的。换言之,上海邮通科技实际上是利用曹年宝个人名义注册的一家挂靠在普天集团之下的壳公司。  那么这个壳是如何和NEXON挂上钩而后有的世纪天成的?这得从金炯其说起。  “外商不得通过设立其他合资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提供技术支持等间接方式实际控制和参与境内企业的网络游戏运营业务。”大热之下的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在这一条保护性政策下,成了海外公司难以到嘴的肥肉。这一批眼红耳热的名单中,NEXON自然在列。  金炯其的出现,让NEXON找到了切入口。据歪弟得知,金炯其当年通过个人关系说服曹年宝通过上海邮通这个壳与NEXON展开合作。而做为交换条件,金炯其要求出任世纪天成公司总裁,这一要求被急于进入中国的NEXON应允。  但同时NEXON为了使自己的在华业务仍在掌控之中,NEXON在2004年时先行成立了一家名为上海乐线的全资子公司,其法人为带有NEXON背景的韩国人朴庆焕,并直接出任世纪天成总经理这一职务。  NEXON的意图很明显,通过这家子公司与邮通的合作来开展业务,并且能够控制邮通。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借壳洗白的世纪天成粉墨登场了。其中,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情况是,05至07年之间,世纪天成有相当部分的员工合同是与乐线软件签署,而非邮通。而二者关系则如下图所示:  在金炯其离开后,带有NEXON背景的朴庆焕已经取代其位置成为了公司实际的管理者。而据不愿透露姓名的离职员工透露,朴庆焕很久之前就在NEXON的默许甚至支持下一点点抢班夺权,这也是金炯其离开世纪天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朴庆焕的存在,现在看来除了制衡之外,亦有为最终全线控制埋下伏笔的意味。  接下来的三个月中世纪天成发生的对于市场、媒介等部门的清洗也恰恰来自于朴庆焕的授意。期间世纪天成的各项工作可以用“混乱不堪”来形容。  十月,世纪天成的中高层人员更迭也基本完成。包括原技术中心副总、法务总监等人均在此次清洗中宣告离职。朴庆焕已经实际掌控了公司大权。至此,NEXON除了要理顺目前的世纪天成之外,已是可以安坐而无后顾之忧。  斗争,是建立在矛盾基础之上的。同为韩国人,但金炯其并不站在NEXON那一边。据小道消息得知,金炯其一直对NEXON抱有不满态度,而这矛盾的直接表现就是金炯其同意的,作为NEXON背景的世纪天成总经理朴庆焕基本不同意。有人认为是金炯其欲把世纪天成私有化引发的,有人认为是NEXON方面插手太多导致。对这两种原因,歪弟不发表任何观点。但歪弟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二者打一开始好像就没有完全信任对方的诚意。  一个中国人的沉默   而在这两个韩国人之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重要的人物。在这二位韩国人的激烈斗争中,曹年宝,却缺席了。  这个故事里,曹年宝的主线似乎一开始就显得清晰而明确。包括世纪天成内部员工对其的定义都是“韩国人的傀儡”。尽管其在每场发布会中均会出席并做热情洋溢的发言,且在企业独立法人一栏中的确填着其姓名。但据歪弟从世纪天成内部获取的消息是:曹年宝本人对于世纪天成的业务并没有决定权。  他的价值就是提供了一个供NEXON可以用的外壳,而换来的则是韩国人每年支付的“借壳费用”,以及部分营收的分成。文睿和多玩联合发布的《中国网络游戏营收榜》数据显示,在2011年世纪天成的营收约在8亿人民币左右,即使曹年宝仅从营收中抽取1%也达到了800万。加上每年的借壳使用费,已是一笔不菲的数目。



IP属地:北京1楼2012-10-29 12: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