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情钟弦鼗音 访青年三弦演奏家商钟元2012-01-04 19:35:06 作者:李直 来源:华音网首都分处 浏览次数:1712 网友评论 11 条
2011年,参与演出“丝竹之夜”专场音乐会,与沈凤泉、刘德海教授携国乐系师生登台献艺。
华音:我们了解到,您自小便对音乐有着良好的感悟能力,那么这种良好的感悟能力来源于?又是如何体现在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的?对于音乐的天赋,我们想知道,是在您第一次接触乐器时就闪现出的?还是在您学习乐器一段时间后慢慢发现的呢?那么您的家人是否也从事或热衷于艺术呢?很多当代年轻的民族乐器演奏家之所以获得今天的成功,在提到天赋与后天刻苦努力这两个原因时,大多都会说是被老师逼出来的,您也是这样的吗?
商钟元:我认为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悟能力都各不相同,一方面是源于个人天赋,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后天的培养。也许很多人片面的认为小孩子是不具备音乐欣赏能力的,但是在我看来,只要老师与家长循序渐进,且不断地启发与培养,小孩子也能学会欣赏音乐,体会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在与老师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老师发现我的理解与接受能力非常强,能够很快的掌握他每节课所传授的要点,领会到他所要求的触弦方式,继而表现出作品所寄托出的音乐感觉。同时,老师也会为我演奏不同的技法,使我联想,并描述出自己对不同技法处理下音乐作品的感受,不断培养与提高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我觉得我属于后者,我小时候学习三弦的同时,也在学习舞蹈,逐渐发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舞蹈丰富的肢体语言可以帮助我感受到节奏的律动,将抽象的音乐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加深了我对音乐的理解,相反,我将音乐的感受融入到我的舞蹈之中,加强了我在练习舞蹈时肢体动作的表现力。而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我将直观的感受与音乐、舞蹈融合在一起,加深我对音乐表现内容的理解,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我的音乐天赋才慢慢显露出来。
我的家人并没有从事与音乐及相关艺术行业的,父母的初衷也只是培养我的业余兴趣爱好,丰富我的课余生活,再长远一点的想法可能就是希望借此培养自己的气质与品位吧。
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在我看来,很多目前优秀的年轻民族器乐演奏家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功,其关键取决于他们的父母,而孩子在最初学习乐器的进程中,当遇到困惑、挫折,时而感到迷茫时,能否坚持下来,同样也在于他们的父母是否能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与动力,是否能够肯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小小的成效,这一点看似普通,但是我认为则十分关键。
华音:您六岁起便开始在李文志、李明柯老师的指导下接触三弦这件乐器,第一次看到三弦时,有没有想去拨动它琴弦的冲动呢?笔者了解到,现在很多从事三弦演奏、教学为职业的老师或音乐学院三弦专业的学生在自己接触第一件乐器时,往往都不是三弦,而是其它弹拨类乐器,这样的状况是否也在您身边经常会看到呢?您认为自小学习音乐时接触的第一件乐器是三弦并像您一样由此走向专业演奏道路,与学习其它民族乐器后半路又转为三弦演奏专业的学生之间,有没有一些差别所在呢?
商钟元:最开始家人也是建议我抱着培养自己兴趣爱好,学习一门特长的心态继而来接触三弦这件乐器的,因此对三弦乐器并没有过多的了解,那时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觉得很好玩、很好奇,想拨动它的琴弦,听一听三弦可以发出怎样奇妙的声音,又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感觉。
是的,这样的状况我也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许多其它弹拨类乐器专业的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进度及发展方向上并不理想,或是感觉专业内高手芸芸,竞争压力过大时,为了将来自己可以避免残酷的竞争及饱和的工作岗位,选择三弦这样一门相对较冷的专业科目学习,则在她们来看,认为是走了一条捷径或是近路。
我觉得会存在一些差别,但这样的差别并不存于专业上,而是在于学习者本身。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我并不反对转专业学习三弦演奏的行为,关键是你将以怎样的态度来学习三弦。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三弦艺术充满热情,并付之于行动,就算对音乐、对三弦一窍不通的人,我相信他也会凭着自己的求索精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若只是抱着竞争少,压力小的心态,而改为学习三弦演奏专业,那么我相信他们在三弦的艺术之路上也不会走的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