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颜路吧 关注:3,738贴子:44,320
  • 16回复贴,共1

关于坐忘心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小四观影回来的亲提及颜路在修习坐忘心法,所以查了一下
历史上坐忘一词出自颜回
最初「坐忘」之语见於《庄子‧大宗师》,大意如此:颜回跟孔子说:「我有些长进了!」孔子问:「怎麼说?」颜回说:曰:「我忘了仁义是甚麼了。」曰:「可以,但是还不够呢。」他日,复见,颜回又表示:有些长进了。孔子又问:「怎麼说?」「我忘了是甚麼了!」孔子接著说:「可以,但是还不成。」又过了些时日,颜回再请见,还是那老话:又有些长进了。孔子仍不厌其烦地问:「怎麼说?」颜回道:「回坐忘矣!」仲尼猛地蹬了蹬腿,道:「『坐忘』是甚麼?」庄子接下来的叙述是这样的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在原著中坐忘也有提及,不过是大师兄伏年修炼
秦王点了点天明的鼻尖,道:“先生已在外久候了。”随即高声道:“来人,请伏先生!”
不多时,一位老者在侍卫的引领下飘然而至。老者额冠博带,长髯及胸。虽已近知天命之年,但目光炯炯,举手投足自是气度沉稳,无不流露出名士风范。
待老者走近,秦王向丽姬与天明说道:“这便是儒学大师伏念先生了,伏先生学贯古今,博闻强识。我看是教授天明学问的不二人选。”秦王顿一顿又说:“天明啊,你不是对学习武艺极感兴趣吗?伏先生还有一种极其神妙的武功,名唤‘ 坐忘心法’。让伏先生演示给你看,如何?”天明早已拍手称快。 伏念道:“老夫这便练来。”随即,一掌立于胸前。一臂反背身后,未见脚步移动,身形却如旋风般,从众人眼前消失,片刻出现在长廊之中,转瞬消失,在一眨眼,便见花木扶疏中,一个身影一闪即过,未待众人看明,伏念已回到原地,仍是发功之前的姿势,仿佛未曾移动半步。
他这一套步法,令众人看得眼花缭乱、瞠目结舌。天明更是呆了半晌,方才说得出话来,道:“先生,你快快教天明习这‘捉王戏法儿’吧!天明学会了好与先生玩捉迷藏!”
他一颗童心,将这奇绝武功看作变戏法儿不说,即便学成了仍是想到游戏。众人皆被他这番话逗得哈哈大笑。只有秦王心中一凛,面上立时如霜冰冷,心道:这个寡人待如亲生骨肉的孩子,若是知晓他的身份,以及丽姬与寡人的渊源,是否真会“捉”我这个“王”呢……



1楼2012-08-25 15:31回复
    心斋坐忘,道法自然……………看起来像道家的………诸子百家,也不是独立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2-08-25 19:30
    回复
      儒家之心斋与坐忘修法
        一、 儒家心斋法
        心斋就是心的斋戒。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而是用心听。再深入的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不起作用了。气的本体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结合,只有“道”这东西和太虚之气才能结合在一起,功夫如果做到心像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颜回又问:“我过去静坐,未曾知道使用心的斋戒的时候,心里觉得只有我自己,自从学习使用心的斋戒以后,就忘记了有我自己,这样可以算得是心地空虚了么?”孔子说:“心的斋戒的妙虚已尽于此了。”
        以上是孔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功夫的做法,这种功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无所谓阶段,但为方便修习,特区分几个步骤,加以说明: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就是释家所说的“念头”。当开始做功夫时,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扰。杂念如不扫除干净,功夫很难做得好。其诀窍在求全身放松已、意识放松,如此久之行之,自可达到“止念定静”的要求。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可作“勿”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功夫而用“听”字诀,此处所讲的听,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功夫而用“听”字诀,此处所讲的听,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功夫而用“听”字诀,此处所讲的听,不是用两耳听声音。既然是听,必有对象,此一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答案。其实就是在下手时听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虽气没有声音,但自己都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死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所“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喜事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其实无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来听?心听的对象是气,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
        其实,听息的功夫做的时间长久,新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许多时间,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阶段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息,使心与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减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不是说以气听气,此处虽仍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它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功夫注重“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意“听”字诀。假如长久地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着意听,此时功夫渐渐地入于混沌境界,身中的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与气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觉一样,但内部情况是不同的。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入深,的境界一步一步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的时候,心里常常想著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功夫原是由后天返回先天,所以第五步功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这心斋坐忘的方法,是完全无为纯任自然的。
        今将以上所列三种法门做一个总结。
        “心斋”是儒家修养静功的最高境界,颜回以坐忘而达之,苏东坡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死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这是他静坐的方法。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了,他所谓“不宰之动”,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这是朱子静坐法。孔子静坐法,是先听息,后不听了,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颜子“坐忘”,容后再言其法,至于孔子朱子苏子三人下手功夫,虽然不同,但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就是顺其自然而达到心同太虚的“心斋”境界。
        儒家孔子所说“心斋”亦即心同太虚与大道相合,就是天人合一境界。达到“心斋坐忘”之方法颇多,如数息、守窍、持咒,念佛、礼拜、止观、居敬,等等,可选一行之。其契于己者,即是最适合个人之方法了。
        选自《生命的顿悟·第四章》p39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2-08-25 19:30
      回复
        以上一楼是我摘自网上的一篇博文………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2-08-25 19:37
        收起回复
          "心斋、坐忘”出现于庄子。是用孔子与其学生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修行方法。
          “心斋”的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坐忘”的原文是: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坐忘,是通过废除肢体,停止思想。开窍而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
          “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
          以上摘自百度知道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2-08-25 20:01
          回复
            亲,你太给面子了。毕竟以前孔子是老子的学生,所以两个学说很有交集


            6楼2012-08-25 20:18
            回复
              不知道……看不懂……我只希望颜先生一直都那么温雅淡泊就好了


              7楼2012-08-26 09:25
              收起回复
                看原著的意思坐忘还是很厉害的功夫呢,只怕是颜路会了这个照样免不了悲剧收场


                8楼2012-08-28 05:56
                收起回复
                  颜路该不会跟道家有渊源吧?
                  庄子认为,人们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们对于生死的执着和外在功名利禄的束缚。修养的方法就是“【坐忘】”,即通过暂时与俗情世界绝缘,忘却知识、智力、礼乐、仁义,甚至我们的形躯,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7-05 1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