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风传奇吧 关注:211,797贴子:1,408,179

【转载整理】[剑风传奇]典型蒙太奇手法解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云中漫步
2005-4-28 11:53:00 文/时间的守护者


情节与人物始终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所在,但如果缺乏优秀的表现手法,那再好的情节也始终无法完整地传递到读者的心中。世界名著需要大师们惟妙惟肖的文笔来叙述,优秀电影需要精湛的演技来表达,而对于漫画家们来说,构图技巧的磨练,同样也是重中之重。只有以最优秀的蒙太奇去演绎最优秀的情节,漫画家的笔下才能造就经典。 

  而三浦健太郎的《剑风传奇》,正是这样的一部漫画。 

  三浦老师的绘画风格以精致的素描见长,这与《剑风》的西欧背景题材非常吻合,但如果仅仅是画面本身精致并不足为奇,《剑风》的蒙太奇手法之所以经典,关键是在于画面内各个要素的巧妙布置,以及各个画面之间的巧妙布置。 

  这些布置包括画面的组合与剪辑,页面占用比例的分配,以及色彩浓重分配等等。依靠这些完美的蒙太奇手法,以及三浦老师对于角色本身的细致刻画,原本普通的白纸与浓墨便凝聚在了一起,并潜入人们的灵魂深处,引发剧烈的震撼与共鸣。 

  下面,笔者就从象征手法的表现,分镜组图的控制,完美的构图技巧,单幅特写的细致刻画四个方面,以与其他漫画的蒙太奇比较的方式,来具体说明三浦老师如上帝之手般的绘画技巧。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这四个方面的排布按先后顺序来看,越靠前的越与故事情节联系,越靠后的则越能体现出三浦老师的纯绘画功力。 
   
   
   
  象征手法的表现 

  在小说中,作家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在电影中,演员们可以通过精湛的演技,表现出可以映照出角色内心的传神神态。 

  但对于漫画来说,一方面人物的容貌相对现实要简略的多,如果想要通过神情来表现一切,就需要大幅的特写画面,而即使如此,也很难控制读者的反映。另一方面,如果出现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很容易造成文字与画面比例的失调,或者让人看起来觉得很罗嗦——毕竟,漫画是以画面为主导的。 

  在这种情况下,以画面中某些象征性的场景或是物体来反射出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表现方式,我们称之为象征蒙太奇。 

  就最简单的桥段来说,角色听到噩耗一般手里的杯子会掉到地上,凶杀案发生时一般在下雨——这些表现手法在电影中也是常用的,但那仅仅是低阶而已。为了能反射出更细致更复杂的心情,漫画家们创造了独属于漫画的象征手法。 



1楼2007-01-19 23:47回复
    这幅图出自津田雅美的《彼氏彼女の事情》,作者通过象征手法表现出了主角有马总一郎内心的黑暗:一个阴暗的,黑色的有马附着在了真正的有马身上,而真正的有马则露出了恐惧的神色。在《魔戒》的第二和第三部中,也运用了相同的象征手法,一个代表邪恶的咕噜总是和那个现实中的咕噜说话,并教唆他以各种恶毒的阴谋对付佛罗多。 

      通过这组画面,读者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角色的内心变化,但遗憾的是,这组画面的魄力不够,尽管读者“了解到了”,可是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有马的痛苦并没有透过画面,让读者们切身地体会到,这是[图1]的缺陷。


    2楼2007-01-19 23:47
    回复
      这是剑风中表现格斯内心黑暗面的画面,运用了象征手法:以黑色的巨犬来代表格斯心底的业火。很显然,三浦并没有采用《彼氏彼女の事情》中那种相对简单的手法,而是与井上雄彦相同,以某种确定的事物来代表原本虚无缥缈的主观感觉。这幅图本身的水准与《浪客行》基本持平,而且就震撼力来说还在其之下。


      4楼2007-01-19 23:48
      回复
        但三浦老师的功力体现在于,他并不是仅仅使用了一次这种象征手法,而是运用了强化的方式,反复使用这个象征,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看


        5楼2007-01-19 23:49
        回复
          05


          6楼2007-01-19 23:49
          回复
            06


            8楼2007-01-19 23:49
            回复
              从[图3]到[图6],全都是使用象征手法反复刻画格斯内心的黑暗,每次都是以黑犬作为象征物,而且每一次“黑暗面”与“黑犬”之间的联系都被明确加强了。[图3]仅仅是一瞬间的心情。[图4]中黑犬的左手成为了义肢,而且根据前后情节,格斯还做出了咬卡斯嘉乳房(18岁以下禁止阅读此段-_-b)的行为。[图5]中,黑犬的形体附着在了铠甲之上,成为了真正的实体。[图6]中,小魔女进入了格斯的内心,看到了那只占据将近整个画面的黑犬,在这个时候作者其实已经直接告诉了我们——那只黑犬就是格斯内心的黑暗面。 

                到此,作者已经以数个精心设置的画面,建立起了一个牢固的象征联系。接下来,相信只要在画面中一出现黑犬的形象,读者们就会立即知道那意味着格斯内心的狂暴又在蠢动了。 

                就好象格里佛斯之所以代表了鹰,是依靠了无数次的强化才建立起的联系一样——鹰之团,白凤将军,鹰型头盔,鹰样的神之手,像鹰一样翱翔在空中追逐着梦想。正是因为一切都与鹰有联系,所以原本只是比喻象征的鹰才能成为格里佛斯本身。 

                而在《浪客行》中,那种表现杀气的手法第一次是用在泽庵和尚身上,第二次却用在了武藏的身上,所以联系其实已经被打破了,象征仅存在于画面本身,而非与情节建立起固有联系。 

                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我个人认为三浦的高明所在。 
              分镜组图的控制 

                这里笔者想要讨论的是漫画作者对于读者阅读节奏的控制。 

                举例来说,在电影中,如果出现了一段大雁南飞再加上长河与落日的片段,那其节奏必定是十分舒缓的,而且镜头很有是由近及远的拉长,这种分镜可以令观众们产生一种视野极开阔的感觉。而若是出现的情节是一段空战,那节奏将会非常快,镜头会追着两架飞机不停地移动,而且会在飞行员那严肃的表情与翻滚的机身之间不断切换,观众因此将会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飞机追逐时的那种畅快淋漓的速度感。 

                很显然,电影比漫画要更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节奏控制,因为动态画面本身就已经包含了时间概念。而对于漫画来说,只要读者愿意,那么他可以任意地选择看某张图的时间长短,这么一来,也许包含在图A中的重要信息读者只是一扫而过,而只起承接作用的图B却被盯着看了半天,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漫画的连贯性与节奏感被破坏了。 

                而漫画家要做的,就是让画面不仅能传递信息给读者,同时也能控制读者阅读的节奏。如果成功做到了这点,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部漫画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般说来,一张图的大小与其被注视的时间成正比,因此漫画家们便使用了一种叫做“跨页大特写”的方式来表现最重要的镜头——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节奏控制。在剑风中,三浦老师完美地运用了一系列的蒙太奇手法来达到控制节奏的目的,让我们来看以下图片。


              9楼2007-01-19 23:50
              回复
                07


                10楼2007-01-19 23:51
                回复
                  08


                  11楼2007-01-19 23:51
                  回复
                    这两个分镜表现的是格斯与左德的殊死战斗,非常激烈与精彩。第一张有5个画面,其中3个大画面,2个小画面。第二张则是4张画面,2大2小。请注意,所有的画面都是连贯的,小画面所表现同样是角色的一个动作,而非大画面的局部特写。 

                      就拿[图7]来说明,其观看顺序应当是最顶上的大画面,左上小画面,中间大画面,右下小画面,最底大画面。其中,两人(姑且当左德是人吧-_-b)之间幅度较大的动作,如挥剑,劈砍和闪躲等因其动作持续时间长,所以以较大的版面来表现,而那些一闪而过的凌厉眼神,却是以小画面来表现的。如此一来,读者在扫过这两页的时候,可以在第一瞬间感受到这些动作的速度快慢与蕴涵其中的节奏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画面之间是以标准印刷框分割,而小画面的边界却是三浦手绘出来的。这样不仅画面本身具有动感,而且限制住画面的边界本身也具有了动感,这立即令那两个一闪而过的瞬间真正地融合入了三张大画面之中,完全没有任何不协调的感觉——因为边界本身即是画的一部分。 

                      再来看这一组: 

                    09


                    12楼2007-01-19 23:52
                    回复
                      10


                      13楼2007-01-19 23:52
                      回复
                        11


                        14楼2007-01-19 23:52
                        回复
                          12


                          15楼2007-01-19 23:53
                          回复
                            这组分镜表现的是格里佛斯的诞生(台下一片尖叫),分成两个部分:格斯的7个画面,以及格里佛斯的5个画面。在这组分镜中,三浦运用了多种蒙太奇手法来表现白鹰诞生那瞬间的震撼。 

                              在角色特写之前,三浦首先以多幅横向画面作为烘托,以[图9]为例,这是镜头切换频率极高的一组画面,读者的视线不断地从骷髅骑士转到格斯,然后再由格斯转向骷髅骑士。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切换后,镜头都拉近了一些,从最初遥望城墙上的骷髅骑士,直到最后近景描绘格斯的双眼。 

                              通过对画面的剪辑与组合,读者可以很好地体会到格斯的心情,即角色心情急切时,自己看画面的速度也很快,而当角色的表情在瞬间被冻结时,自己的视线也顿时停滞了下来。 

                              而这种心情被画面带起的感觉,则要归功于一系列横幅画面的扑面而来,视角的切换和拉近,以及最后一张单页特写带来的急刹车效果——强光照耀下,格斯露出了无法置信的、混合着喜悦、憎恨与惊讶的表情。读者的视线在这里会被牢牢地吸引住。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这组画面给人色彩蒙太奇效果是黑色,即是说读者在阅读时感觉到的主色调是黑色。这正好与下面5幅的白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用来表现格里佛斯的组图运用了同样的原则,通过4幅由远及近的横向画面表现动态视角。但与前面相比,还是有些不同的。其一,这组拉近画面中,并没有视角的频繁切换,读者的视线被始终维持在了一个角度上——正对着格里佛斯。其二,这组画面之间是有间隙的,而且是跨页画面。这是三浦有意识地控制节奏的结果,即不断减缓刚才7个画面带来的急迫感,直到迎来最后一个跨页的大特写——格里佛斯的诞生。 

                              依靠这两组画面,一个通过控制画面节奏,从而控制读者心情的完美分镜就诞生了,而白鹰出现瞬间,那种令人平心静气、屏息凝神的感觉想必也已深入了读者内心深处吧?
                             完美的构图技巧 

                              画风对于读者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人喜欢CHOBITS的华丽,有人喜欢彼氏彼女的清爽,有人喜欢犬夜叉的简洁,也有人喜欢剑风的精致与写实,当然我不太清楚是否有人喜欢头文字D……无论如何,想要讨论谁是第一根本毫无意义。 

                              然而,人类同样是自然的产物,尽管品位爱好不同,但由基因决定的生理视觉是一样的,对于画面布局来说,普通人均会产生一致的反应——某些画面看起来是否舒服,重点是否突出,就是由此决定的。漫画家们必须通过对一幅图视觉中心的布置来突出主题,并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三浦在这方面的表现显然同样出色,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比较震撼的跨页特写:


                            16楼2007-01-19 23:53
                            回复
                              14


                              17楼2007-01-19 23: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