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玄吧 关注:1,097贴子:5,528
  • 2回复贴,共1

《周易》可持续发展性探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 者:徐锡年 发布时间:2006-06-27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自动化   上海200233)

 

    摘要: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观,从自然科技发展史与现代科技发展动向视角,对《周易》与由其衍生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比较与总结,探讨《周易》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  周易    数学模型     知识形态    现代科技    可持续发展


Discussion on Consecutive Development of Zhou Yi
Xu Xinian
(Dept. Of Automation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3)
 

     Abstract:In accordance with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by the views of natural scientific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of modern scientific developments, the writers make analysis, comparison and conclusion on Zhou Yi in the field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Zhou Yi, mathematic modules, knowledge configuratio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ecutive development.
    哲学是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进步史说明,若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准能领先于他国,其背景必定是依托卓有成效的哲学成果。
    在14世纪前,中国古人发现、发明或首创了堪称当时世界一流的众多科技成果。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中国科技发展史”有7卷34分册之多就是明证(本文主要论述与《周易》相关的古代科技成果,下同)。若要问其哲学背景,相信绝大多数中外学者的答案是《周易》。近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重大发现、发明时常能在《周易》中得到启迪或诠释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周易》被公认为博大精深、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周易》原本是用于卜筮的书,因此又有宣扬迷信,宿命论的说法。面临对《周易》褒贬毁誉反差如此之大的现象,应该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先生的一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来加以明智地理解。由于以往没有对《周易》究竟如何有效地应用开发于自然科学进行过深入全面的探讨,并进行能取得共识的科学定性,因此产生长期笼罩在《周易》身上的各种神秘的光环与疑云的现象自然是合理的。
    作为已进入21世纪的炎黄子孙理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观的科学态度,从人类文明进步史与自然科技发展史的视角,依据近代科学知识与科技发展动向,对《周易》以及有关古代科技成果作实事求是地分析、比较、再认识、扬弃、正本清源地总结、给出现代理解,并探讨其在自然科技领域中的可供应用开发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本文将通过对古今东西方科技研发过程的异同比较与分析,从两个方面深入探讨;(1)《周易》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知识构成;是怎样通过对阴阳变量的正确定位,来有效地应用开发于自然科学与探索自然规律的。(2)对古籍中先哲们总结其成功实践经验所采用的文字诠释、口诀、以及“理、象、数”模型等三种不同形态的知识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指出被今人视为“天书”的“理、象、数”模型是具有近代科技意义的广义数学模型,能描述自然规律,至今仍有实用价值。从而在阐明《周易》与有关古代科技成果的知识构成、应用、认知的特点与缺点,以及先哲们在总结其成功实践经验形成知识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周易》作实事求是地科学定性,还其本来的科学面目,旨在把对《周易》的研究纳入科学理性的轨道,推进其可持续发展。
    1 《周易》是卓有成效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古今中外各民族的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必然要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其最根本的活动是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旨在向大自然争取更大更多的自由,从而发现、总结、发展了目的与功能类同而知识形态各异的哲学与科学技术。文[1]中的一段话,说出了哲学的本质与功能,“哲学的本体是认识论,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提供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认识论的方法的,而且总积淀为认识论”。(第 256页)因此,优秀的哲学成果必定能有效地指导与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1楼2007-01-06 03:53回复
     2.2 《周易》应用开发于自然科学的特点与缺点
     古人依据《周易》认识论与方法论应用开发于自然科学,例如天文、地理、历法、乐律、物侯学、农学、数学、建筑、中医药学……等,都是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古代科技成果。爱因斯坦在给友人斯威策的一封信中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先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5](第421页)因此,下文将通过对东西方在自然科学研发过程中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与分析,来揭示基于阴阳哲理的《周易》认识论与方法论应用开发于自然科学的特点与缺点。
     2.2.1 《周易》的“理、象、数”模型是具有近代科技意义的广义数学模型
     在《易传·第十章》有“参伍其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之说。在《洪范皇极·内篇》中写得更为详尽,“物有其责,数者尽天下之责也。事有其理,数尽天下事理也。得乎数,则物之则,事之理,无不在焉。不明乎数,不明乎善也,不诚乎身也。故静察乎数之常,而天下之故无不通。动则达乎数之变,则天下之几无不获。”此说简直就是近代科技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应用功能说明书。西方学者发明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与功能,是为了模拟与描述研究对象的输出入变量的变化规律,即对象的静动态特性,简要介绍如下。单变量输出入(SISO)对象:(1)对同一对象的构成,它可以是适用连续变量的1—n阶的t域微分方程,S域拉普拉斯代数方程、jω域频率特性方程,也可以是适用计算机应用的离散变量Z域差分方程。以上数学模型的知识形态不同,但相互之间可按需作等效变换,目的与功能也等效,只是适用的场合不同。(2)对不同的对象构成,因静、动态特性类同而可用同一种数学模型来模拟。例如,阻容RC电路的充电特性,阻容RC气路的充气特性,一阶液位或压力对象,一阶弹性机构的运动特性等,都可用一阶t域微分方程来模拟,也可用一阶S域、jω域或Z域方程来模拟。上述对象的相异之处仅仅表现在静态增益K,动态容量滞后T、纯时滞τ的值不同,以及输出入变量的工程量纲不同。多变量输出入(MIMO)对象,可用多变量状态方程组来模拟与描述其静、动态特性。在工程技术具体应用中,上述各类数学模型时常又以各种曲线图、算图、函数表等不同形态的知识来加以描述,以反映对象的静动态变化规律或进行定量计算。以上简介阐明了近代西方学者对不同事物进行同中观异、异中观同的思维与认识方式,及其成功实践经验所总结给出的不同形态数学模型的知识。
     无独有偶的是早在尚无近代数学理论的千年以前,中国先哲们就已发明了与现有数学模型应用目的与功能类同,知识形态不同,即“理、象、数”这种简易的广义数学模型形式,通过阴阳变化规律来逻辑推理,并定性定量地模拟与描述人或事物随天、地时空方位变化的各种规律。从这一视角去认识古人给出的先天、后天八卦图,伏羲六十四卦方园图,十二支合十干图,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基本符号与图形模型正确组合而成的十二辟卦寒暑往来图,十二地支纪地图,斗柄定季图,易卦日月道合朔图,以及中医八卦取象比类图……等,都是用于描述研究对象随时间(即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月、日、十二时辰等)、空间(即宇宙空间的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星,北斗、二十八宿等)与方位(即地球上的东西南北中)变化的阴阳变化规律。把类同离散阴阳变量的伏羲六十四卦园图与描述连续阴阳变量的太极图作外卦内图组合与正确定位,即坤卦阴极至复卦子月冬至(或子时)—阳生,对准太极图中白色阳鱼的尾尖,乾卦阳极至垢卦午月夏至(或午时)—阴生,对准黑色阴鱼的尾尖,可定性定量描述时间、空间与方位的阴阳变量静动态变化规律,即阴与阳相互之间的发展与消亡的周期性循环变化的过程与规律,也可视为模拟对象的阴阳变化特性,并实现离散阴阳变量与连续阴阳变量的等效变换。采用“纳甲法”与 “纳支法”可按需进行易卦与五行干支符号的等效变换。


    3楼2007-01-06 03:54
    回复
       综上所述:(1)正确定位的内容有时间,空间与方位,在中医学中还有人的身躯与脏腑等各部位。若没有对阴阳变化规律的正确定位,“理、象、数”模型就会无依据来正确地定性、定量与推断事物的静动态变化过程与规律,所以其适用关键是正确定位。这一客观存在的具有中国特色古代科技发展史实雄辩地说明先哲们是注重研究自然规律的,并佐证上文2.2.1的分析结论是正确的。(2)以唯物史观视角,受制于古代科技文化水平,在《周易》或中医等典籍中先哲们通过文字诠释是很难做到正确、完整、严谨地表达其成功实践经验总结形成知识的本意或解析医易之理义。当时可供采用的最佳方法是应用“理、象、数”模型,这就是易学典籍多符号图形的原因。
       以上分析结论,将可有效地促进掌握近代科技知识的学者们能触类旁通地去完整理解易学典籍中给出各种符号与图形的古学者所要表达的成功实践经验与各种自然规律,并给出现代理解,这是《周易》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2.3 具有认识上的宏观普适性
       先哲们运用“理、象、数”模型来描述与验证宏观自然规律。例如,依据易卦与六十花甲子来记年、月、日、时辰的阴阳合历,以及能定性定量反映时空方位阴阳静动态变化规律的二十四节气等,至今对历法、农学、气象学与物侯学等有指导意义;在汉魏时期形成由五音十二律与六十花甲子对应的纳音五行,并以三百六十音以合一岁三百六十日,称之律历之数;古人能定性定量计算日、月、五星运行位置,潮汐涨落时间、以及日食、月蚀发生的时间;祖冲之应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的精度,李治、秦九韶、杨辉等人发明的高次方程数值求解法。天元术、大衍求一术等数学成果早于西欧同类成果数百至上千年;中医药学中的人体八卦与河洛八卦、阴阳八卦、五行八卦、干支八卦、音律八卦相通,创造了经络学说、脏象学说、中医时间医学等来进行辩证诊疗……等等实例举不胜举。以上简介说明了“理、象、数”模型在古代自然科学的应用开发中所体现的宏观普适性;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特点是一脉相承自《周易》,众多古代科技成果之间又因《周易》而一脉相通。在文[5]中给出了应用《周易》来诠释或印证黑格尔辩证法、莱布尼兹二进制、爱因斯坦相对论、海森堡测不准理论、玻尔的互补性理论、维纳的控制论、申农的信息论、人类遗传密码、普列高津的耗散结构、宇宙全息论等介绍。由于科学只承认首创成果,所以上述事后论证只能说明“理、象、数”模型对近代科技成果也具有认识上的宏观普适性。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技史实,留法蜀人刘子华先生没有应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而是应用《周易》八卦定位原理,于1930年在法国发表“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论文,在世界上首次预测了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存在,给出了该行星的轨道速度、密度、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因而获得博士学位。这一史实说明“理、象、数”模型对天文学等现代科技具有可触类旁通性、互动性与宏观普适性。因此,李约瑟博士赞誉“《周易》为万有概念的宝库”是非常确切的评价。
       2.2.4 “理、象、数”模型不能揭示事物的微观作用机理
       这一观点可以从自然科学中的化学发展史来比类说明。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论著,并据此对当时尚未被发现的元素作定性定量地正确预测,得到实证。西方学者并未因此而满足于现状,玻尔、泡利、索茉菲等学者相继提出原子结构理论、不相容原理,轨道分层理论等科学假说来探索其微观作用机理。直至量子力学与核物理的进展才揭示元素呈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原因,是由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呈周期性变化,使门氏学说在微观作用机理上得到更深层次的科学实证。可见,化学发展过程是先给出符合“规律论”与“判据”的科学学说,然后因科技的发展得到从宏观到微观的实证,进而导致现代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化学发展史说明科学研究的成果可分类为二种形态,初级形态的成果是揭示事物的宏观性质与变化规律;高级形态的成果是揭示事物的微观本质与作用机理。据此比类源于“理、象、数”模型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由于尚未见古籍中有能揭示事物微观本质与作用机理的记载或事实,说明先哲们仅仅满足于对事物宏观变化规律的研究,根本没有进行微观作用机理的探索,甚至连“轨道分层理论”等这类科学假说都没有。即使《墨经》中提出“端”的概念,文[3]的评价为“……未达到原子论”。(第116页)文[6]中介绍“蔡福裔氏受《周易》启迪,著《八卦与原子》,提出新的元素周期律,是门捷列夫周期表之外的新发现”。(第32页)若上述论著成立,也只能说明《周易》认识论的宏观普适性,根本不能替代量子力学与核物理揭示微观作用机理并促进现代化学产生与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东西方在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中的相异之处,中国古人注重应用《周易》认识论与方法论描述与验证宏观自然规律,此乃中国古代科技先进的主要原因;西方学者既注重应用数学语言描述宏观自然规律,更注重微观作用机理的描述与验证,以及化学物理等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开发,此乃西方科技能后来居上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以上分析是“李约瑟难题”的可行解释之一。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是属于科学研究中的初级形态成果。这一结论界定了《周易》认识论与方法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揭示了其在近代科学研究中的优势与弱势。优势体现在认识上的宏观普适性,特别是与“天人感应”理念相关的学科,如人体生命科学(含中医学)等。弱势是不能揭示微观作用机理。可见,《周易》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赞誉的那样,广大悉备,是至高无上的宇宙法则,可弥纶天地之道。


      5楼2007-01-06 03: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