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吧 关注:3贴子:104
  • 0回复贴,共1

暂时贴到我班的贴吧里

收藏回复

  • 221.0.170.*
大学里丢暖瓶时间司空见惯的事?我可不这样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暖瓶是盛水的容器,那么暖瓶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就是生存之本啊!丢暖瓶事小丢生存之本事大啊!再者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一个人丢了自己的道德难道不是一件大事吗?从这个意义上讲,难道丢暖瓶不是一件大事吗?暖瓶之丢直接带来的是大学生这个小社会里道德审判标准的失衡的思索啊!
我的一位语文老师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这样的:假如一个人对了自己的暖瓶,气愤之余就拿了另外一个人的,第二个人受暖瓶被丢之害,于是拿走了第三个人的暖瓶,由此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是一个完整的圆吗?决不是!总有这样的对暖瓶的人如是想:别人拿走了我的暖瓶,我抓不到他,那么我拿走别人的暖瓶,别人也抓不到我啊!嘿嘿……于是掩耳盗铃、若无其事地拿走了另一个人的暖瓶。也总有这样的丢暖瓶的人如是想:也许别人是错拿走了我的暖瓶。如果这个人真是故意拿的,那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的良心难道过得去吗?前一种人继续画着那个圆,而后一种人断了恶性循环的路。
我一连两天丢了两个暖瓶,头天晚上丢了一个,心想是不是别人错拿了。第二天晚上打完水又放在那里,心想丢一次不会丢第二次吧!再相信人一次吧!不料晚自习回来暖瓶又不翼而飞了。实在是想不通啊!难道真像有些人感叹的那样这世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孔子曰:人性本善。现在我真的不敢苟同了。林则徐在《观操守》中写道:观操守在厉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可见,在一个人发现暖瓶被丢的时候就是体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时候。提高道德修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哲学包括伦理学,伦理学有称道德哲学,既然道德可以发展为哲学领域的一个分支,那么修好道德也非一件易事。大学生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可仍有一些大学生道德修养很低,拿别人暖瓶可见一斑。
其实这事也并不是只针对大学生的问题,它同时是一个关乎人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心灵的选择的问题。
语文老师问我:为什么理想者柏拉图的学生会是现实主义者亚里士多德,而他的学生却是军事家亚历山大?我只能这样回答:同样进门,为什么贵宾走正门?下人走侧门?盗贼走旁门?目标——主观主动选择——不同,环境——客观被动选择——不同,最后做出的选择也不一样啊!
具体来说就是,贵宾进门是为了拜访门内的主人,下人进门是为了侍奉主人,盗贼进门是为了盗走主人的财物。再来看环境,环境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所,也许贵宾出于豪门世家,下人祖祖辈辈都是伺候别人的,盗贼世代以偷盗维持生计。他们从小深受环境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在社会上地位的差异。然而环境是客观被动因素,虽然他们不可以改变客观存在的环境,却可以改变自己。
莫柏桑小说《项链》中的马蒂尔德贪慕虚荣,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为了参加一次上流社会的宴会,买了新的晚礼服,借了朋友的项链,终于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了。然而,不幸丢了朋友的项链,为了还清债务,做苦工做了漫长的十几年,青春已逝、容颜已改。经过十几年辛苦的历练,我想她至少可以懂得:浮华荣耀不过是一场虚幻的用泡沫演绎的电影。花非花,雾非雾,永远抓不着,虚幻如一场梦而已。她也应该明白:自己的双手完全可以创造财富。漫长的十年不能算对生命的浪费,至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她改变了自己,更确切地说,她改变了自己的心灵。从此以后,她不再会为得不到的东西而黯然神伤、郁郁寡欢,她可以安安心心的和一位普通的职员丈夫幸福欢乐的度过余生。
再回到丢暖瓶上,丢暖瓶的人想他的暖瓶丢了所以拿别人的,这不是理由,将自己的不幸转移到他人的身上,良心会安宁吗?拿别人暖瓶的人想他没钱买暖瓶,拿别人的吧!谁也不知道。没钱也不是理由,没钱可以打工,用自己打工赚的钱买的暖瓶,与拿别人的暖瓶相比哪个更能让自己心安呢?
人生在世不就为了让心灵找到安宁的栖所吗?何必让身外之物搅扰自己的内心呢?



1楼2006-12-03 19:55回复