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吧 关注:11,313贴子:148,711

赵姓-姓氏渊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赵[赵,读音作zhào(ㄓㄠˋ)]
一.姓氏字源:


1楼2012-08-24 23:11回复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少暤(昊)金天氏后裔伯益的后代得姓始祖造父,属于以氏族图腾为氏。
    ⑴.赵氏血缘始祖为少暤(昊)氏:

      少暤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原始手工业与金属制造业和金属制器使用的创始人。此外,少暤还是传说中上古时代原始音乐的发明人。少暤是其名,金天氏为其号。由于少暤是以金德居于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号之中有“金”。
       少暤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带。据史籍《通典》记载:“北辰为暤宗。”意思是说北方的星辰是以暤作众氏族的宗主,即少暤是众鸟夷族部落的领袖。据史籍《帝王 世纪》中记载:少暤“作乐曰九渊”。所说九渊又称大渊,即为现今的渤海地区;因少暤所领导的鸟夷族人当时居于渤海,少暤故而作九渊乐曲,歌颂自己的故乡。 此后,少暤带领鸟夷部落南迁至山东南部。据史籍《路史·注》引休子云:“少暤生于稚华之野。”稚华在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部一带。后率众鸟夷族人南迁,“邑 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谓之穷桑帝”。穷桑和曲阜都在今山东省曲阜市。


    2楼2012-08-24 23:13
    回复
      ⑵.受姓始祖为造父:


        造父受周缪王(周穆王)恩赐,得赵城为邑,姓赵氏,下传六世至奄父,名公仲,为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兴”,赵氏初兴。


      3楼2012-08-24 23:15
      回复
        第二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4楼2012-08-24 23:16
        回复
          第三个渊源: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
            如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南马头村有几户赵氏人家,每逢年节祭祖便合族集中,悬挂祖先画像,郑重参拜。但他们挂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
             相传,这几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朝灭亡后,将原姓朱氏改为赵氏,隐名迁居此村。1983年殡葬村民赵永全时,在墓侧掘出残碑一通,上刻:“……祖乃大明 之君,自崇祯皇帝失基,播迁于此。吾本姓朱,遂以赵为氏焉。”可惜的是,1942年日本侵略军“扫荡”马头村时,这支赵氏祖先的谱籍、图像均遭到战火焚 毁。


          5楼2012-08-24 23:16
          回复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古代匈奴、唐朝时期云南白蛮部落、胖柯蛮部落等中也有赵氏。
              据史籍《汉书·列传》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位叫赵安稽的匈奴人,世代居住在甘肃塞外的匈奴领地,为当地的匈奴王。
              汉武帝执政时期,赵安稽投降汉朝,被汉武帝册封为昌武侯。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左贤王举兵反对汉朝的统治,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大军征讨。赵安稽率领所属部落协助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屡立战功,被册封为坚侯。


            6楼2012-08-24 23:17
            回复
                第五个渊源:源于古越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汉武帝之时,世居南越地区的赵光因归附汉朝,而被西汉武帝封为随桃侯。
                赵光世代居住在苍梧(今广西梧州),是南越王赵佗之后,为南越国的贵族子弟。赵佗创立南越国时,将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给赵光。赵光受封为苍梧王,控制了西江中游地区。
                 南越国被汉武帝派兵灭亡之后,汉朝为了拉拢赵光,以便于巩固汉朝对南越的统治,对赵光采取了怀柔政策,保留了赵光苍梧王的称号。赵光为了表示自己与汉朝 势不两立,拒绝了汉武帝赐封的苍梧王称号,自号“苍梧秦王”,以示反汉。赵光之所以在原苍梧王的名号之中,加上一个“秦”字,一是因为汉朝赐封了苍梧王, 赵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称本族姓秦,自号秦王。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赵光与联姻的原南越国贵族吕嘉一齐起兵反对汉朝。汉武帝遣派将军路博得率大军去平定。赵光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对汉朝,是得到了关于汉朝内部不确切的情报,因而起兵想试探一下汉朝的反应。
                当汉朝真的派出大军来征讨时,苍梧秦王赵光自知不是汉朝大军的敌手,立即上书汉武帝表示言和。
                 汉武帝原本想趁此机会废掉苍梧王,没想到赵光见风使舵如此迅速,加之讨伐的汉军还没有准备充足,只得接受了赵光的上书。为了表示对叛乱的责罚,汉武帝撤 消了汉朝原赐给赵光的苍梧王称号,改封为随桃侯。赵光为了表示对汉朝再也不怀二心,重新宣称自己恢复有功于汉朝的赵氏,再也不提自己姓秦了。
                在后来南越族之中的赵氏一族,大多是随桃侯赵光的后裔,世代相传至今。


              7楼2012-08-24 23:17
              回复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9楼2012-08-24 23:20
                回复
                    第八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山东青州回族赵氏,原来为元朝的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赠太师中书左丞相巴邻·伯颜后裔。
                     据原山东青州城南扈家子薄板台立于明朝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的赵氏莹蝎记载:“吾始祖伯颜,乃西域人也。仕元(后)赐姓赵……迨其子明远(伯颜之 子),始奉我朝,命徙青(州),为编户”。元灭宋后,宋皇室赵氏被元朝当局搜查极严,赵氏因怕株连而改氏,元宪帝得知后为安定民心,才把当时执政的巴邻· 伯颜赐为赵氏。


                  10楼2012-08-24 23:20
                  回复
                    第九个渊源: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到了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俞应则的诗后,去观看历代帝王像,见到元顺帝的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于是感慨道:“难怪元顺帝一点也不像元朝的历代帝王,而酷似宋朝的宋太祖。”


                    11楼2012-08-24 23:21
                    回复
                      第十个渊源:源于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2楼2012-08-24 23:22
                      回复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本书按:
                          今有一批自称是满洲汉旗中镶红旗、正蓝旗的赵氏族人,纠缠当地民政部门,要求改民族属性为满族,这是非常荒谬的。
                          满清时期汉军旗中的镶红旗、正蓝旗赵氏皆不是满族人,而都是汉族人,在有清一朝虽然具有“旗籍”,但皆不具“满籍”,满清王朝也从未将其当作满族人对待过,史录册中皆记录为“尼堪”,即“汉奴、汉蛮子”。
                           当年,由于满清入关时曾引起汉族人的强烈反抗,因此清康熙大帝将汉军镶红旗的一支均改姓为赵氏,以缓和民族矛盾。清朝初期的名将赵宏恩、赵国祚等,都源 于该这支镶红旗族人。后来,满清朝廷又将汉军正蓝旗一支均改为赵氏,清朝末期名臣赵尔巽、赵尔丰等,都源于该支正蓝旗族人。


                        13楼2012-08-24 23:24
                        回复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宋朝时期,有军籍为徐州的赵氏族人随军入广西合浦地区,后军屯于该地区,之后与当地僮族同胞融合,将赵氏带入僮族,成为僮族赵氏之源。
                            在宋朝时期,僮族人领袖依(侬)智高领导壮、苗、瑶等各族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反宋朝统治者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艰苦斗争,虽然最后失败了,却给了宋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起义失败后,僮族人有干脆改汉姓为宋朝皇族赵氏者,以避宋朝政府的迫害和追杀。
                            僮族人,又称俍族人、依族人、仲族人等等,就是今天的壮族。
                            在清朝年间,壮族赵氏家族成员中出了三位有名的大学者,他们就是广西宁明地区的赵克广、广西龙州的赵荣正和赵荣章。


                          14楼2012-08-24 23:25
                          回复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诸多民族在与汉民族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其原来的姓氏更改或融变为汉族习惯姓氏,这种情形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变姓”。
                              在唐朝时期,云南白蛮部落、胖柯蛮部落等少数民族中,就已经开始有了汉姓赵氏。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布依族、苗族、阿昌族、土家族、朝鲜族、哈尼族、德昂族、佤族、景颇族、鄂伦春族、锡伯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赵氏族人分布。
                              这些少数民族中的赵氏,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赵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15楼2012-08-24 23:25
                            回复
                                得姓始祖:少昊氏(少暤氏、金天氏)、造父、其巴图、宇文·虚中、马植、木荣、李继捧、李继迁、朱元璋、赵安稽、赵光、赵善政、赵国宝、巴邻·伯颜、赵阿歌昌、盘瓠、爱新觉罗·塔石。


                              16楼2012-08-24 2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