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鱼的玫瑰园吧 关注:579贴子:6,992
  • 0回复贴,共1

【原创】·双鱼祭·征文 [良识/阿布罗迪] 旅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号码:10 
题目:旅程

[良识/阿布罗迪] 旅程

其实,阿布罗迪这个人,是最不适合旅行的人。
但他,却一直很向往做一个吟游诗人
在他的认知中,吟游诗人总是有着走不完的旅程,他们行走在景色宜人的密林深处或者被人遗忘的废墟之中,一路吟唱着连发生的年代都已经被人忘却的传说。
你完全可以说他的这个认知有错,只有故事中的吟游诗人才会像他想象的那么浪漫洒脱。阿布罗迪会认同你的说法,但却不会改变他的认知。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优点及其突出,却也不得不遵循着“上帝都是公平的”这个原理,让他的缺点也同样突出。
他果断,坚定,冷静,能够很快看透别人的想法。
但他也同样任性,多变,没有耐心,对于自己不在意的事物还带着一点事不关己的冷酷。
所以,只要是了解他的人,都会由衷的说上那么一句:阿布罗迪,其实你一点都不适合当吟游诗人。
当然前面也说过,他会认同你的看法,却永远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凡事有因必有果。
于是曾经撒加就问过他这个问题:“阿布罗迪,你为什么想要做一个吟游诗人?”
而对于这个问题,阿布罗迪也发挥出了他难得拥有的耐心。
于是,事情的“因为”由此浮现。
时间是在他五岁时。
地点是某个集市的广场上。
事件就是那里来了一群四处旅行(或者更准确来说是流浪)的吉普赛人。他们乘坐着大篷车而来,女人们穿着大碎花的长裙,一路载歌载舞,在古老集市的中央唱起欢快的歌曲。
当然,这只是“因为”的一个方面,照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客观条件。
而作为主观条件必不可少的主角的阿布罗迪,当年虽然只有五岁,但已经充分显露出自己遵循着“上帝都是公平的”这个原理而来的性格:不去理会身边人对这群吉普赛人的歧视,对于吉普赛人的生活充满向往。而作为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父亲或者母亲都不可能让自己五岁的孩子有了“流浪的生活真是美好啊,这就是我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啊”的认知,阿布罗迪的父亲也是如此。
知子莫若父。阿布罗迪的父亲可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教育家,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能够扭转阿布罗迪想法的人。虽然他的扭转只是让阿布罗迪的想法从“流浪的生活真是美好啊,这就是我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啊”转变为“旅行的生活真是美好啊,我要想一直旅行的吟游诗人一样,这就是我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啊”。但比照一下阿布罗迪的性格,你就应该知道,能够作出如此“扭转”的父亲是多么的不平凡和伟大,虽然他造成了日后另一种意义上的偏差。


然后,阿布罗迪做了圣斗士。
因为教皇对他说,这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没有道理,却绝对不能改变。
也幸好,他从来只是向往做一个吟游诗人,而非真正做一个吟游诗人。
因为他认识到,自己虽然随性,却永远不会真正悠闲的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享受生活,他太多变,永远只有别人来配合他,而非他去主动配合别人,对待旅行,也是如此。
这也是阿布罗迪虽然日后有很多机会离开圣域,但却终究没有离开的原因。
难道你真的认为他会听教皇的话吗?
然后教皇死了,那个代替教皇的人让所有的黄金圣斗士都离开圣域,去各个地方修炼。
那时候迪斯马斯克就拍着他的肩膀,祝福他能当一个吟游诗人,并且再也不要回到圣域。
他回给迪斯马斯克一拳,却没有说话,因为比他小两岁的白羊座圣斗士正满眶含泪,咬着下唇忍耐着不哭。
他知道原因,却不想做任何安慰。
不过却真的有了旅行的冲动。
于是他脱下黄金圣衣,立刻就开始了旅行。
但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圣域。
因为他终于认识到,其实从他离开家乡来到圣域开始,他就一直是一个在旅途中的旅者……
换言之,他早就是一个自己认知中的“吟游诗人”了。
经过漫长旅途的旅者总会回到最初的原点。
吉普赛人的漫长旅行是为了找一个温暖的家。
而吟游诗人却和他们截然相反,吟游诗人没有故乡,也永远不会有故乡。
也因此,他们的旅程比生命还要漫长,因为漫长的旅程已经让他们忘记了故乡,而忘记了故乡之后的他们,永远找不到旅途的终点……

阿布罗迪忘记了回家的路,所以他至今还在旅行,进行着他没有终点的旅程。


―完―



1楼2007-02-28 20: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