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
第一章:先秦时期(远古——前221)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战国时是社会转型、新旧交替,除旧布新的关键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主题。
政治上,国家产生并初步完善,夏朝出现王位世袭制,商朝在地方管理上出现内外服制度;西周发展为分封制、宗法制,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春秋是奴隶制瓦解时期,战国则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经济上,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同时我国的科技文化上也取得很高的成就。
第一节:原始社会
传说神农氏“制末耜,教民农作”,对许多种野生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方法进行了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成为农业的始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木耒、石铲、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工具。
中国古代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牛、鸡、狗等。
从二里头文化(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距今约4800年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有丝织品。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和商朝
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遇事必定要占卜,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2.西周的政治制度
(1) 分封制度
公元前l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大举实行分封。
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以王都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异姓诸侯国包括分封的功臣、古老的附属国。还有一些新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殷商旧族。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并承担各种义务;在军事义务方面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还有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的义务。
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2) .宗法制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地位最尊贵,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血缘系统称为大宗。
在一般情况下,周王以嫡长子承位,历代的周王都是大宗。历代诸侯也由嫡长子继承,历代的卿大夫和士也是如此。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周王的兄弟受封为诸侯,诸侯之兄弟受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之兄弟受封为士。士的长子为士其余为庶人。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其余以此类推。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宗法关系有利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