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火车站:恰到好处的空间尺寸
《雨果》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有点拥挤的火车站,较之《阿凡达》的外星奇观,火车站的空间是普通人更熟悉的,在视觉上更有带入感。片中那个老式火车站的空间关系相当复杂:地面上是错落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悬挂在大堂的大钟,地底下则是四通八达的动力间,虽然空间不大,但丰富的层次却让3D技术在这里大展拳脚,让整个空间和所有的演员一起“活”了起来。
有趣的是,《雨果》绝大多数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这个火车站里,它几乎就是一出3D版的舞台剧。从这个意义上说,《雨果》在3D空间表现上取得的成就,相当于2D电影时代希区柯克拍出的经典杰作《后窗》。
故事情节:与空间契合紧密
3D技术的目的不是“朝观众席扔东西”,而是还原出贴近现实世界的空间,如果没有相应的故事做支撑,那么3D就只是个噱头。《雨果》中,火车站里所有的空间都和故事紧密相连:雨果住在阴暗的钟楼里,那是他孤独而寂寞的个人世界;后来他走到火车站,暖黄色的光照着他,在这里他遇到梅丽爱,人生出现转机;在警卫追赶的时候他开始逃跑,从地面一直逃到大钟顶上;梦中火车出轨,冲坏了火车站……虽然空间有限,但所有的主要场景都出现了2次以上,每次的空间变化,镜头摇移,都是为了配合故事情节的表述。
恰到好处的空间、体贴的视角位移以及为3D摄影量身定做的故事情节,成就了卡梅隆口中“最好的3D”。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上映时间,《雨果》在内地算是姗姗来迟,但却依然值得去电影院里感受一下片中神奇而美妙的3D视效。
硬件支持:Arri摄像机+《阿凡达》3D系统
在接受时光网专访时,斯科塞斯透露他最初想把《雨果》拍成伪3D,但尝试了各种不同的3D技术之后,摄影师罗伯特·理查德森很快就意识到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必须用真正的3D摄像机拍摄。他们最终选用的是来自德国的Arri Alexa摄像机,并整合了卡梅隆的Fusion 3D摄影系统。Arri Alexa是德国老牌摄影器材公司Arri在2010年推出的新机型。和Red One一样,这套摄像机因为轻巧的体积(相对传统摄像机来说)和高达2880×2160像素的输出画面受到了专业电影人的喜爱。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硬件只能说明《雨果》拥有一流的3D设备,其实在《阿凡达》之后,很多有实力的公司都展开了3D摄影系统的研发,比如Sony的CineAlta,Panavision的Genesis等等,硬件之间其实难分伯仲。真正让《雨果》的3D视效脱颖而出,获得广泛赞誉,靠的还是斯科塞斯对3D技术的深刻理解,就像他在接受时光网专访时所说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3D的,色彩、声音、景深,这是世界的组成部分,3D其实可以运用到任何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