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4楼:举双手赞同迷迷同学的认知,进一步激活了咱的思维。为此,我补充两点看法。
一、对于艺术院校的新生来说,眼高手也高、眼高手低、眼低手高三种情况何者为佳的排序,在总体上比较容易,应该靠前者为佳。但如果我们将学生群体界定为初涉艺海的“小白”,可能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记得以前看武侠小说(金庸最具代表性),常常有这样的情节:某派大宗师收徒,在面对其他条件相同(比如根骨同样绝佳)的待选对象时,大宗师通常会选择“武功小白”(手低如一张白纸)而非具有一定武功基础的“手高之人”,之所发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和道家哲学观念有关。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三次提到了“婴儿”(如一张白纸):“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另外,老子还说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赤子和婴儿其实是一个概念。):“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基本解释是:结聚精气以致柔顺,可以像无欲的婴儿吧?其主旨应该是指:婴儿之精神作用,不分驰于物(无其它杂念分心)。。。我的理解是:手高之人的已有技艺反而会给学生眼界的拓展带来负面影响,除非学生眼界方面的潜力已经挖掘出来,有了成型的东西,那时才可以兼收并蓄,触类旁通。比如要将一幅梅花画改为桃花画可能相对容易,但如要将梅花画改为牡丹花可能就很难。而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大宗师可以完全地发挥出他的最高水平。
二、手的高低看得见摸得着,眼界的高低(潜在的)则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的“眼界”是高是低,老师收徒的时候极其考验老师的“眼界”,所以才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说法。
三、学生眼界的提高和拓展很多时候依赖于“非专业知识”的吸收。比如指挥家伯恩斯坦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谈到:他学生时代对他影响最大的不是他的“音乐老师”,而是他的美学老师。再如指挥神童洛林·马泽尔曾谈到:他16岁读大学时,不是去攻读音乐方面的专业,而是选择进入匹兹堡大学专攻语言学、数学和哲学,这所以如此,其实就是为了提高和拓展自己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