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影千帆吧 关注:14贴子:429

谈名道字———中国古人名字中的语言文化现象考察 By:周裕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重新转繁体~


IP属地:广东1楼2012-09-16 20:35回复

    一、兄弟“雁行”之名
    古人把兄弟比作“雁行”或“雁序”,是指他们出行如大雁一样排列有序。既是雁行,如何给诸兄弟取名就有若干规则,以显示同辈同行之义。换言之,古人之名往往是“雁行”的标识。
    大抵在晋以前,同辈兄弟名之间字面上并无多少联系。然而至迟到南北朝,其名便大有规律可寻。如宋刘裕诸子刘义符、刘义隆、刘义庆等等,名中同有“义”字。梁武帝萧衍诸子萧统、萧纲、萧绎等等,名同为“纟”旁字。隋唐五代两宋,类皆如此。
    考察古人给诸子的取名规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其一,如果是双名,兄弟名皆在相同位置有一字相同,如王安石兄弟七人,分别为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前一字相同;吕惠卿兄弟,则分别为夏卿、惠卿、升卿、温卿、和卿、谅卿,后一字相同。
    其二,如果是单名,兄弟名皆有相同的偏旁部首,如苏涣、苏洵为兄弟,均有“水”;苏轼、苏辙为兄弟,均有“车”;韩绛、韩缜、韩维为兄弟,均有“纟”;程颢、程颐为兄弟,均有“页”。正如《颜氏家训·勉学》所言:“近世有人为子制名,兄弟皆山傍立字,而有名峙者;兄弟皆木傍立字,而有名机者;兄弟皆水傍立字,而有名凝者。名儒硕学,此例甚多。”
    


    IP属地:广东2楼2012-09-16 20:36
    回复

      有一种单名者,兄弟名之间的共同点并不显豁。如曾曅、曾鞏、曾牟、曾宰、曾布、曾肇,兄弟六人,其名似乎并不相干。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六人之名仍有共同点,“曅”、“鞏”、“牟”、“宰”、“布”、“肇”,即其下方均含有“十”字。顺便说,近人周明泰《曾子固年谱稿》谓曾鞏兄名“曄”,虽“曄”与“曅”同,但结构却大别。按兄弟雁行取名之例,“曄”之“日”字当在“華”上,作“曅”,这样“華”字下方的“十”字才与其他兄弟一致。同样的情况也见于李莘、李常兄弟之名,“莘”、“常”下方都含有“十”字。这也算有相同的偏旁部首。
      除了以上两种双名和单名的常例外,另有一些难以发现兄弟关系的特殊取名规则。
      先看双名。有的兄弟取名与上举在相同位置有一字相同的规则完全不一样,若不细考,很难发现其中的兄弟关系。著名的如黄庭坚兄弟。据陈师道《后山集》卷十六《李夫人墓铭》,庭坚兄弟五人,其名依次为大临、庭坚、叔献、叔达、仲熊。而据《宋黄文节公全集》附《世系图》,庭坚兄弟六人,大临之前还有苍舒。黄氏兄弟是双名的形式,但除叔献、叔达外,其余兄弟之名没有一字相同。事实上,黄庭坚之父名庶,其伯父名序、庠,叔父名廉,父辈之名都从“广”。庭坚之子名相,大临子名朴、榎,叔献之子名极,叔达之子名札、棁,子辈之名都从“木”。为何独有庭坚兄弟辈取名既无相同之字、又无相同的偏旁部首呢?原来,庭坚兄弟六人之名均取自高阳氏“八恺”或高辛氏子“八元”之名。《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敱、祷戭、大临z


      IP属地:广东3楼2012-09-16 20:36
      回复
        89;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而庭坚的从兄弟中可考者还有仲堪、叔豹等,也在“八元”之列[1]。“八恺”、“八元”之名当然能充分显示兄弟关系。宋人中如石苍舒、张庭坚、曾季狸等都属此类,可见这种取名方式并非罕见。
        再看单名。黄庭坚的四个外甥,洪朋、洪芻、洪炎、洪羽,四人之名全无相同部首,那么,这样的命名是否完全不顾兄弟关系了呢?当然不是。原来这四兄弟之名有共同的对称结构形式,即均由左右相同或上下相同的两个部首组成,如“朋”字为左右两个“月”字组成,“炎”字为上下两个“火”字组成;“羽”的左右结构同“朋”,“芻”的上下结构同“炎”。这种左右或上下对称、结构形式相同的兄弟名并非孤例,又如吴竝、吴幵、吴兹兄弟,其名共同之处也在左右对称。当然,如果我们把“洪芻”简化为“洪刍”,“吴竝”简化为“吴并”,或者是把“曾鞏”简化为“曾巩”,那么“雁行”的标帜便荡然无存了。
        


        IP属地:广东4楼2012-09-16 20:36
        回复
          不用非得偏旁一致,意义相关也行,《水浒传》上主要是这类的:张横、张顺,童威、童猛,孔明、孔亮,朱贵、朱富……


          IP属地:山东7楼2012-09-16 20:40
          收起回复
            0013;就有《德效字序》等九篇专门为僧人作的字序。僧人加字,目的也是使友人不复呼其名,有“敬其名”之意,这与士大夫的观念相同。不过,与士大夫相比较,唐宋时期僧人名与字的习惯称呼却略有不同,概括说来,其称呼遵循着以下三条惯例:
            (一)僧人的法名可简称,在名前加“僧”、“释”,或在名后加“公”、“师”、“上人”、“禅师”等等称号,所简称之法名必须是僧人的“殊名”。比如江西诗派诗人饶节出家后,取法名如璧,朋友吕本中作诗均称他为“璧公”或“璧上人”。
            (二)僧人的表字必须全称,不能简称,在表字后可加“上人”等称号。比如,北宋著名诗僧道潜字参寥,苏轼简称其名时曰“僧潜”、“潜师”,而称其字时则全称“参寥师”或“参寥上人”,决无简称“寥上人”者。
            (三)僧人可以名连带字一起称呼,名取简称,字取全称,名在前,字在后。这种名与字连称的现象,是北宋后期至南宋的普遍风气。如惠洪字觉范,连称洪觉范;晓莹字仲温,连称莹仲温。
            


            IP属地:广东11楼2012-09-16 20:59
            回复

              (9)《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冷斋夜话》卷六《僧清顺赋诗多佳句》:“西湖僧清顺,颐然清苦,多佳句。”人民文学出版社标点本《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诗人玉屑》卷二十引《冷斋夜话》,标点与之完全相同。其实,“颐然”是清顺之字,当标点为“西湖僧清顺颐然,清苦多佳句。”谓其诗风清苦,多佳句。《四库全书》本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钱塘西湖旧多好事僧往往喜作诗,其最知名者,熙宁间有清顺、可久二人。顺字怡然,久字逸老,其徒称顺怡然、久逸老。”《四库全书》本《冷斋夜话》“颐然”作“怡然”,《四部丛刊》本《诗话总龟》卷三十二《道僧门》引《冷斋夜话》无“清”字,“颐然”亦作“怡然”,可见“清顺颐然”或“顺怡然”均为该僧习称,标点不应从中断开。
              总之,按照宋代对僧人名与字的习惯称呼,我们不仅可以订证古籍整理的讹误,补充或修订有关唐宋僧传记资料的工具书,搜集诗僧遗佚的诗词作品,同时也可以恢复唐宋诗文集中提及的诗僧的准确名字,以与佛教禅宗典籍相对照,从而更清楚地了解诗僧所属佛教宗派以及与士大夫的交往关系。
              


              IP属地:广东17楼2012-09-16 20:59
              回复

                三、单字表德加语助
                苏轼曾作《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仍邀同赋》三首诗[3],分别以馆阁同僚刘攽、孙洙、刘挚的字为韵,并分赠三人。刘攽字贡父,孙洙字巨源,刘挚字莘老,均为北宋名臣,《宋史》有传,不必多言。苏轼这三首诗的押韵,以同僚之字为韵,与分韵属于同一以诗为戏的性质,乃是苏轼“奇外无奇更出奇”的表现,兹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既称“各以其字为韵”,而三个人的表字共有“贡”、
                “父”、“巨”、“源”、“莘”、“老”等六个字,苏轼押的是哪三个字?依照的是什么标准?现将三首诗抄录如下:
                刘贡父
                去年送刘郎,醉语已惊众。
                如今各飘泊,笔砚谁能弄。
                我命不在天,羿彀未必中。
                作诗聊遣意,老大慵讥讽。
                夫子少年时,雄辩轻子贡。
                尔来再伤弓,戢翼念前痛。
                广陵三日饮,相对怳如梦。
                况逢贤主人,白酒泼春瓮。
                竹西已挥手,湾口犹屡送。
                羡子去安闲,吾邦正喧閧。
                孙巨源
                


                IP属地:广东18楼2012-09-16 20:59
                回复

                  三年客京辇,憔悴难具论。
                  挥汗红尘中,但随马蹄翻。
                  人情贵往返,不报生祸根。
                  坐令平生友,终岁不及门。
                  南来实清旷,但恨无与言。
                  不谓广陵城,得逢刘与孙。
                  异趣不两立,譬如王孙猿。
                  吾侪久相聚,恐见疑排拫。
                  我褊类中散,子通真巨源。
                  绝交固未敢,且复东南奔。
                  刘莘老
                  江陵昔相遇,幕府称上宾。
                  再见明光宫,峨冠挹缙绅。
                  如今三见子,坎坷为逐臣。
                  朝游云霄间,欲分丞相茵。
                  暮落江湖上,遂与屈子邻。
                  了不见愠喜,子岂真可人。
                  邂逅成一欢,醉语出天真。
                  士方在田里,自比渭与莘。
                  出试乃大谬,刍狗难重陈。
                  岁晚多霜露,归耕当及辰。
                  三首诗押韵情况如下:
                  1.“刘贡父”一首韵脚:众、弄、中、讽、贡、痛、梦、瓮、送、閧。(押贡字)
                  2.“孙巨源”一首韵脚:论、翻、根、门、言、孙、猿、拫、源、奔。(押源字)
                  3.“刘莘老”一首韵脚:宾、绅、臣、茵、邻、人、真、莘、陈、辰。(押莘字)
                  


                  IP属地:广东19楼2012-09-16 20:59
                  回复

                    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苏轼赠诗的三个人的名和表字之间的关系。刘攽字贡父,然而从意义上来说,只有“贡”和“攽”有关系。“攽”通“颁”,有赏赐义,而“贡”为“颁”的反训。这只要看看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便可明白。同样,刘挚字莘老,也是只有“挚”和“莘”有关系。《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伊尹名挚,所以“莘”是“挚”的连训。至于孙洙字巨源,则是因为洙水为鲁地,孔子居其旁,可视为儒家发源地,所以称“巨源”,这是同义互训。由此可见,孙洙之字,是以“巨源”二字表“洙”之德;而二刘之字,则都是一字表德。换言之,“巨源”二字中“源”、“贡父”二字中“贡”、“莘老”二字中“莘”分别是表德的关键词。
                    再进一步而言,曹操字孟德、言偃字子游、端木赐字子贡等,也都是一字表德。依此类推,我们会发现古人表字中的一个突出规律,即多以单字表德,为了便于称呼,才在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加一字为助,使之成为双音节词。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已论及。宋人陆游指出:“钱勰字穆,范祖禹字淳,皆一字,交友以其难呼,故增父字,非其本也。”[4]费衮说得更明白:“范淳父内翰之母,梦邓禹来而生淳父,故名祖禹,字梦得。温公与之帖云:‘按《邓仲华传》:仲华内文明,笃行淳备。辄欲更表德曰淳备,既协吉梦,又可止讹,且与令德相应,未审可否?’次日复一帖云:‘昨夕再思,淳备字太显而尽,不若单字淳,临时配以甫、子而称之,五十则称伯、仲,亦犹子路或称季路是也,如何如何?’予因是推之,刘仲原父、贡父、钱穆父,皆只一字。或谓仲原父用程&#


                    IP属地:广东21楼2012-09-16 20:59
                    回复
                      20271;休父三字之法,非也。伯休父亦只一字耳,盖伯、仲与甫之类本语助,特后世以便于称谓,非以表其德也。凡今以伯、仲、甫、子之类为助者,皆取单字,盖亦古之遗意焉尔。”[3]
                      古人表字中伯、仲、甫、子之类的“语助”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男子的行第,举例来说,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符”与“策”、“权”与“谋”是同义互训,“伯”与“仲”则是行第。 欧阳修字永叔亦如此,“修”与“永”都是长的意思,同义互训,而“叔”则是行第。另一类为男子的美称。如曾巩字子固,曾布字子宣,“固”与“巩”、“宣”与“布”是同义互训,而“子”则是男子美称。吕惠卿字吉甫,“惠”与“吉”上下文连训,语出《尚书·大禹谟》
                      “惠迪吉”,而“甫”则是男子美称。由此我们可将古人表德加语助之表字分为两大序列:
                      (一)表字加行第序列:
                      A.孟:班固字孟坚(坚互训固)、马超字孟起(起互训超)
                      B.伯:蔡邕字伯喈(喈连训邕,《诗》“雝雝喈喈”)、穆修字伯长(长互训修)
                      


                      IP属地:广东22楼2012-09-16 20:59
                      回复

                        C.仲:孙权字仲谋(谋互训权)、司马懿字仲达(达互训懿)
                        D.叔:鲍勋字叔业(业互训勋)、何夔字叔龙(龙连训夔,《书》“让于夔龙”)
                        E.季:崔琰字季珪(珪互训琰)、陆康字季宁(宁互训康)
                        F.次:方峤字次山(山互训峤)、郑澹字次清(清互训澹)
                        G.曼:刘梁字曼山(山连训梁,《论语》“山梁雌雉”)、李典字曼成(成连训典,《诗》“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H.幼:管宁字幼安(安互训宁)、谢薖字幼槃(槃连训薖,《诗》“考槃在阿,硕人之薖”)
                        (二)表字加美称序列:
                        A.子:孙亮字子明(明互训亮)、杜甫字子美(美互训甫)
                        B.甫(父):王安石字介甫(介连训石,《易》“介于石”)、包恢字宏父(宏互训恢)
                        C.君:陈倩字君美(美互训倩)、王琪字君玉(玉互训琪)
                        D.公:徐晃字公明(明互训晃)、宋庠字公序(序互训庠)
                        E.夫:吕夷简字坦夫(坦互训夷)、林槩字量夫(量互训槩)
                        F.老:裴湘字楚老(楚互训湘)、吴居厚字敦老(敦互训厚)
                        G.文:张辽字文远(远互训辽)、李德裕字文饶(饶互训裕)
                        H.翁:袁任字信翁(信互训任)、黄涣字巽翁(巽连训涣,均为《易》卦)
                        此外,美称序列还有表字加“叟”的情况,兹不一一列举。
                        回到文章的开头,苏轼“各以其字为韵”之所以要使用“贡”、“莘”为韵,乃在于刘攽、刘挚二人皆为单字表德,“父”、“老”是表美称的语助,算不得真正的表字。至于以“源”为韵,乃因为孙洙虽是双字,但“巨”字乃修饰“源”字,也算不上表德的中心词。
                        


                        IP属地:广东23楼2012-09-16 20:59
                        回复

                          二、由“长卿”说起
                          常听到有人将中唐诗人刘长卿读作“刘常卿”,这虽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且是约定俗成式的错误,但由于关涉到古人取名字的常识问题,所以不妨饶舌几句。
                          其实,刘长卿的“长”字,应该读“涨”,上声。长卿就是老大,家里的长子,长男。与长卿相类似的名字,还有“长孺”、“长翁”、“长公”、“长君”、“长倩”、“长子”等等,均取家中长子之义。仅以《汉书》为例,字“长卿”的有司马相如、薛广德、夏侯建、施雠、孟喜等,字“长孺”的有汲黯、韩安国、韦贤等,字“长翁”的有梁丘贺、费直等,字“长公”的有张挚、夏侯胜、韩延寿等,字“长君”的有卫长子、路温舒等,字“长倩”的有萧望之、龚舍等,字“长子”的有陈遂。
                          何以知“长卿”、“长孺”、“长翁”、“长公”、“长君”、“长倩”、“长子”之“长”为长子之义?宋人王楙对此曾有精彩的说明:“长公者,犹言长卿、长君耳。前汉人语,大率多用君、卿、公、翁、子、伯、叔、孟、仲、季、长、次、幼、少、稚此十五字。有兄弟者,往往以孟、仲、季、长、次、幼等字为次第,如张释之字季,其兄字仲,计必有长兄字孟或伯者。郑弘字稚卿,兄昌字次卿,计必有长兄字长卿者。杜延年字幼公,考《世系表》,杜延年有二兄延寿、延考,而不着其字,以幼公字推之,计其二兄必字长公、次公。此理明甚。”[1]这也可从西汉及以后的史籍记载中得到印证,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称卫青同母兄卫长子字长君。《南史·禇裕之传》称裕之字叔度,其长兄秀之字长倩,次兄淡之字仲原。《陈书·殷不害传》,称不&#


                          IP属地:广东24楼2012-09-16 20:59
                          回复

                            在以上序列中,人物的表字由二字构成,其中卿、孺、翁、公、君、倩、子等字表示其男子身份,长、次、少、曼、稚、幼、孟、伯、仲、叔、季等字表示其长幼次序。其词序结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长幼次序之字在前,如长孺、次公之类;另一种是表男子身份之字在前,如翁仲、子长之类。
                            关于男子身份的称呼,如(1)“卿”为男子的敬称,《汉书·儒林传·孟喜传》:“父号孟卿,善为《礼》、《春秋》。”颜师古注:“时人以‘卿’呼之,若言‘公’也。”(2)“孺”指幼小男子,亦指贵族男性继承人。称“孺”表亲近。(3)“翁”为老年男子的尊称。(4)“公”为男性尊长的敬称。《汉书·沟洫志》:“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颜师古注:“郑氏曰:‘时人多相谓为公。’此时无公爵也,盖相呼尊老之称耳。”(5)“君”为贵族男子的尊称,亦为普通男性的敬称。(6)“倩”为男子的美称。《说文解字·人部》:“倩,人美字也。”段玉裁注:“倩,犹甫也。《谷梁传》:‘父(甫)犹傅也,男子之美称也。’男子之字称甫者,仪甫、嘉甫是;有称倩者,萧长倩、东方曼倩。”(7)“子”为男子的尊称或美称。
                            


                            IP属地:广东26楼2012-09-16 20:59
                            回复

                              然而,家中的兄弟往往并非恰好四人,像伯、仲、叔、季那样不多不少。如果只有两弟兄,那么老大为“长”,老二为“次”,同时老二也就是老幺,所以为“少”。比如苏轼两弟兄,古人通常称苏轼为“苏长公”或“长翁”,苏辙为“苏次公”,就因为苏轼是老大、苏辙是老二;但由于苏辙下面没有幼弟,因此也被人称为“少公”或“少翁”,如张耒《赠李德载》之二称苏氏兄弟曰:“长翁波涛万顷陂,少翁巉秀千寻麓。”[2]就是例子。倘若兄弟人数超过四人,那么“曼倩”也算不得老幺,只能算老四。如荀诜字曼倩,但他下面至少还有两个弟弟,荀顗字景倩,荀粲字奉倩。老四以下的兄弟不仅难以伯、仲、叔、季为表字,甚至也不能用“曼”作表字,而只能用泛指老幺的“少”、“稚”、“幼”等字。
                              通过对表字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名人在家庭中的长幼情况,如李陵和东方朔,都是老幺或老四,因为一字少卿,一字曼倩。而司马相如和司马迁,则都是老大,因为一字长卿,一字子长。同时我们也不会再将“长卿”读作“常卿”,“子长”读作“子常”了。甚至我们还可怀疑刘长卿字文房的可信性,因为据古人名字的常例,应该是刘文房字长卿,人们习称刘长卿,多半是其以字行的缘故吧。
                              


                              IP属地:广东28楼2012-09-16 2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