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斯莱拉文赫吧 关注:26贴子:1,362
月夜 1880年 I.N.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被人誉为“爱情诗”的油画,它继承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学性,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画家用银灰色的调子,来渲染恬静的夏夜,没有微风,参天的菩提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蔷薇花散发出清香。这样的时刻,一个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独坐池塘边的长椅上,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着睡莲和菖蒲。人物与环境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


IP属地:河南1楼2007-02-19 15:11回复
    希望 1872年 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 法国 102.5×129.5cm 布 油彩 巴尔的摩 沃尔特斯美术馆藏 
      夏凡纳的《希望》,描绘了原野中荒凉废墟上,一位身着白衣的美丽少女,手执一绿色的树枝,意味着将给荒凉带来绿色,给废墟带来重建的希望。这里蕴含着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启示。他以优美的造型,表现了一种深刻的寓意,让人从中领悟到某种启迪。


    IP属地:河南2楼2007-02-19 15:12
    回复
      无名女郎 1883年 I.N.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 75.5cm×99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IP属地:河南3楼2007-02-19 15:13
      回复
        春》波提切利(1445—1510年) 203×314厘米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历史上不少诗人颂赞美神维纳斯。美第奇宫廷诗人波利齐阿诺说:维纳斯漫步在月光下,如皇后般庄严,如春风般和煦,她走过的路上,万物萌发,鲜花盛开。神话中的维纳斯是美丽的象征;也是一切生命之源的化身。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是代表生命之源的女神。画面左上方是风神,他拥抱着春神,春神又拥着花神,被鲜花装点的花神向大地撒着鲜花;画面中间立着女神维纳斯,在她头顶处飞翔着手执爱情之箭的小爱神丘比特;维纳斯的右手边是三美神手拉手翩翩起舞,她们分别象征“华美”、“贞淑”和“欢悦”,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画面的右下方是主神宙斯特使墨丘利,他有一双飞毛腿,手执伏着双蛇的和平之杖,他的手势所到,即刻驱散冬天的阴霾,春天降临大地,百花齐放,万木争荣。这是一幅描绘大地回春,欢乐愉快的主题。然而,画中人物的情态,画面并无欢乐之气氛,像春天里吹来的一阵西北风,笼罩着一层春寒和哀愁;若有所思的维纳斯,旁若无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三美神的舞姿似乎是受命起舞,颇有逢场作戏的感觉,令观赏者不解。自文艺复兴始,人文主义精神渗入文艺创作,画家往往借助于宗教神话题材和神的形象,寄托自己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思想情感,传达自己的理想,在波提切利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中,都寓含着对现实的惶恐不安。画家当时体弱多病,抱病从命作画,这种心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自然也就忧郁哀伤了。


        IP属地:河南4楼2007-02-19 15:14
        回复
          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于1832年生于法国巴黎,出身在一个大资产阶级的家庭里,这种家庭的传统发迹之途就是出任公职;这了献身绘画,他不得不违反父亲的意志。马奈对社会和政治没有什么兴趣,他的全副心思都集中在艺术上,因此,他的反抗意识也就十分自然地表现在绘画上了。当他在库退尔的画室里学画时,他就已经不再盲从地跟着老师,因而受到了他的伙伴的欢迎。

            可是,马奈还是在库退尔的画室里工作,并按照学院派的规矩,临摹古代画家的作品。他经常参观卢浮宫,他游览过意大利,德国、比利时和荷兰,这些都帮助他获得了造型艺术的良好造诣。马奈虽厌恶学院派,但也不喜欢如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这样的学院反对派。他把自己的全部经验和技巧,全都用于以其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和表达他所描绘的现实。不仅如此,现实对于他,仅仅是创造另一种他自己尚未明确认识到的事物的根据,这另一种事物便是艺术。


          IP属地:河南5楼2007-02-19 15:16
          回复
            这幅画MS侧重描绘舞会的欢乐场景,实际上是作家运用灵活的笔触,表现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投射下来造成的班驳的光影效果。
             ——格格
            米办法,这画没有现成的介绍让我偷懒复制,只好自己说了


            IP属地:河南6楼2007-02-19 15:19
            回复
              少女与桃》的作者谢洛夫(B.A.CepoB,1865-1911),是19世纪末期画坛上有名的才子。他自小受到音乐的陶冶—他的父亲是有名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母亲擅长钢琴演奏,热中于普及民间音乐。谢洛夫之家经常高朋满座,是彼得堡的“艺术沙龙”之一。谢洛夫九岁即跟列宾学画,后来又进皇家美术学院接受基础训练,所以他同时代一些青年画家如科罗温、澳斯捷罗夫、弗鲁贝尔等在形式和色彩探索方面的成功。《少女与桃》是谢洛夫二十二岁时的创作,但在画法上已显得相当成熟。画中人是莫斯科有名的工业资本家、音乐和美术保护人马蒙托夫的女儿,她手执鲜桃,坐在餐座前,窗外照进室内的阳光加强了人与自然、少女与春天这一美好的主题这幅画作于马蒙托夫的庄园—莫斯科郊区的阿勃拉姆采夫,入画的少女名叫薇拉。


              IP属地:河南7楼2007-02-19 15:20
              回复
                这幅画的作者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是法国一群年轻艺术家中的一员,他们打算用一种比他们以前的画家更清新、更直接的方法,把他们所见的景物绘下来。他们称自己为印象派艺术家,因为他们根据对自然的印象而创作,在户外,而不是在他们的工作室里创作。在这群年轻的艺术家中,最优秀的风景画家是莫奈,而最优秀的肖像画家当推雷诺阿.   象莫奈那样,雷诺阿并没有去寻找重要或令人激动的事件来作为他作品的题材。他认为,自己就喜欢画这样一位小姑娘停在去花园浇花的半道上凝视的神态。他觉得这幅作品比他在工作室里所绘的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好。这以前的艺术大师,往往在通常的室内光线、或根据画室四周的事物进行创作,所以他们的作品里缺少雷诺阿肖像画里那种清新与直接的感觉。  在这幅画里,我们看到雷诺阿获得了多么巨大的成功。这小姑娘披着一头金发,长着一双蓝眼睛,鲜艳的圆脸蛋,红红的嘴唇,穿着一双高纽扣的鞋子站在画的正中央。她的衣服上有着漂亮的花边,裙子下面还有白色的褶边。  画中,绘这些衣饰并没有采用许多细节,可雷诺阿对整幅画的确费尽了心血。例如,他谨慎地不使我们的目光迅速地落到画中央那个小姑娘的身上,如果那种迹象过于明显,这幅画看去则象测量过一样;我们在欣赏时,便会错过许多美妙之处。雷诺阿通过一条弯曲的小路,巧妙地把花园里的花木一分为二。这条小道上带着桃红色,它与小女孩的小腿颜色混为一体。  为了突出她的画像,她衣服上的颜色是蓝的。为了使这种主要的色彩不太刺目,画家把邻近的玫瑰丛画得比绿色更蓝。在蓝绿色的叶子里,玫瑰本身的色彩与那小姑娘的肤色相同。稍淡一点的玫瑰通过真正的玫瑰红显露出来,正如那小女孩的肤色通过她那玫瑰红的嘴唇表现出来一样。她的两只眼睛在她红润的脸上是两只明亮的蓝点,头发上的丝带与我们在小姑娘头边所看到的天竺葵一样红。  青青的小草犹如一只框架环绕着小女孩的头与手,她的手指正牢牢地抓着水罐与花。   我们可以继续欣赏并发现更多的细节来证实,当雷诺阿把颜色涂在画布上时,他是多么的仔细,他反复地琢磨画的主题,煞费苦心地构思整个画面。   可他的一生是极其困苦的。当我们欣赏这幅作品时,能从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那种悠闲与清新以及画家的愉悦的笔调。这幅画是那样直接地触动着我们的美感,并由此把它称为《美国的法国情人》。


                IP属地:河南8楼2007-02-19 15:21
                回复
                  格格插嘴……
                  1234楼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5678是印象主义绘画
                  接着是景物…


                  IP属地:河南9楼2007-02-19 15:28
                  回复
                    《星夜》,凡高作,1889年,油画,74×92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1889年,凡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人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凡高来说,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凡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IP属地:河南11楼2007-02-19 15:31
                    回复
                      莫奈的《睡莲》,相比于那幅红睡莲,我更喜欢这蓝的


                      IP属地:河南12楼2007-02-19 15:34
                      回复
                        接着是现代主义绘画,我很喜欢杜飞的景物画


                        IP属地:河南13楼2007-02-19 15:37
                        回复
                          杜飞(Raoul Dufy 1877~1953年)生于法国北部港都勒阿弗尔。 
                           19世纪末,法国绘画的发展达到巅峰,被称为“印象派”的一群画家们,描绘景物在外光照耀下时时刻刻产生变化的瞬间印象,促使视觉艺术达到最高纯度。印象派成为19世纪绘画落幕时壮丽的压轴好戏, 同时还是迈入20世纪现代美术舞台前奏的序曲。年轻的艺术家们, 已经感知新时代的来临,于是用自己的手,打开自己的窗户,开始呼吸现代的空气。1905年抬头的野兽派即是点燃20世纪最初烽火的革新运动。 
                           就在此时,杜飞——一位在阳光照耀、海风吹拂中成长的青年,满怀着对艺术的热爱来到巴黎。在进入美术学校学画、看画展、与画友交往之间,杜飞先从印象派入手,后来又尝试立体派的绘画,最后加入野兽派青年画家行列,与马蒂斯、甫拉曼克、佛利埃斯等共同活跃在当时画坛。杜飞的际遇真可谓如鱼得水,从一开始就步入绘画的坦途,而他一生的画家生涯也充满欢乐与光彩,为20世纪初叶的绘画,创作了鲜丽的一章。 
                           杜飞擅长风景画和静物画,他运用单纯线条和原色对比的配置,活泼的笔触,将物体夸张变形,追求装饰效果。后期从事织物图案、陶瓷画、壁画的设计制作,留下许多杰出代表作。喜爱率直地描绘自然与生命,流露出优雅而又敏捷灵动的气质,是他艺术创作的最大特质。在同时代画家中间,杜飞也让人觉得比谁都年轻,这是因为他的绘画始终给人永远年轻的印象。杜飞在他爽朗轻快、典雅规律的绘画中,表现了拉丁的澄明,阳光充溢,色彩亮丽,非常具有法兰西的活泼浪漫特质。


                          IP属地:河南14楼2007-02-19 15:38
                          回复
                            上面那幅叫LeBouquetD`Arum


                            IP属地:河南15楼2007-02-19 15:38
                            回复
                              ChateauDeSaumur


                              IP属地:河南16楼2007-02-19 15: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