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上,开创了无比辉煌的诗词时代.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浩瀚的诗词海洋浓缩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在欣赏这些美妙诗词的同时,还能从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尤其当诗词与物理相结合时,我们更能受益匪浅.
我们先来看一句大家很熟悉的诗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原诗暗含的是作者誓言即使离开朝廷也将不改爱国之心.但同时,我们仔细推敲诗句就可以发现,花儿为什么枯萎之后会落到地面下化作“春泥”呢?这“落红”便隐含着万有引力的知识:地球上的物体与地球遵循着万有引力定律,两者互相吸引,引力方向沿两物体连线。
再来看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和接下来这首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同样地,我们在欣赏这两首诗时,在对诗句进行文学赏析的同时,也能够联想到,这就隐含着万物普遍的运动规律,即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固定的某一参照物而言。而运动是绝对的。身处在地球上的我们,无时无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在学习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和对力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诗句中得到启发,使我们记忆更加深刻,更易理解。来看这首清代吴有水的《风筝》:
“只凭风力健, 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 青云有路通。”
当我们思考着,风筝为什么会浮在空气中,稳稳地飞行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联想到力学的有关的力平衡原理。正是由于空气的阻力(即空气浮力)、风力及风筝自身重力这三个共点力的平衡,才使风筝能够自由飞翔。
在光学知识的学习上,我们也能够从诗词中得到启发。来看李商隐的《嫦娥》中的诗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聪明的人一看便能知道,这里面包含的就是光学里最普遍的一条原理:光是由直线传播的。
接着谈声学。大家对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都很熟悉,当我们陶醉于诗人唯美的诗句中时,细心观察的人一定能从下面这三句诗中窥探到物理的世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从诗句的意思中我们可以知道,坐在船上的主客正在举杯销愁泣离别时,忽然听到了水边传来的琵琶声。仔细想想,为什么能听到呢?这是因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空气、水、船身都可以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
所以,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仔细推敲,多一点联想,诗词中也能发掘出物理世界。
我们先来看一句大家很熟悉的诗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原诗暗含的是作者誓言即使离开朝廷也将不改爱国之心.但同时,我们仔细推敲诗句就可以发现,花儿为什么枯萎之后会落到地面下化作“春泥”呢?这“落红”便隐含着万有引力的知识:地球上的物体与地球遵循着万有引力定律,两者互相吸引,引力方向沿两物体连线。
再来看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和接下来这首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同样地,我们在欣赏这两首诗时,在对诗句进行文学赏析的同时,也能够联想到,这就隐含着万物普遍的运动规律,即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固定的某一参照物而言。而运动是绝对的。身处在地球上的我们,无时无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在学习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和对力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诗句中得到启发,使我们记忆更加深刻,更易理解。来看这首清代吴有水的《风筝》:
“只凭风力健, 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 青云有路通。”
当我们思考着,风筝为什么会浮在空气中,稳稳地飞行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联想到力学的有关的力平衡原理。正是由于空气的阻力(即空气浮力)、风力及风筝自身重力这三个共点力的平衡,才使风筝能够自由飞翔。
在光学知识的学习上,我们也能够从诗词中得到启发。来看李商隐的《嫦娥》中的诗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聪明的人一看便能知道,这里面包含的就是光学里最普遍的一条原理:光是由直线传播的。
接着谈声学。大家对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都很熟悉,当我们陶醉于诗人唯美的诗句中时,细心观察的人一定能从下面这三句诗中窥探到物理的世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从诗句的意思中我们可以知道,坐在船上的主客正在举杯销愁泣离别时,忽然听到了水边传来的琵琶声。仔细想想,为什么能听到呢?这是因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空气、水、船身都可以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
所以,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仔细推敲,多一点联想,诗词中也能发掘出物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