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达吧 关注:12贴子:518
  • 1回复贴,共1

【达达】历史第一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
第一章:先秦时期(远古——前221)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战国时是社会转型、新旧交替,除旧布新的关键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主题。
政治上,国家产生并初步完善,夏朝出现王位世袭制,商朝在地方管理上出现内外服制度;西周发展为分封制、宗法制,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春秋是奴隶制瓦解时期,战国则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经济上,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同时我国的科技文化上也取得很高的成就。
第一节:原始社会
传说神农氏“制末耜,教民农作”,对许多种野生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方法进行了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成为农业的始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木耒、石铲、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工具。
中国古代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牛、鸡、狗等。
从二里头文化(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距今约4800年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有丝织品。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和商朝
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遇事必定要占卜,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2.西周的政治制度
(1) 分封制度
公元前l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大举实行分封。
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以王都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异姓诸侯国包括分封的功臣、古老的附属国。还有一些新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殷商旧族。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并承担各种义务;在军事义务方面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还有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的义务。
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2) .宗法制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地位最尊贵,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血缘系统称为大宗。
在一般情况下,周王以嫡长子承位,历代的周王都是大宗。历代诸侯也由嫡长子继承,历代的卿大夫和士也是如此。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周王的兄弟受封为诸侯,诸侯之兄弟受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之兄弟受封为士。士的长子为士其余为庶人。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其余以此类推。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宗法关系有利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IP属地:福建1楼2012-09-23 14:21回复
    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3.夏商西周的经济
    (1)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等。末、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商周时期,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方块田,呈“井”字形,故称“井田”。井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2) 手工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已相当成熟,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丝织业产生并发展起来。
    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市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不计成本;集中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3) .商业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官府服务。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的形势
    (1) 王室衰微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西周时期结束。春秋时期开始。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的争霸和改革
    一些强大的诸侯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2.战国时期的形势
    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进行变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
    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其中以商鞅变法收效最为明显。
    3.奏灭六国
    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一它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选修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秦的统一大业最终由秦王赢政完成。亲握大权的赢政锐意进取,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把秦国的繁荣强盛推向新的高峰,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赢政广招各国精英,勇于认错纠错。赢政即位之初,韩国为了拖延秦东进的步伐,派水利工程家郑国劝说秦在关中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赢政亲政后,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国因此下了“逐客令”,在秦任职的其他国的客卿“一切逐之”;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列举历代秦王任用客卿促秦强盛的事例,赢政阅后幡然省悟,立即撤销“逐客令”,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等客卿后来在辅助赢政兼并六国、创立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赢政用人不疑秦攻打楚国,他慨然“空国中之甲士”交付王翦,王翦终于灭掉楚国。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1) .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
    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士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宣布“除井田,民得买卖”,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2)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木、石制的农具。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等。
    (3) .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兴起。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也十分普遍,“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下,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只有很少一部分也会进入市场。
    3.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
    (1) 私营商业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富,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2) .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
    早期商业的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商鞅为政,奖励耕战,实施了一系列重农抑商措施。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重本抑末,一是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二是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国家独占山泽之利,实行盐铁官营。
    


    IP属地:福建2楼2012-09-23 14: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